摘要:文章阐述了“建筑四理”,即建筑必须要讲物理、生理、心理和伦理。尤其强调,讲伦理是建筑理性层面上的最后一道底线,不容任意突破。文章认为,中国是传统建筑大国,建筑传统有足够宽宏的包容度,从来乐于引进外国建筑技艺,但中国人应当有足够的自信,为自己的建筑历史翻开新的篇章。
摘要:文章以海德格尔的“此在本体论”为视角,探讨了“诗意栖居”的哲学依据;以对“四位一体”和“四重保护”的分析揭示了“诗意栖居”的筑造理念;以属人空间为关照阐释了“诗意栖居”的场所精神。
摘要:为了实现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工程伦理教育逐渐被中国工程教育界所重视,在中国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势在必行。因此,结合现实条件和课程特点探索实现工程伦理教育的适宜形式是非常有意义的。文章介绍了借鉴国际工程教育经验,在房屋建筑学的课程设计中创立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并通过创新的团队协作项目设计的形式融入工程伦理教育模块的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如何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和办学模式,办出特色,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是地方本科院校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文章运用现代战略管理理论,剖析了湖南文理学院的具体做法和实际效果,并对地方本科院校特色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提出了一些构想和建议。
摘要:建筑业从业人员众多,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平衡,既接受过高等教育,又能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的实用型建设人才短缺。高职院校是培养中国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了解建设类高职的办学情况,有助于了解中国建设教育的发展状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从办学结构与办学历史、学校办学基础设施与条件、人才培养工作基础情况三大方面分析建设类高职的办学状况,探讨院校发展的优势及瓶颈。
摘要:工程力学是高校工科类系列基础学科以及工程学科共同使用的精确的科学语言,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工程力学教育往往将力学科学化和技术化,注重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导致工程力学教育离散化,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工程教育面向“大工程”以及“回归工程”的发展趋势下,工程力学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基于“大工程”理念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索,即在工程力学教育中贯彻“大工程”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系统整合运用知识,满足实际工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多样化需求。
摘要:通过研究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指出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重点应放到应用教学上来。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性的情况下,适当减少基础课程教学比重,同时紧密结合实践课程,适当提高应用课程比重,以达到课程体系结构优化的目的。同时应打破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优化课程前后顺序。实验教学中应尊重事物认识规律,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另外,要合理安排选修课程的范围和顺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文章从对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需求急速提高的根源——“风景园林服务领域的快速拓展”的研究入手,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对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量和质上的新要求,提出了单一专业多个方向和层次,即 “方向层次多元化”的培养途径和以培养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综合知识、专业技术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即 “知识和能力”为培养主轴的教育改革探索方案来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在量和质两方面的要求。
摘要:为了增强民办高校的办学竞争力,形成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文章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探讨了不同于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方案,其中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培养计划中增加实践环节模块和职业课模块,根据实用性、联系与整合、时代感等原则优化课程内容,实行“活动教学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以及增强人文教育,培养自己的校园文化等改革理念。
摘要:培养社会急需的、具备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是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通过在大学教育过程中重点培养的基本、实践、沟通、创新、学习、研究等六大能力分析,进行基于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培养模式的运作和培养方式的实施等方面的研究,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革新的方法和思路。
摘要:由于钢结构专业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再加上钢结构课程学时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完并掌握所有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支持服务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钢结构课程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摘要:建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于面向执业岗位、强调技能培养和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根据这些特点,文章提出建筑类应用型院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要立足于人才培养的特点、符合教学的需要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摘要:为给施工企业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建筑工程专业需打破原有学科体系,优化整合课程内容。通过分析目前毕业生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建议。
摘要:构建主义理论的引入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不仅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而且为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文章探讨了建筑设计课程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摘要:开放性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过程和多元化教学评价是房屋建筑课程的3个特点。文章阐述了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教学过程围绕以一个建筑项目展开,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从项目的立项、方案设计及其建筑构造设计进行研究性的学习。
摘要:缺乏艺术素养、兴趣,建筑观的人云亦云和不专业是建筑设计入门阶段学生的常见问题,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三道坎。只有分析、寻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并最终予以解决。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教学的弊端,对建筑设计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科学、系统地设置各年级设计课题,将建筑设计与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的相应内容穿插联系、统一安排,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的新思路。
摘要:针对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培养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培养要求,从保障体系、教学体系、监控体系三方面探讨了开放式大课堂的教学模式。
摘要:砌体结构在中国是一种应用量大面广的传统结构形式。根据砌体结构课程的特点,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综合能力这条主线,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对教学内容的一系列改革。其意义在于创建新的教学模式,以便培养出高素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摘要:将开放题引入到钢筋混凝土系列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讨论了引入开放题的可行性,阐述了开放题的设计方法和教学体会。强调开放题和封闭题在教学中共存,在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道路桥梁专业方向的钢结构本科教学与土木工程其他专业方向钢结构本科教学有所不同。就道路桥梁专业方向钢结构本科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变化、实践环节、课程设计、考试环节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既达到钢结构教学大纲要求,又体现道路桥梁专业钢结构教学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相长。
摘要:非结构专业学生的结构意识相对薄弱,而建筑结构课程内容覆盖面广、难度大,二者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课程教学效果。面向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的工程实践应用,基于工程能力养成,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等角度,提出对非结构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设计的改进思路,为提升非结构专业学生结构素养及工程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摘要:结合建筑学专业建筑设备课程教学的现状,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着手,提出并阐述了建筑设备课程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配置和教学计划实施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探讨了地方教学型大学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专业英语是教育部划列的大学必修课程之一,强化建环专业英语教学对培养国际化制冷空调人才,以适应目前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教学实践,结合相关文献,指出了在建环专业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适用教材欠缺、教学模式单一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4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基于可行和实用的原则,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以期充分发挥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善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分析了计算机数值计算软件Matlab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并举例说明如何使计算分析内容更好地与材料力学教学相结合, 从而减轻当前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学时减少与教学内容增多的矛盾, 改善了材料力学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在材料力学教学中引入Matlab,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还可增强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感性认识,并提高其力学建模和数学分析能力,为其将来能更好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矗
摘要:生态建筑是21世纪建筑业发展的趋势,这对建筑类学科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把生态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的方法是专业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把生态建筑设计教学与本科毕业设计相结合,以“校园学生食堂生态建筑设计”为题目,针对校园食堂普遍存在的使用功能、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通过调研、分析、生态技术措施的选用、建筑方案的生成等环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把生态技术措施应用于工程设计、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积累了生态建筑设计方法的教学经验。
摘要: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研究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要求,就其课程与毕业设计选题、内容、指导教师遴癣过程控制、考核与保证质量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摘要:限额设计是工程设计人员控制工程造价、提高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重点探讨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实现限额设计的途径,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方案做出有力改革。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加强讨论教学,针对毕业设计中的工程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展开学习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建立起土木工程专业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水平。
摘要:阐述了地方综合性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问题,建立了“一个核心,三个层次,四个平台,五个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构建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训练、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四个平台,将传统“三基”知识培养转变为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的“三层次”能力培养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特色。
摘要:专业实验平台是培养工程人才的主要硬件之一,为适应本科教学评估的需要,广东工业大学开发了面向新形势的专业实验平台。文章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平台的开发过程,介绍了专业实验平台的开发思路和原则,阐述了专业实验平台的内容和配套教材、大纲、实验指导书及实验考核方面的建设情况。
摘要:针对传统水质工程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经过多次调整和改革,形成了以水质工程学课程实验、大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组成的水质工程学实验教学体系。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实验教学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水质工程学实验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摘要:岩石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与效果。文章针对当前扩招后带来的岩石力学常规实验设备及条件不足等问题,提出采用数值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并介绍了数值实验的特点及在岩石力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数值实验教学体系相对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并对有效解决实验教学经费紧张、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设备陈旧等问题,适应当前中国高校扩招的发展要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摘要:为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完善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在混凝土结构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骨料再生等绿色化实验技术。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构件制作和数据处理等一系列改革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摘要:分析了地方性院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现有生产实习模式存在的弊端,对生产实习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进生产实习模式的建议,以期提高生产实习质量。
摘要:在分析目前道路勘测实习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对目前该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几个教学问题在实践中的解决方式、方法进行了阐述,以期在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计划设置条件下,满足重能力、求创新的培养目标,为道路勘测实习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摘要:认识实习是消防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按照人才培养要求,文章从实践角度出发,阐述了消防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实施方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党建工作已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生党员成为促进高校“三风、三高” 建设的一个重要群体,同时研究生党员的高比例、思想的多元化和社会化使得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文章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特点,以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重庆市7所高校的部分研究生党员和群众进行了调查,调查分析当前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如何通过研究生党建促进高校“三风、三高”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
摘要: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关键因素。根据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写作流程,阐明了指导教师的职责与任务,明确了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指导教师存在的责任心不够强、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和专兼职关系不易协调等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问题;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指导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加强资格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全方位地走进高校学生的世界,正日益改变着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对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以高校共青团组织为切入点,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角度, 探讨校园网络文化的含义, 分析高校共青团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提出切实可行的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摘要:大学新生教育对于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成功转折,又好又快地进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大学新生需求问题的调查,在总结大学新生需求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从强化职业生涯教育、完善学习引导教育、拓展生活指导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大学新生教育的优化路径。
摘要: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导向及支撑作用十分明显,构建和谐校园自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支撑和重要阵地。高校应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把校园建设成适宜学生成长发展,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