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廷宝和路易斯·康是两位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执业的建筑师。他们的人生历程折射出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内涵,他们的成功显示出文化素养对于建筑师的重要作用。建筑师应该由“艺术家”转变为“文化人”,开阔认识建筑的新视野。
摘要: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城市美化运动”其后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原因,市政景观建设成为资本和权力追逐的对象,但其最主要的作为区域融合、链接历史、消弭空间阶层作用的“缝合”功能却被严重忽视。浮于表面化的“城市美化运动”必将导致城市空间尺度夸大、空间序列感丧失、城市文脉断裂、地域身份弱化、阶层分化空间分异,使城市未来建设和发展出现不可持续等问题。文章结合设计案例提出了以文脉观缝合自然与人文,以场所观缝合形象与内涵,以区域观缝合场地与城市、以生态观缝合当下与未来四点应对“城市美化运动”的城市景观设计策略,以期对当代景观设计研究起到裨益的作用。
摘要: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是英国最为古老的建筑学院之一,研究与教学并重是该学院的重要特色,其特别关注建筑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突出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文章根据作者对该学院本科教学中人文课程的观摩学习,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策略三个方面展开了客观细致的分析,以期对国内建筑学专业人文课程教学有所裨益。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的先进理论。作为地方高校,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南华大学给水排水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为例,从高校师资力量建设、教学建设、科研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摘要: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文章在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如何培养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提出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在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总框架下,结合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改革专业的内涵,明确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师资来源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
摘要:回归职业素质本位教育思想,分析铁道工程卓越工程师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外延,提出铁道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并在教学中实施了若干有益的培养举措,结合铁道工程践行教育试验提出了贯穿工程系统论和工程市场论的虚拟现场教学法,在理论与实践的循环递进教育中完成职业素质教育,强调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利于当今现代化大型复杂工程环境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摘要:文章基于沈阳建筑大学人才培养定位,借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培养经验,以工程机械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为目标,研究基于项目的工程机械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从工程机械专业的培养方案修订与完善、课程体系的调整与优化、项目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为探索教学型高校的工程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
摘要:结构类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综合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并与实际密切结合而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中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该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重合、重构件而轻结构、重理论而轻应用以及重技能而轻人文。文章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著名私立大学——南加州大学为例,从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多个层面探讨了美国高校该类课程设置的特色与优点,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改革方案。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安全生产意识是导致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内在原因,而目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安全生产教育普遍缺失,因此,增强安全理念、提高安全意识、注重安全教育是目前高校安全生产课程建设亟需解决的三个问题。基于社会需求,高校应设置土木工程安全生产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价值观念。
摘要:土力学是研究土与土体力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与其他力学体系相比有其特殊性。文章结合多年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从重视绪论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系统性,完善教学方法、讲求艺术性,更新观念、注重能力素质,以及改革教学手段及考核机制等方面介绍了土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摘要:质量工程是一项旨在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工程,现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志。实施“质量工程”以来,围绕精品课程建设,开展了师资培养、团队建设、精品教材建设等,形成了多方位、立体化的建设成果。
摘要: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中国许多大学开展了双语教学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即采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然而不同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后,教学效果如何,即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值得思考。结合近几年结构力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对所采取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建立了教学效果的质量评价体系,为各种工科课程的双语教学提供参考,以利于双语教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专业外语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文章针对该课程教学现状,分析现有问题,结合课程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互动自主的大班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改革所提出的反馈意见及建议,确定了后续的改革方向。
摘要: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全英文课程是为土木与环境领域来华留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与传统中文授课方式相比,来华留学生专业知识背景差异较大、学习期望不一,加之各国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存在较大不同,且缺乏清晰的全英文教学方案,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适应来华留学生培养需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在引入全英文教材、规范术语表达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教学任务,科学合理制定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注重学科整合,推进课程教学的国际化进程,为实现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摘要:在现今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外国建筑史作为建筑系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其教学方法也应随之更新和发展,与时俱进。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改进其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该课程,将学习和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笔者通过实际教学,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探索总结出来,例如平行横向对比、多元化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性环节等,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的效果。
摘要:建筑基础教学中,建筑空间的启蒙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传统空间构成沿袭九宫格的练习方式,强调空间的要素和形式,但易导致学生忽略空间的本质和场地等更重要的元素。现代建筑中新的空间策略既可以改变传统构成的单调,又能很好地补充九宫格练习的不足,能更全面地应对学生在空间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摘要:在当前科学发展、城乡统筹的城市化进程下,传统的城市规划教育面临革新的要求。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专业理论的核心课程,内容扩展迅猛,知识难度增大,传统的教学存在教学力量偏弱、课程研讨不够、研究性和前沿性不足等问题。为符合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教学改革运用了改革课程结构框架,调整教学目标与内容,建设跨学科教学团队,探索教学与科研实践环节的结合,接轨国际先进教学理念等举措。文章提出,在后续的改革中应协调与其他课程关系,推进协同式教学;针对转型时期特征,加强研讨式教学;结合双语课程实际,倡导参与式教学。
摘要:工程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合同管理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开设为数不多,对工程合同管理课程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课程的教学能够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需要,文章通过文献比较和经验总结,对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的设置方式、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和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了详细论述。研究结论表明: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根据高校的专业特色构建知识体系,并及时把握工程合同的发展趋势,促进工程合同管理的实务教学。
摘要:根据水文与水利计算课程的特点,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在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思路和具体方案,以期通过对该课程改革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摘要:系统辨识与建模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分支,是控制理论与控制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相关的辨识算法。文章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课程的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摘要:利用矩阵位移法计算桁架结构常需计算其支座反力。按桁杆轴力计算桁架结构支座反力需根据支座结点连于桁架结构的末结点或始结点判别正负号,不方便计算,而直接按矩阵位移法中单元杆端力的正负号约定推得的桁架支座反力计算公式则无此问题,既便于教学运用,又可有效简化程序编制。
摘要:文章从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针对现行的试卷质量监测评估存在评估方案单一、指标体系过细、评测方法过精、操作程序较繁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创新改进,构建了被动评估与主动评估、精确评估与模糊评估、点评估与区间评估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试卷质量评估新方案。实践表明,该方案具有评估对象众多、评估指标简明、计算方法方便快捷、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评估结果可信度高。
摘要:在大学生科研项目“学校建筑抗震性能调查与分析”的选题和研究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引导的方法取得了好的效果。通过学生自主选题立项和研究,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研究工程建设中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文章根据作者参加首届“广联达杯”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的实战经验和毕业实习现场管理的实践,针对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使用的由广联达公司开发的模拟沙盘的缺陷提出改进方案。
摘要:分析工程管理专业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出采用沙盘模拟实验的教学方式,采用角色模拟、任务分工对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策划、合同、实施等管理阶段进行模拟管理,实现质量目标、进度目标、费用目标。在实验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实践教学在土建类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文章在分析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实践意识理论等,建立了多元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其涵盖了开放性实验模式、基于项目的多学科交叉和多元智能小组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双导师制模式、虚拟实践模式。此模式在武汉科技大学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文章对混凝土结构系列课程现有的分散性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整合与修订,构建了模块化、层次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作了探索。
摘要:文章针对建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阶段GIS(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置的内容及教学特点,通过开展互动式教学实践以及面向实践的专题研究等,进行GIS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革新,结合相关教学成果进行经验总结,探索城市规划专业GIS课程上机实验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摘要:针对目前力学实验设备陈旧、功能单一、信息量少等不利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缺点,文章按照开放、交互、方便、实用的思路,设计了材料力学开放实验教学平台的总体框架,将材料力学实验的硬件、软件和教学文件集成于平台中,开发了开放实验教学平台的网络系统软件及其功能模块,详细阐述了平台系统的组成、实验开展过程和实施效果。该平台实现了材料力学开放实验教学的网络化,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并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
摘要:在分析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特点,以及在公路路线质量评价中的具体应用的基础上,根据道路路线设计质量评价的特点和道路勘测生产实习质量评价的要求,提出生产实习质量模糊综合评价的三级模型,根据规范对路线设计指标的规定,确定了权重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并利用CARD/1平台,编写评价程序。案例分析表明,评价过程简洁,评价结果客观、准确。
摘要:为适应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文章通过举办各界专家座谈会探讨毕业设计题目的广度和深度,在建立各类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依靠“实习观察—案例教学—设计讨论”立体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专业特色,保证毕业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迫切需求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长期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摘要:在建筑力学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数值仿真技术为力学教学提供多样化的手段。通过力学授课过程中将数值仿真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实践结果表明:数值仿真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工程实践的平台,为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
摘要:通过对全国6个地区700名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揭示了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7个特征因素,并对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和学科类别新生代大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优化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摘要:文章通过对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择业目的受专业、性别、来自的城乡类别等因素的影响显著;大学生对择业地区的选择受是否是独生子女和来自的城乡类别等因素的影响显著;大学生对理想单位类型的选择受专业、性别等因素的影响显著;大学生对理想职业类型的选择受年级、专业、性别和来自城乡类别等因素的影响显著。
摘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为高校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生机,也给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文章在阐述安全保卫工作对高校健康、持续、和谐发展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国内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出现边缘化趋势的原因。通过分析美国、加拿大两国在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准确定位、提高素质、强化服务、深化创新等改变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对策。
摘要:文章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联动机制的概念,简述了建立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动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动工作的不足之处,对如何科学合理地建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联动机制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