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25(1):1-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01 CSTR:
摘要: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村庄发展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文章以绿色安全理念为原则构建村庄的规划策略,探讨如何解决村庄面临的实际问题,助力村庄发展。任何村庄的发展都要建立在安全的村庄环境之上,灾害的发生将使村庄蒙受严重的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制定村庄的发展策略一定要充分考虑安全防灾原则,将绿色安全的理念贯穿到村庄的发展建设当中,在此基础上解决村庄人口不断外流,产业发展缓慢,村庄发展动力不足,村庄生态环境保持不佳等造成的村庄衰败问题,逐步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016, 25(1):6-1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02 CSTR:
摘要:MOOCs是由名校名师发起建设的面向全球开放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提供网上在线学习全过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美国主要MOOCs平台的数据,得出对我国MOOCs建设的启示。
2016, 25(1):11-1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03 CSTR:
摘要:中国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大规模基础建设期,土木工程学科如何抓住国家大建设的机遇,全面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美国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基础建设高潮,也随之诞生了一批蜚声世界的土木工程高等教育办学典范。文章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土木系为例,介绍了其主要学科方向在不同历史时期介入大型工程项目,积极创新,将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提升到世界领先地位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高校土木工程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依托当前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机遇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的策略,以期为中国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
2016, 25(1):16-2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04 CSTR:
摘要:文章研究了国内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指出国内专业认证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分析了国内专业评估和国际专业认证存在的差距;并以亚太地区工料测量师能力标准体系、《华盛顿协议》关于毕业生基本要求为依据,提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构想,即在高等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一体化的教育理念下,建立响应能力标准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注册工程师执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实现专业认证国际互认提供一定的参考。
2016, 25(1):23-2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05 CSTR:
摘要: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结合多年校企协同育人经验与实践,基于"互融·互建·互赢"理念,构建了"一个中心、两种模式、三大平台"为主线的土木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并从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构建、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实践、协同育人保障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分析,以期为兄弟院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借鉴与参考。
2016, 25(1):28-3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06 CSTR:
摘要:根据实践式教学改革的需要,探讨了道路工程专业设计人才项目驱动式培养模式的思路和方法。根据道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课程安排,以及设计单位对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将项目驱动式的培养体系设计为"四个阶段"、"四个环节",并分别阐述了专业课教学、模块化项目训练、设计能力提升等主要环节的相关操作要点。实践证明,项目驱动式培养模式能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专业设计工程师的系统性训练,能有效缩短学生参加工作的适应期。
2016, 25(1):32-3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07 CSTR:
摘要:针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规划师职业能力的需求,对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及其基本素养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的影响因素,指出了基本素质、专业核心理论知识、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创新与实践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优势与特色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并采用AHP法,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2016, 25(1):36-4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08 CSTR:
摘要:目前,中国高校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容乐观,亟待提高。文章总结了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和作用,并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的特殊性,强调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工程造价专业的意义,提出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具体方法和建议。
2016, 25(1):41-4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09 CSTR:
摘要:中国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要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问题。应用技术大学设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依据是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规定、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技术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及其教育规律。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办学价值观、人才观和发展观,以及教育类型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学习观和质量观等。基于此,应用技术大学设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八个基本原则,即培养对象的针对性、培养规格的需求导向性、培养模式的系统性、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实践环节的技术能力核心和实战性、第二课堂的有效性、职教和普教体系之间的衔接性、方案设计过程的开放性等。
2016, 25(1):46-5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10 CSTR:
摘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每一个学生根据个人发展意愿成长成才。文章结合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实践探讨了如何在现有培养方案基础上,依据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搭建专业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引导平台,构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2016, 25(1):51-5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11 CSTR:
摘要:本文探讨了以产学研合作的资源和优势为依托,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以PBL教学方法为手段,实施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可行性及其意义,并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讨论。
徐礼华 , 傅旭东 , 彭华 , 杜新喜 , 傅少君 , 邹勇 , 安旭文
2016, 25(1):55-6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12 CSTR:
摘要: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武汉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实行文工交叉,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实行主辅修、双学位、国际化办学,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文章提出了涵盖"知识结构、实践技能、能力结构、综合素质"4维度28要素的"土木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全程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主体,以"校企协同创新实践平台"为依托的培养体系,建立了健全的培养体系运行机制。经过八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好,创新与实践能力强,就业质量高。
2016, 25(1):61-6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13 CSTR:
摘要:中国大部分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当代社会急需创新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为了实现工程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文章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内涵,并结合调研结果提出从调整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2016, 25(1):66-6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14 CSTR:
摘要:中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和构建阶段,在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中,作为培养主体的导师积极性不高、导师培养队伍构建模式单一等最为突出,制约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文章分析了主要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构建多元一体导师团队的思路,并建议从资源共享、团队制度创新等方面构建"校内教授+校外企业专家"、"校内教授(理论水平高)+校内教师(横向课题多)"或"特色学科建设+培养实践基地"导师团队,以期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和推进社会发展中产生积极的效益。
陈进 , 刘元雪 , 曾祥蓉 , 王仲刚 , 张力 , 张蕾 , 孙涛 , 周凌
2016, 25(1):69-7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15 CSTR:
摘要:文章以后勤工程学院为例,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普遍存在的"重论文研究,轻课程学习"的倾向,提出以未来岗位需求为牵引,以创新能力提高为主导,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传统层次化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形成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拓展课程模块、研究课程模块等四大模块课程结构,加大教学内容创新力度,使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凸显前沿性、动态性、实践性三种特性。同时探索"硬规定、活模块"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实施模式,以及任课教师授课质量和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两方面模块化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为创建科学合理的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体系打下基础。
2016, 25(1):74-7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16 CSTR:
摘要:研究生导师负责制明显的特点是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导师的责任和权利,使得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都得到了保证。然而研究生导师往往重科研而轻思想教育,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文章以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的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为对象,通过调动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当前研究生按班级划分、集体管理的现状,探索了一条导师负责与集体管理相结合,并互为补充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并分析了该工作机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效果,以及对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工作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2016, 25(1):77-8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17 CSTR:
摘要:目前,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偏重理论学习而忽视专业实践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两院一体化"办学模式下的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即从培养模式的创新入手,通过在课程体系中增设建筑设计专题与开放设计等课程,在实践环节上采取联合设计与联合科研等措施,解决校企联合培养中培养目标滞后,课程设置指向性不强,以及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等问题。
2016, 25(1):81-8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18 CSTR:
摘要:理论力学是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课程的基础,在整个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文章结合课程教学实践,通过分析独立学院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从课程的内容组织、教案设计和兴趣培养三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分析,以期提高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水平和效果。
2016, 25(1):85-8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19 CSTR:
摘要:为了提高土木工程抗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文章首先分析了土木工程抗震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介绍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对土木工程抗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016, 25(1):88-9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20 CSTR:
摘要:在分析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以课程教学改革为背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提高结构力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为地方高校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2016, 25(1):92-9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21 CSTR: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课程的特点,然后从未来土木工程师的从业要求和我国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等方面分析了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最后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为例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2016, 25(1):96-9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22 CSTR:
摘要:以提高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效果为出发点,分析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创造性地提出了针对混凝土结构课程特点的"预习讲授→学生自学→辅导答疑→总结讲授"四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法,并指出了保障教学效果实现的具体措施,最后,结合应用实践,阐述了四位一体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效果,以期为兄弟院校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016, 25(1):100-10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23 CSTR:
摘要:文章在分析结构力学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论述了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工程直觉的重要性,从强化直观感觉、加强结构力学实验教学、重视工程案例教学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工程直觉的路径和方法,为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为创新型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思考。
2016, 25(1):105-10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24 CSTR:
摘要:如何全面科学考核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及其运用情况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过程化考核方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合理的考核方式及权重等是过程化考核的关键。文章介绍了东北电力大学土力学课程的考核方法,通过对笔试成绩、课外活动及问卷调查等多方面数据的分析,探讨过程化考核对教学的积极意义。结果表明,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较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也有促进作用。
2016, 25(1):109-11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25 CSTR: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其中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重要方面。文章首先分析了土木工程面临的严峻火灾形势,进而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开设火灾安全性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设。
2016, 25(1):114-1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26 CSTR: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在土木工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课程考试的命题内容、考核方式、评价标准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及学习习惯。文章提出了土木工程英语考试命题思路、试题内容、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等教学全过程控制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考试改革方法,将土木工程英语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最大化发展,为培养土木工程国际化高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6, 25(1):117-12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27 CSTR:
摘要:基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员"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的培养要求,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体系相对应地划分为"教材知识、拓展知识、科学知识"三个层次。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考核四个阶段的课程设计,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现学员获得学习、实践和创新等方面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2016, 25(1):121-12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28 CSTR:
摘要:长期以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建筑物理课程较难学习,知识点难以掌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建筑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将传统课程与新型模块式、数字技术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实验课程交融的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与科研课题结合的前沿讲授方法三个方面相结合,对本科建筑物理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实践,解决了建筑物理课程教与学的矛盾,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借鉴。
2016, 25(1):124-12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29 CSTR:
摘要: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建筑施工课程教材的一些缺陷,文章提出建筑施工课程新教材的改革思路:利用工程实际案例引导和串联各章节的内容,在常规内容讲述之前首先给出案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同时在教材里加入相关规范的相应条文,使知识点与规范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规范意识;增加实例化的图片,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点的认识更清晰;添加实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使学生对进度计划的制定和现场的组织管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达到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目的。
2016, 25(1):127-13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30 CSTR:
摘要:根据建筑学专业学习广博性、专精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文章通过调查学生在建筑设计课程学习上的表现将学生分为三类,并根据三类学生受到授课方式、学习方式的影响,以及在建筑设计不同阶段遇到的学习困难的分析总结,指出建筑设计课程应重视运用系统性、互动式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2016, 25(1):133-13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31 CSTR:
摘要:"知行合一,转识为智"毋庸置疑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用于当今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是社会实践发展和专业教育不同阶段发展的需求。同济大学的中外园林史课程,以"知行合一,转识为智"为教学理念,把学习历史理论和设计实践相结合,增加了园林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了园林历史的教学内容,提升了园林史的教学意义。
2016, 25(1):138-14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32 CSTR:
摘要: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递阶指标体系,并基于突变级数法,建立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新的模型和方法。突变级数法对复杂对象进行评价时,可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结合,且计算过程简便,容易理解和掌握,评价结果公认度较高。
2016, 25(1):142-14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33 CSTR:
摘要:文章在分析中国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基于多年指导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经验积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提出"整合资源,划分模块,构建课程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想,并在相关教学中加以应用。文章是对传统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改进,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016, 25(1):146-14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34 CSTR:
摘要:工程识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从事工程施工和工程造价工作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的教学体系。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2016, 25(1):150-15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35 CSTR:
摘要:基于BIM技术的虚拟仿真实验是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文章以实现BIM教学、BIM虚拟产品开发、BIM工程应用实践三个层次的功能需求为目标,提出了大连理工大学BIM研究与实践创新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并从硬件平台建设、软件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BIM课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合作与交流6个方面总结BIM研究与实践创新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案,为BIM技术纳入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提供借鉴。
2016, 25(1):155-15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36 CSTR:
摘要:BIM技术是一种基于三维数字技术的立体化、可视化共享技术,它可以对建筑设计、建造及运营维护过程中的方案进行可视化展示、分析和优化,BIM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对建筑行业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及创新型的变革。在此行业大背景下,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融合BIM技术,优化实践教学平台,整合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2016, 25(1):158-16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37 CSTR:
摘要:文章在明确土木工程与建筑实验教学中心定位的基础上,阐述了"4-4-12-X"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中4平台、4层次、12模块和开放式实验项目之间的关系,重点介绍了中心开设实验项目类别、特色实验项目以及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实践表明,中心实验教学资源在实验教学、科研和校企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16, 25(1):162-16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38 CSTR:
摘要:文章分析了国内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上选题脱离实际,教学资源缺乏,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选题、过程指导、论文评阅、答辩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提出了学生-教师双向选择、指导教师培训、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目的在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6, 25(1):167-16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39 CSTR:
摘要: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尽如人意。本文从学生自身、学校管理和教师三个方面指出当前存在学生兴趣和精力不足、时间紧张、学校管理和重视不足、教师题目难度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了转变学生态度、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和安排、提高教师的题目设定质量、学校加强监督等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措施,以期对改进高校本科生(尤其是工科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提供思路。
2016, 25(1):170-17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40 CSTR: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待改进,为提高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效果,提出基于工程仿真模拟实践教学平台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原有课程实践教学方式、主干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完善了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丰富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2016, 25(1):174-17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1.041 CSTR:
摘要: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对培养科技后备人才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应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主动开发科教资源,与中学衔接,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多层次的科技教育与科技体验活动。通过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建立机制,文章提出组建科教专家团,开发共享科技教育基地,打造科技体验品牌活动,与中学协同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