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6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快速城镇化时期滨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研究
    高莺 曾坚 陈耀棋
    2017, 26(1):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01
    [摘要](1386) [HTML](340) [PDF 2.37 M](1239)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沿海经济带”等战略的提出,滨海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着不同于以往的剧烈变化。文章选取30余个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在滨海城镇群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的外部形态、中观的功能布局和微观的内部空间三方面入手,探讨了滨海城市在快速城镇化时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特征。此研究不仅有助于认知滨海城市空间发展趋势和规律,同时为滨海城市由于空间结构演化所引发的灾害和城市问题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
    2  阴翳美学——建筑基础教学中的光影研究
    张文兵
    2017, 26(1):7-1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02
    [摘要](1056) [HTML](668) [PDF 5.41 M](1173)
    摘要:
    本教学实验通过在立体构成中设置“光影构成”专题设计,抽离建筑的基本元素作为设计命题来探讨光影艺术。文中介绍了“光影构成”的课程设置和体系建构,通过多个课题练习来研究光影与时间、色彩、形体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理解光影艺术特征,培养形体逻辑思维,丰富视觉经验并形成良好的美学感受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3  通识教育:应对现代技术风险的出路
    顾盛楠
    2017, 26(1):13-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03
    [摘要](849) [HTML](394) [PDF 664.67 K](974)
    摘要:
    现代技术风险引发的后果包括自然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现存的应对现代技术风险的对策虽然起到一定的规避作用,但是仍具有“不彻底性”。通识教育因其主要关注“人”,尤其强调人的特质就在于反思和批判能力,因此,通识教育可以成为应对现代技术风险的一条出路。
    4  亚洲地区高等教育中城市设计专业教育及启示
    陈闻喆 王江滨 顾志明
    2017, 26(1):17-2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04
    [摘要](905) [HTML](325) [PDF 799.90 K](911)
    摘要:
    中国城市设计行业存在专门人才不足的现象,因此,加强对国外相关教育现状的认识将有助于国内业界学科教育的发展和实践。文章对亚洲高等教育中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结合QS学科专业排行榜等,重点选取了三所具代表性的亚洲高校作为案例分析,对其学科的发展现状,包括专业设置、教育目标、课程内容等要点进行解析,以期对国内城市设计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方案设计有所指导。
    5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方小玲 王协群
    2017, 26(1):23-2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05
    [摘要](924) [HTML](373) [PDF 472.94 K](943)
    摘要:
    随着中国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对多元化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文章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分类培养方面的实践,总结出应用工程师型和科技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保障措施,以期为工程类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6  “私人订制”教学法——土木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之路
    谢咸颂
    2017, 26(1):26-2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06
    [摘要](1013) [HTML](384) [PDF 707.91 K](853)
    摘要:
    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分层教学的理念,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运用“私人订制”教学法进行土木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升了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效,实现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最终目的。
    7  以结构模型竞赛为例探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杨健彬 童兵 郑愚 邓拓 孙璨
    2017, 26(1):30-3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07
    [摘要](976) [HTML](391) [PDF 1.73 M](942)
    摘要:
    从培养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对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进行探索,为此,组织开展了土木工程专业结构模型竞赛。文章系统地介绍了结构模型竞赛的比赛设计、结构模型设计及制作的主要过程、比赛结果及问题分析总结。通过这一创新活动,学生掌握了力学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适用条件、结构构件的力学性能和计算原理,提高了实践能力。为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竞赛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主动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也使教师意识到重教学、重实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思考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8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大土木类人才培养探索
    彭冬根 郭兴国 胡明玉 罗娜 刘向伟
    2017, 26(1):36-4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08
    [摘要](1112) [HTML](397) [PDF 698.21 K](889)
    摘要:
    文章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更名,以及南昌大学制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为背景,探讨制定大土木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版培养方案以培养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识,能在建筑环境与建筑能源领域从事设计、施工、制造、运行、咨询及节能改造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探索开设大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实践课程及特色课程等。
    9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杨世忠 邢丽娟
    2017, 26(1):41-4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09
    [摘要](918) [HTML](532) [PDF 1.34 M](875)
    摘要: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计划修订为基础,从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出发,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探寻满足社会需求、专业发展需求和适应学生需求的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
    10  “卓越计划”模式下的交通工程专业教育培养体系研究
    徐勋倩 葛敏莉 袁盈盈 冯旭阳 汤天培 葛文璇
    2017, 26(1):45-4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10
    [摘要](1122) [HTML](386) [PDF 676.02 K](853)
    摘要:
    教育培养体系与行业标准有效对接是实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前提,也是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文章以交通工程为例,以面向行业标准的能力培养为目标,对“卓越计划”模式下交通工程专业教育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双师”队伍建设、实践教育平台建设、“双元制”教育模式以及人才特色培养等进行多维度创新实践与研究。
    11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建议——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
    肖艳
    2017, 26(1):49-5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11
    [摘要](2324) [HTML](1193) [PDF 1.49 M](4497)
    摘要:
    近年来受房地产和建筑行业不景气的影响,部分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产生了怀疑。为了给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就业的方向指导,文章以重庆工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深入调查重庆工商大学2003级到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目前的发展状况,并运用spss软件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的结论可以为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指导建议,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12  基于博士生视角的中美工科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包扬娟 黄雨 曾伟 王芳 袁媛
    2017, 26(1):56-6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12
    [摘要](1182) [HTML](371) [PDF 1009.94 K](964)
    摘要:
    针对中国目前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借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访学之机,深入剖析美国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从招生质量、培养过程、心理调节与职业规划三方面对中美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基于美国高等院校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的改进建议,包括充分保障科研生活、改进招生模式、推动课程论文双轮驱动、提供人才培养创新环境与文化建设、建立导师组、服务博士生个性化需求、注重心理调节与职业规划等,以期推进中国工科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为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13  中外土木工程防灾专业高等混凝土课程比较研究
    鲁正 杨玉玲
    2017, 26(1):61-6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13
    [摘要](923) [HTML](345) [PDF 681.11 K](835)
    摘要:
    高等混凝土课程是土木工程防灾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专业性强并与实践密切结合而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帝国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同济大学为例,从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内容等多个层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木工程防灾专业高等混凝土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改革方案。
    14  境内外认知实习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作用
    李静 季静 邓致宇
    2017, 26(1):65-6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14
    [摘要](725) [HTML](361) [PDF 562.46 K](821)
    摘要:
    部分高校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提供境内外认知实习的机会,为学生全面认知、熟悉境内外土木工程行业的现状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面,以理论归纳及实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境内外认知实习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起到的作用。研究认为,境内外认知实习是一个使本科生先认识器物,再了解工程及企业制度,最后思考和探索建筑思想文化的过程。
    15  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的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与实践——以重庆大学材料工程领域为例
    李新禄 粟泽龙
    2017, 26(1):69-7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15
    [摘要](761) [HTML](369) [PDF 920.17 K](790)
    摘要:
    培养有特色、高质量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重庆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文章以重庆大学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分析了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确定了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的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形成了以知识、能力、素养为核心要素的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改革实践的成效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
    16  硕士研究生“双盲”答辩方案探索与实践——以广州大学土木工程类专业为例
    张永山 燕乐纬 房雅萍 许勇 汪大洋
    2017, 26(1):73-7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16
    [摘要](1101) [HTML](376) [PDF 1.48 M](1024)
    摘要:
    文章介绍了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中的“双盲”答辩方案,包括答辩组织和实施过程,以及学院主管领导、研究生办公室、答辩秘书等在答辩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该方案已经在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4年、2015年的硕士研究生答辩中得到初步推行。文章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在硕士研究生全面扩招的背景下,推行“双盲”答辩的可行性及其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的意义。
    17  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
    夏振尧 王从锋 王建柱 江巍
    2017, 26(1):79-8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17
    [摘要](720) [HTML](324) [PDF 880.65 K](825)
    摘要:
    研究生培养是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从培养目标、培养平台、培养机制、培养体系、学位资格、利益协调六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点,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结合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对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18  基于“四会”目标的市政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刘德明 鄢斌 黄晗 陈琳琳 龚旭
    2017, 26(1):85-8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18
    [摘要](868) [HTML](307) [PDF 755.71 K](847)
    摘要:
    文章从基于“四会”目标的市政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基本构架,实施的基础、理念和态度,实施的保障体系,实施的监督体系,实施所取得的主要成效等六个方面,对该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旨在提高市政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力求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19  土力学教学中学生科研能力训练探索——以讲授土层应力历史为例
    卢萌盟 刘志强 王博
    2017, 26(1):89-9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19
    [摘要](2809) [HTML](409) [PDF 708.91 K](989)
    摘要:
    土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讲都非常适合用来训练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文章以讲授土层的应力历史为例,对土力学面向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教师在授课时可围绕知识点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理解知识点。在理解知识点的前提下,教师进一步就该问题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层面深入思考,使学生了解目前的研究概况,以及与知识点相关的科学研究前沿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方式既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知识点,又能使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以启蒙,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0  高等农业院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黄剑峰 杨松 龙立焱
    2017, 26(1):93-9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20
    [摘要](1150) [HTML](374) [PDF 538.88 K](906)
    摘要:
    以高等农业院校水利土建类专业结构力学课程中表现出的解题方法多、学习难度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差、补考率高等问题,结合当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和农业院校工科学生的学习特点,探索卓越工程师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环境下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启发式与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土力学课程教学为例
    唐洪祥 宋春红
    2017, 26(1):96-9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21
    [摘要](1097) [HTML](347) [PDF 493.11 K](853)
    摘要:
    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方面的需求,要求当代大学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能力、高素质的高等专业人才,这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文章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课程教学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在土力学课程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启发和引导作用的教学模式。通过将土力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应用课堂演示试验、增加教学环节、改进学习质量评价与考核制度等方法,进行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2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改中新模式和新平台的应用
    汤永净 赵勇
    2017, 26(1):99-10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22
    [摘要](980) [HTML](412) [PDF 989.64 K](1050)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常规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采用微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和微信公众号信息平台进行探索性教改实践,取得很好的效果。教改实践证明:微课堂对课本中重难点的解决具有快捷高效的作用;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微信公众号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便捷途径。新模式与新平台在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教改的实施和推进。
    23  初看建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潘莹 施瑛 郭祥
    2017, 26(1):103-10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23
    [摘要](912) [HTML](367) [PDF 3.38 M](898)
    摘要:
    自1994年起,华南理工大学开设了初看建筑课程,它是国家精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的一门子课程。文章概述了20年多来初看建筑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成果上的改革路径,提出清晰的课程定位和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是提高课程趣味性与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24  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高明涛 庄金迅
    2017, 26(1):108-11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24
    [摘要](875) [HTML](332) [PDF 501.24 K](950)
    摘要:
    为解决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兴趣不浓、对学习内容理解不透和授课效果不好等问题,从课程的特点及其在专业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出发,提出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成绩考核方式的具体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5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室内设计教学探讨——以餐饮空间设计为例
    许丽 郑雅慧
    2017, 26(1):111-11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25
    [摘要](1279) [HTML](768) [PDF 729.04 K](935)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资讯传播速度的加快,世界越来越呈现出同一化趋势,导致地域文化受到冲击。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结合当前室内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地域文化元素开展室内设计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以餐饮空间设计为例,探索基于地域文化因素的教学方式。
    26  中国城市雨洪管理教育能力提升研究
    朱国成 王闯 张鹏 王丽 王政华
    2017, 26(1):115-11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26
    [摘要](1010) [HTML](359) [PDF 674.10 K](939)
    摘要:
    探讨了雨洪管理新理念,提出提升中国雨洪管理教育能力的相关措施。通过分析中国雨洪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雨洪管理教育的现状,剖析当前雨洪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挖掘提升教育管理的新举措。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熟练掌握并运用发达国家城市雨洪管理的经验知识,以自主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合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的教育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牢固的专业知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并搭建与教育质量保障措施并轨运行的新模式。研究显示,采用良好的教学模式,中国雨洪管理教育能力在新的管理理念引导下必然能稳步提升。
    27  提升水力学与桥涵水文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
    陈代海 李整
    2017, 26(1):119-12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27
    [摘要](978) [HTML](377) [PDF 597.79 K](864)
    摘要:
    水力学与桥涵水文课程是交通土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的组织、考核标准的制定等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建议,如水力学与桥涵水文合并开课、教学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正确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完善考核标准等。教学实践表明,以上措施,有助于改善专业考查课教学方法枯燥、学生学习被动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的现状,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研究成果也适用于大土木类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28  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研究
    李德智 尤佳
    2017, 26(1):123-12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28
    [摘要](1169) [HTML](339) [PDF 663.45 K](897)
    摘要:
    随着我国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房地产从业人员对专业英语的需求越来越高,部分高校开设了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虽然国内房地产经济学方面的教改论文较多,但是未见关于其全英文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东南大学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为例,分析其面临的学生、教师、教材、素材等方面挑战,总结教学团队、教学材料、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措施,并提出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29  基于学习动机激发理论的建设法规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祝连波 陈昕
    2017, 26(1):127-13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29
    [摘要](873) [HTML](410) [PDF 892.41 K](893)
    摘要:
    建设法规课程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等专业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该方法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有些案例选取不当,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文章根据学习动机激发理论,结合建设法规课程特点,设计建设法规课程案例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0  存量时代背景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顿明明 王雨村 郑皓 于淼
    2017, 26(1):132-13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30
    [摘要](1072) [HTML](351) [PDF 2.81 M](955)
    摘要:
    结合存量时代背景下的行业转型需求以及地方高校的教学目标,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城市设计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索。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提出了本科分层教学的探究模式和研究生分类教学的情境模式,并对教学实践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以期对地方高校的城市设计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31  翻转课堂在土力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卢黎 朱正伟
    2017, 26(1):139-14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31
    [摘要](1275) [HTML](390) [PDF 1.18 M](947)
    摘要:
    为适应高校探究式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增强课堂吸引力,分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高校工科课程的教学需求,阐述了适宜开展翻转课堂的课程特征。在土力学课堂中进行了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对比教学。将学生分为A、B两组,A组学生进行翻转课堂教学,通过制作导学微视频,将信息传递过程前移至课前完成,教师设计导学问题在正式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完成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对B组学生进行传统课堂教学,导学问题作为思考题课后自行完成。通过调查问卷和课堂测验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与翻转课堂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均高于传统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
    32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力学实践环节教学法研究
    廖红建 郝东瑞 熊甜甜
    2017, 26(1):144-14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32
    [摘要](878) [HTML](366) [PDF 624.60 K](886)
    摘要:
    根据土力学课程的特点,就如何发展土力学实验环节,加强土力学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土力学教学质量提出一些初步想法。在土力学教学中,一个好的实验实践环节应具有可操作性,基本概念清晰,工程应用背景强,能激发学生兴趣,具有创新和发展性的特点,从而完善理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结合案例分析得出,一个好的实验实践环节,能使学生对土力学学科有全面宏观的认识,并顺应科学研究过程,这对培养土建类、水利类、交通运输类、地矿类、地质学类等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科研素质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讨
    肖武权
    2017, 26(1):148-15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33
    [摘要](911) [HTML](325) [PDF 662.66 K](866)
    摘要:
    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课程特点,笔者从改革教材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并举,加强实践环节创新思维训练,培养科学研究方法,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综合考核等来实现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在牢固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课程知识,多方面分析工程地质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思维习惯,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目的。
    34  基于学科竞赛的土木工程大学生专业课程知识应用能力评价
    武贤慧 王步
    2017, 26(1):152-15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34
    [摘要](1997) [HTML](324) [PDF 1.92 M](971)
    摘要:
    结构设计竞赛已经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型科技赛事之一。通过竞赛可考核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程度,从而发挥其重要的反馈功能。根据结构设计竞赛与专业类课程的对接点,构建了基于竞赛的专业类课程反馈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以校内竞赛两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合学生提交的实体模型成果,进行学生知识能力应用效果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课程组,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量化依据,也为大学生学科竞赛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
    35  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类工程图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刘克非 严永林 易文 付红军
    2017, 26(1):157-16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35
    [摘要](874) [HTML](347) [PDF 1.57 M](1445)
    摘要:
    为提高土木建筑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协作创新精神,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图形表达、团队协作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文章结合传统的建筑类制图与设计课程教学现状,构建了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类工程图学课程实验教学模式,并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结果表明,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类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新体系,在加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对深化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36  BIM技术在建筑类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
    王建超 张丁元 周静海
    2017, 26(1):161-16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36
    [摘要](1113) [HTML](416) [PDF 592.61 K](964)
    摘要: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不仅在实际工程领域有着极强的应用价值,而且在高校人才培养上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文章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论述了BIM技术在土木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钢结构、工程管理、毕业设计等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结合沈阳建筑大学近几年将BIM技术融入建筑类高校专业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难,给出解决困难的方案,并介绍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研究表明:BIM技术不仅可以完全融入建筑类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而且将BIM技术融入建筑类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已势在必行,且效果明显。
    37  注重实践与技术整合的毕业设计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
    谭良斌 柏文峰
    2017, 26(1):165-16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37
    [摘要](1025) [HTML](349) [PDF 511.67 K](830)
    摘要:
    立足云南传统民居的现实,改变传统毕业设计只用图纸或模型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真正接触建造实践,真题真做,帮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会分工与合作,使毕业设计真正可以付诸实践,切实指导村庄规划与建设。
    38  基于协同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
    陈伟 易莎 闫瑾 乔治
    2017, 26(1):168-17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38
    [摘要](963) [HTML](386) [PDF 1.41 M](917)
    摘要:
    在对比国内外高校相关毕业设计模式的基础上,以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团队协同能力为目标,对该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协同性任务选题、协同设计和双团队协同机制等理念,并阐述建立一套综合考评体系对该模式使用效果进行评价的必要性和具体的做法,为进一步提升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借鉴。
    39  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魏利鹏 赵林
    2017, 26(1):174-17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39
    [摘要](763) [HTML](358) [PDF 800.00 K](896)
    摘要:
    文章以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为例,结合该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特殊性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提出合理的评价方法,为高校开展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40  媒体技能研讨会:打破科学家和记者之间的壁垒
    珍妮·梅特卡夫 托斯·加斯科因 张礼建 任甜甜
    2017, 26(1):179-18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40
    [摘要](1005) [HTML](343) [PDF 623.53 K](1146)
    摘要:
    科学家与记者之间存在着文化和行业方面的壁垒。这些壁垒阻碍了科学通过媒体得到有效的传播。克服这一困难的方法是对科学家进行媒体技能的培训。文章介绍了一种在澳大利亚进行了12年之久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论证的是这些研讨会是如何打破在科学家和记者之间的壁垒,并能确保科学信息通过媒体有效地传播到普通大众。该方法在包括南非、新西兰和菲律宾等其他国家都得到成功的应用。
    41  浅析有效提升自媒体科学传播效果的路径
    杨华茜 邓莉 张荣庆
    2017, 26(1):183-18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6.06.041
    [摘要](2053) [HTML](399) [PDF 514.89 K](964)
    摘要:
    随着自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中国的科学传播进入了新的时代。与此同时,自媒体科学传播也越来越需要系统性的规范和运营,为此应系统地研究提升自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路径,实现其价值。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