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27(3):1-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01 CSTR:
摘要: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结合教育部对地方本科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产业结构等实际情况,构建"一体两翼三转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增强创新创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向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转型,能够较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和人才市场需求。
2018, 27(3):5-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02 CSTR:
摘要:高校转型背景下个性化人才培养,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采用基础平台+个性化模块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实用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既能保障达到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职业发展需求,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018, 27(3):8-1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03 CSTR:
摘要:在"互联网+教育"思维和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一种以工程教育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教学(Engineering Education-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下面简称为E-SPOC)为核心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思路,同时结合专业教育改革,探讨了工程人才教育模式的构建方案及实施方法。该模式通过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O2O)课堂的结合,对接高校教育与继续教育,是工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尝试。
2018, 27(3):13-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04 CSTR:
摘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将BIM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的管理。鉴于此,建筑类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对传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改革,将BIM技术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1+2+5"人才培养模式,将BIM技术知识融入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中,并在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以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2018, 27(3):17-2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05 CSTR: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结合得不够紧密,就难以为工程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文章从建筑与土木工程行业需求出发,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块,通过实行双导师制度、采用工作过程情境教学、研究生实践基地锻炼等措施,多元化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复合型专业知识、综合职业素养和工程能力,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2018, 27(3):21-2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06 CSTR:
摘要:"互联网+"工程案例库是现代高等教育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其应符合典型性、客观性、先进性及创新性的特点。文章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与要求,认为基于"互联网+"的工程案例库可再现大型工程的建设,有益于提升研究生的工程素质。同时研究了案例库的建设方法,主要分为资源集成、资源信息化、在线教学模式以及实践教学评价方法,并确立了以WordPress网页开发平台与多媒体为基础的案例库开发技术,形成了案例库系统框架,最后分析了案例库平台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
2018, 27(3):26-3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07 CSTR:
摘要:研究生是高层次的教育群体,而当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已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两支力量。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最核心的是将德育工作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在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遵循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和成长规律,充分调动和发挥导师、研究生朋辈和研究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责任分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原则,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2018, 27(3):31-3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08 CSTR:
摘要:以研究生工作站的长效机制理论为指导,针对"湖北公路智能养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生源问题、研究生进站时间选择问题和部分研究生不符合企业进站要求等,提出加强认识、促进团队建设,提前进站、优化选题方案,严格把关、改进培养模式等解决措施,从而保障工作站的长效运行,实现研究生、高校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2018, 27(3):35-4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09 CSTR:
摘要:中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正逐步进入深层次优化发展阶段,专业的规划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如何培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的专业人才,是开展城市规划教育的高校都应深思的问题。美国高校的规划教育起步较早,发展也更为系统和完善。因此,文章从现代城市规划教育发展历程、政府和行业对规划教育的影响、规划院系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与模式等方面,对中美高校城市规划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理清了当下中美高校城市规划教育的差异,总结了美国高校规划教育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以及中国规划教育未来可能的改革方向,以期对中国高校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与提升有所启示。
2018, 27(3):42-4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10 CSTR:
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呼吁培养土木-法学复合型人才,同济大学针对此次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开设建设工程法规课程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实践。文章将同济大学开设的建设工程法规课程与4所世界顶级名校开设的建设法规课程从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估4个方面进行比较,通过发现自身不足,从而结合中国教育实际,针对同济大学的建设工程法规课程提出教学的改革思路和方向。
2018, 27(3):47-5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11 CSTR:
摘要:文章介绍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系统化设计思想以及设计依据,设计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并将之应用于理论力学教学。理论力学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学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018, 27(3):51-5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12 CSTR:
摘要:基于国际工程认证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出基于工程认证的钢结构课程教学设计思想。给出国际工程认证要求的钢结构课程教学目标,围绕课程知识点与要求、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以毕业能力要求为目标完善机械类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寻求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研究将有助于提高特色专业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8, 27(3):56-6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13 CSTR:
摘要:依托东南大学教学改革实践,文章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特点与行业发展需求,提出了大工程观视野下的道路工程核心课程组构与课程融合的思路,并结合对道路材料与结构融合课程的分析,阐述了引入行业规范体系的途径,为道路工程等领域卓越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018, 27(3):61-6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14 CSTR:
摘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文章分析了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改革目标,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层面进行了改革实践。改革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法、基础性实践、设计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等方面。实践证明,改革实践在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有效作用,教学成效明显提高。
2018, 27(3):65-6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15 CSTR:
摘要: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其弊端在于无法全面客观反映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缺乏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的量化考核。以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这一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为例,提出了基于全过程考核的课程评价模式,增加平时成绩比例,通过随堂测验、课堂讨论、案例式作业、学生授课、科研小论文等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考核评价,督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了课程学习效率,有力保障了教学质量。
2018, 27(3):69-7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16 CSTR:
摘要:目前有面积矩法可以求解静定结构的变形和位移,本文提出的快速面积矩法不仅可以定量求解结构关键点的位移和转角,并且可以定量和定性地绘制结构变形图,该方法几何关系直观、概念清晰,降低了快速绘制结构变形图的难度。
2018, 27(3):74-7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17 CSTR:
摘要:总结了在高校面向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地下工程防水课程的意义,并从教学理念、授课目标及要求、授课方式与手段、学生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开设地下工程防水课程的做法和取得的成功经验,以期为国内其他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8, 27(3):79-8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18 CSTR:
摘要:建筑环境学课程专业知识丰富,且生动易懂,应从授课、实验、考核和辅导等四个方面积极推进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课堂授课按照"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向科研方法或成果延伸"的路径展开,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实践条件。课程考核与专利说明书、科研论文、实验报告或调研报告等科研成果挂钩,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创新。推行导师制,既能缓解授课教师的压力,也能提高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018, 27(3):82-8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19 CSTR:
摘要: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与教学平台狭窄是建筑冷热源课程群培养体系社会效益不显著的重要原因。建筑节能大背景下,建筑冷热源课程群应培养建环专业学生的节能意识。文章在分析建筑冷热源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教学体系的模块划分、研究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的探索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建筑冷热源核心课程群培养体系的主要路径,旨在为加强学科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2018, 27(3):87-9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20 CSTR:
摘要:结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特点,对工程制图与建筑识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训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思考。探讨了适合专业制图课程的学习特点和教学方法,注重传统教学与辅助教学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8, 27(3):91-9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21 CSTR:
摘要: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既需要培养学生空间形体处理和控制能力,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与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观念,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涵盖生态、经济、社会几个方面。结合专业教学的情况,探讨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个环节,开展专题研究讨论,并将专题研究贯穿于实训教学全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循序渐进,达到在城市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训练学生在设计实训中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体现在方案结果中的教学目标。
2018, 27(3):97-10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22 CSTR: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教学,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浙江建设职业学院为例,介绍了实训基地条件信息化、软件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实践探索。
2018, 27(3):102-10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23 CSTR:
摘要:研究并借鉴应用型高校在产学合作新模式下工程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开展以亲产业教学为内涵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探讨校企合作新机制,倡导产学与创新合体的理念,以期为高校更好地培养优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8, 27(3):106-11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24 CSTR:
摘要:高职教育以高等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应针对岗位能力培养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文章介绍了上海济光学院建筑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原理(一)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探讨了高职建筑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特色建设的途径,提出高职教育应针对岗位能力培养进行课程建设。
2018, 27(3):111-11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25 CSTR: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探索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以混合式教学和建构学习理论为依据,提出网络环境下建筑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方法及思路。以桂林理工大学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教学改革: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进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环境,提供混合式教学内容;基于建构学习理论,丰富混合式教学活动;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2018, 27(3):116-12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26 CSTR:
摘要:结合当前水泵及水泵站课程教学现状,提出将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应用于水泵及水泵站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构想,分析了CFD技术应用于水泵及水泵站理论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及其优点,并就CFD技术如何应用于水泵及水泵站理论课程教学进行了案例分析,实践表明:将CFD技术应用于水泵及水泵站课堂教学可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教学表现力和教学效果,有利于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
2018, 27(3):121-12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27 CSTR:
摘要:文章以内蒙古工业大学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为例,对开发"IMUT土木结构力学"微信公众平台,并将其应用于结构力学课程辅助教学作了介绍。该平台由"基础知识""互动教学"及"结构百科"三大模块构成。该平台的应用可使课程教学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018, 27(3):126-12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28 CSTR: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实践平台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是有效利用前沿技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新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科学设计和有效实践,突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局限,扩大了实践教学的覆盖面,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即时性,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
2018, 27(3):130-13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29 CSTR:
摘要:新媒体时代为科学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利用其自身优势,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新媒体的使用拉近了科学与公众的距离,消解了科学与公众之间的界限。有效的科学传播离不开科学传播的主体和传播的媒介,它能在科学家与非科学家之间架起桥梁,增进公众对科学的认知。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新特点和传播形式,探索实现有效科学传播的路径。
2018, 27(3):134-13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30 CSTR:
摘要:在互联网普及和社会公众需求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科普媒介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革新。从传统科普到公众理解科学再到科学传播,科普作为一种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实践活动,其传播的媒介也发生着变化。文章从科学传播的受众,即人的需求视角,通过梳理科普历史演进中传播媒介的变迁,阐明基于不同传播阶段受众需要变化而引发媒介的变化,进而分析目前新媒体平台作为科学传播新媒介的必然性,同时也分析了基于受众需要视角在新媒体平台开展科学传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018, 27(3):139-14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3.031 CSTR:
摘要:科学传播本质上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具有伦理属性。一是传播主体与受众具有道德判断,二是科学传播模型的改变受社会道德的影响,三是科学知识本身的道德属性。但与科学研究不同的是,科学传播除了具有的科学性、真实性和规范性之外,还应具有传播方式公平性、传播动机正义性及传播态度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