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27(6):1-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01 CSTR:
摘要:新工科发展与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文献综述的角度,从厘清研究的逻辑起点着手,探讨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的阶段划分,从新工科建设的范式转变、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构建我国新工科思想和建设路径的整合性框架,以期为了解中国新工科思想和建设研究现状,加快和推动新工科建设研究提供借鉴。
2018, 27(6):8-1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02 CSTR:
摘要: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首次提出"新工科"概念,作为吉林省首批整体转型发展的试点高校,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抓住新工科建设的契机,从专业改造升级、贯穿BIM技术思想、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探索和创新。
2018, 27(6):12-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03 CSTR: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面临着由传统工科专业向新型土木工程专业转型、升级、改造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土木工程行业发展趋势,对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如何向新型土木工程专业转型、升级进行了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将OBE教育理念运用到土木工程专业的升级和改造,开展面向新工科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研究内容包括校企共建"智慧建筑学院";建立面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尤其是BIM技术用于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设置;建立多专业融合的智慧建筑仿真实验中心,构建"3+1"的校企合作教育平台,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的新型土木工程专业内涵式发展,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型智慧建筑人才。
2018, 27(6):17-2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04 CSTR: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城镇化速度从"高速"进入"中高速",城镇规划从"简单增量"进入"优化存量",城镇建设从"生存空间"进入"复合空间"的阶段。以建筑学与城市设计为基础的物质规划典型传统教学体系培养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已不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文章以重庆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近十年办学历程为例,综合国内众多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改革情况,分析该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国内整体办学规模趋于饱和、毕业生就业优势逐步减弱的情况,提出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营造地方专业特色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等专业建设思路。
李权 , 甄映红 , 王展光 , 覃斌 , 陈继奇 , 粟燕
2018, 27(6):24-2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05 CSTR:
摘要:为立足地方,服务地区,彰显办学特色,了解贵州省黔东南州土建类专业基础建设人才的现状及需求情况,对黔东南州内66家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分析。调研发现:基层用人单位原有专业人员知识结构滞后,对土建类高层次及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市场上水利水电、城乡规划、路桥等专业人才匮乏。为此,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从强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校外实践教学等方面实现办学转型,最终为用人单位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土建类人才。
2018, 27(6):29-3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06 CSTR:
摘要:为更好培养应用型人才,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原有本科"4+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增加了校企合作模式。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解析当前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运用协同创新思想,在教学、科研、服务、信息、就业五方面建立利益驱动机制,以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良性发展。
2018, 27(6):36-4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07 CSTR:
摘要: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使铁道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迅速增长,目前国内高校培养的铁道工程专业人才稀少,为解决这种供需矛盾,文章结合工程教育评估(认证)、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现状、专业特色和国际项目人才需求,通过制定铁道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规划课程模块,设置课程群,落实实践环节、创新创业、国际项目特色课程以及专业实验室建设,全面创建铁道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018, 27(6):44-5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08 CSTR:
摘要:从重庆市高中大学衔接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实践出发,通过对重庆大学高中大学衔接活动的实证分析,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基础,总结凝练了"三层次两结合"(TLTC)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与途径,并从构建政府主导,高校和中学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长效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2018, 27(6):52-5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09 CSTR:
摘要:灾害防治是土木工程专业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对保护人身、财产安全起关键作用。火灾是发生频率最高、造成损失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因此工程结构抗火不可忽视。文章主要分析了工程结构抗火课程的发展情况,以同济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高校为例,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对其进行讨论和研究,发现高校对教学重视程度的不同极大影响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最终的教学效果。根据比较研究的结果,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改革方案。
2018, 27(6):58-6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10 CSTR:
摘要:文章首先对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对比研究进行了理论基础分析,分析了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涵义,并界定了三个维度:"主体"的维度、"客体"的维度和"方式"的维度,并对每个维度设置细分项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北京交通大学和辛辛那提大学硕士研究生房地产投资课程教学全面对比研究,得出辛辛那提大学硕士研究生房地产投资课程教学对中国高校房地产课程教学的启示。最后从教学内容的设计、课程的国际化水平和教育管理者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2018, 27(6):65-6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11 CSTR:
摘要:文章对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工程系统的全过程可持续设计"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理念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中英两国土木工程全过程课程设计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介绍了英国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评估手段,以及对中国土木工程学科全过程课程设计的借鉴意义,最后对中国该类课程体系的制定与完善提出了建议。
2018, 27(6):70-7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12 CSTR:
摘要:在文化遗产保护课程教学中,引入"场域"理论,将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分成基础理论、案例研究和实践体验三部分。在进行传统的基础理论教学以外,强调案例研究和实践的开放式教学。将教学模式从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体的传授模式,转变为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资源,由导师"导"的体验式研究,提出了"教"与"导"互动的"教育场域"模式。该模式旨在根据文化遗产保护多样性、跨领域的学科特点,全面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范畴,进一步拓宽文化遗产保护学教学的视野,紧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课程的参与度,使文化遗产保护课程教学更具专业性和开放性,培养更多适应多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018, 27(6):75-8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13 CSTR:
摘要: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探索开放式联合教学模式,提出建筑学专业高年级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创新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引入系统理论,通过要素层次分析、系统复合构建、课程关联建设等方法,在综合分析、创新设计、合作沟通、表达汇报构成的"能力框架"导向下,根据专业教学主线构建"中外联合、学研结合"的课程体系及内容,并提出训练学生建筑学整体思维的特适化教学组织方式,以及融入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多元互动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2018, 27(6):82-8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14 CSTR:
摘要:近年来,中国木结构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木结构工程总量迅猛增加,然而木结构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却极度短缺,严重制约了木结构的发展。文章基于中国木结构教学现状和社会对木结构技术人才的需求,对当前木结构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从合作教学、教学手段、专业竞赛及本科生毕业设计等几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而培养适应现代木结构发展需要的木结构专业人才。
2018, 27(6):87-9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15 CSTR:
摘要:针对当前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基于成果的教育理论(OBE)引入混合式学习中,从课程目标、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和教学实践。实践证明,该改革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2018, 27(6):93-9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16 CSTR:
摘要:在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工程结构的设计理念,是土木工程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如何从理论计算过渡到实际工程结构设计,包括理论公式的演绎、结构功能的保证,以及对结构设计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单纯的理论计算中建立结构设计的概念。
2018, 27(6):99-10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17 CSTR:
摘要: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是新时期土木工程施工的新内容,目前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是推进建筑产业化的重要举措。根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内容和特点探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选择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知识应用方法,提出符合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特点和工程建设实践需要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体系,探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改革,以适应建筑产业化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
2018, 27(6):104-10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18 CSTR:
摘要:传统的水工制图课程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已经难以满足培养具有高水平识图和制图能力的水利人才的现实需求。文章探索性地思考和调整了水工制图课程体系,从课程体系合理设计、课内实践深化理解、课外实践锻炼能力、认识实习夯实基础和课程考核转变思维等五方面进行了创新改革,提出一种新的水工制图课程教学模式,并阐述了一系列具体实践举措。实践中该教学模式能够切实增强学生对水利工程图样的识读和绘制能力。
2018, 27(6):110-1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19 CSTR:
摘要:总结归纳有限单元法课程特点,分析研究生教学现状,阐述长期以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基于案例教学法理论,提出以案例引导的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方法,并引入3个典型工程案例,说明其实施步骤与方法。最后以近三年的成绩,评价该方法的使用效果。通过案例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解决方法,程序设计再进一步深入验证结果,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和案例学习的兴趣,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018, 27(6):117-12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20 CSTR:
摘要:为提高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效果,探索基于科研资源进行教学内容重构的实现路径及方式,以水泥混凝土强度为例,用科研成果重构教学内容,用科研思维启迪学生,用科研培养学生的竞争力。实践表明,这种"科研-重构-拓展"三位一体教学方法,达到了教研共进的目的,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2018, 27(6):122-12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21 CSTR:
摘要:文章探讨基于微型移动学习的建筑学专业论文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环节包括设计系统化的知识点学习模块,推动成果导向的课堂交流,建立同侪竞争的多元评价体系,旨在发挥论文写作教学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输出能力、激发学生内驱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8, 27(6):126-13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22 CSTR:
摘要: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求促进了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程建设,同时也给土木工程专业带来了为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作贡献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针对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特点,探讨了课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指出全英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并从课程内容、教学课件、教学方式、考核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关于课程建设的措施,强调课程应着重于讲解土力学基本原理及相关章节的知识串联,制作自学式课件,建议采取分级教学的方式、循理而析的教学方法及"柔性"与"刚性"并举的考核模式。
2018, 27(6):133-13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23 CSTR:
摘要:文章提出了实习小组多工地交叉施工生产实习的新模式。该实习模式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实习小组选择多个不同施工进度的工地进行现场实习。该实习模式能使学生全面熟悉项目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和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解决了在单个工地实习存在的一些问题。此外,在实习过程中,施工企业导师能全过程指导学生,使学生快速了解工程概况和关键施工技术。文章还介绍了这种施工实习模式实施的程序和特点,并与传统分散实习模式进行了对比,实证研究表明小组多工地实习模式实习效果较好。
2018, 27(6):137-14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24 CSTR:
摘要:土工测试和土力学试验在土力学学科的形成、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土力学学科发展必须将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起来。文章简要分析和总结了土的基本物理性质试验、直剪试验、三轴压缩试验、共振柱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等室内试验,以及静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动力触探试验、旁压试验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现场试验的试验方法及其工程应用情况,阐述了土工试验的重要意义。
2018, 27(6):143-14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25 CSTR:
摘要:传统实践教学粗放的过程管理与流于形式的质量考核亟需改革,同济大学以"互联网+"为驱动,通过现场直播、问题讨论、跟踪签到、调查问卷等方式,探索、实践课内外结合的嵌入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对创新引入"互联网+手机"新媒体方式优化实践教学管控的实践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探索构建基于新媒体的实践教学管理考核新模式。基于新媒体的高效管理和质量考核体系,加强了对复合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了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实习质量。
2018, 27(6):149-15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26 CSTR:
摘要:个人陈述因其能较为全面地展现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故而成为西方高校对申请者进行审核、评判时的重要依据之一[1]。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国内申请者在撰写个人陈述时存在一些误区。文中以申请赴英美等国留学的国内高校本科毕业生以及英美等国高校的招生代表为研究对象,概括了目前国内申请者在撰写个人陈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西方高校招生代表访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基于西方文化视角指出了个人陈述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写作建议。
陈剑为 , 田君华 , 陈曦 , 仪萍 , 陈立宏 , 周长东
2018, 27(6):155-16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27 CSTR: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传统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受时间和空间、人力和物力等方面限制,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虚拟仿真技术则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为例,采用公司开发和学生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土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模块的系统化建设。在土力学教学中,采用虚实相结合的方式,可有效弥补真实土力学实验的各种局限,提高土木工程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2018, 27(6):161-16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28 CSTR:
摘要:文章阐述了同济大学和上海建工集团在校企联合毕业设计中开展BIM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联合毕业设计实施的过程和方法,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介绍了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实践表明,联合毕业设计的开展使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获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2018, 27(6):167-17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29 CSTR:
摘要:制度建设与实践创新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现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领域。高校教学制度创新的供给侧亟需更新,以适应诸多需求带来的巨大挑战。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制度问题,探讨教学运行、教学管理、教学服务的理念基础、价值精神和创新原则,有利于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学保障与评价导向,建构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8, 27(6):173-17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30 CSTR:
摘要:伴随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时代步伐,以独生子女为主的"90后"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问题,比如初期志向远大而后期迷茫浮躁、个性强而责任感弱、接受新事物能力增强但自我管控和分辨能力降低、价值观和心态发生变化。通过教学一线的深刻体会及与学生深入交流,归纳当前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剖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针对性地从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解决途径和建议。
2018, 27(6):178-18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8.06.031 CSTR:
摘要:学生党支部是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力量。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学风状况及成因,阐述了学生党支部工作特点,并进行了创新学风建设实践的思考,从学生党支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和工作方式等角度,论述了学生党支部开展学风建设的路径及条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