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回顾与展望:中国高校分类问题研究20年——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
    杜彬恒 王潇晨
    2019, 28(1):1-1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01
    [摘要](846) [HTML](521) [PDF 1.84 M](916)
    摘要:
    高校分类作为高校分类发展的基础,在过去20余年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借助文献计量的方法,通过文献统计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对中国高校分类的研究概况进行归纳,从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指标设置和体系构建、视角选择和实践探索4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提出未来高校分类问题的4个维度,即高校分类问题研究要关照高校分类发展实践,高校分类问题研究需要多学科基础的融合,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的分类框架,基于未来科学合理设置高校分类的指标体系。
    2  西部高校建设“双一流”现实困境与路径突围
    范曦
    2019, 28(1):11-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02
    [摘要](942) [HTML](475) [PDF 774.80 K](830)
    摘要:
    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也是西部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引擎。面向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方位、主要矛盾的新判断,西部高校建设"双一流"面临定位、资源、观念等难题,必须抓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三项任务,必须坚持战略思维进行高起点系统规划、全方位政策支持、整体性发展规划,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精神,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
    3  城镇化新常态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建构
    孙昌盛 张春英 胡聚山
    2019, 28(1):17-2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03
    [摘要](804) [HTML](641) [PDF 969.99 K](989)
    摘要: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和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行动态调整,趋于多元、复杂。基于中国城镇化新常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三个方面建构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提出系统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四方面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4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吴春林 田琼 秦中峰
    2019, 28(1):22-2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04
    [摘要](799) [HTML](870) [PDF 1.10 M](932)
    摘要:
    "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全面提升知识和能力水平,拓宽国际视野,树立更强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意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中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议题,基于对工程管理学科内涵和边界的深入分析,凝练出契合"一带一路"建设的工程管理人才的五大新特征,包括三大知识技能和两大意识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和未来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其核心是充分整合国家各领域、各阶层的资源和优势,实现全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协同培养。
    5  新工科背景下创意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建筑设计类创意工科为例
    张明皓 姚刚 罗萍嘉 韩晨平
    2019, 28(1):28-3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05
    [摘要](991) [HTML](363) [PDF 935.17 K](1020)
    摘要:
    当前,新工科建设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大背景下创意工科的发展对基础性学科,尤其是各种设计类工科的发展尤为重要。以创意工科的发展与建设为引领,在创意工科人才的培养原则、培养模式及培养手段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同时,以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建筑设计类创意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为案例,在学科交叉、教育模式及设计实践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设意见。
    6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武鹤 杨扬 孙绪杰 房树田 赵倩倩
    2019, 28(1):35-4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06
    [摘要](1104) [HTML](373) [PDF 1.18 M](939)
    摘要:
    工程教育认证作为我国教学评估中的重要环节,在保证工程教育培养质量,加快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结合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面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构建了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课程目标达成为主线,以工程文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两翼的"113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对培养符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7  复合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探究——以土木-法学为例
    鲁正 上官玉奇 杨秋华
    2019, 28(1):42-4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07
    [摘要](736) [HTML](382) [PDF 944.54 K](810)
    摘要:
    论述了在当今单一专业人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成为未来高校改革方向的大背景下,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质量保证体系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通过比较分析国际上具有先进教学改革经验的高校在保证输出人才质量上所提出的方案和措施,并以土木-法学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索得到在该培养模式下提高人才质量的可行途径,完成对于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的探究。
    8  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土木与机场工程专业为例
    冯锦艳
    2019, 28(1):47-5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08
    [摘要](838) [HTML](333) [PDF 949.62 K](926)
    摘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土木与机场工程专业自2012年开设本科生国际化实验班以来,突出学校航空航天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综合中英文课程体系、国际暑期学校和国际交换学习完成授课内容。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参加科技竞赛,依托科研项目,辅以名师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综合型高端人才。
    9  基于“以文化人”理念的工科专业人才艺术修养提升的实践与探索
    杜森 董晓媛
    2019, 28(1):54-5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09
    [摘要](660) [HTML](562) [PDF 1.27 M](847)
    摘要:
    "以文化人"理念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也是社会进步、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城乡规划专业具有工程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在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显得尤为重要。以兰州交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开展的兰州市城隍庙建筑文化艺术性调查研究为例,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入手,探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提出提升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艺术修养的具体建议。
    10  水利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
    姚池 邵玉龙 武立功 杨建华
    2019, 28(1):60-6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10
    [摘要](626) [HTML](426) [PDF 1.73 M](880)
    摘要:
    水利专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培养水利类专业创新人才是水利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水利类本科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今水利创新人才培养的缺陷,结合南昌大学水利类本科人才培养实践,通过交叉学科创新、概念创新等途径,为实现水利类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同时为其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11  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刘伟
    2019, 28(1):65-6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11
    [摘要](584) [HTML](584) [PDF 482.18 K](883)
    摘要:
    针对当前工科弹性力学教学中存在的课时少、理论抽象、公式复杂、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等主要问题,文章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问题导向教学、由浅入深、抽象知识具体化、使用教学工具、总结助记口诀、强化知识总结、补充基础数学知识等7类教学改进方法,对工科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促进作用。
    12  理想轴心受压构件稳定性的物理解释
    文颖 陈泽林
    2019, 28(1):68-7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12
    [摘要](726) [HTML](790) [PDF 738.75 K](800)
    摘要:
    结构稳定性的物理概念是开展结构抗屈曲概念设计及稳定性检算的基础。通过构造理想压杆稳定性分析的等效刚球模型,建立压杆直线位置扰动后状态与位于给定支撑面坐标原点的刚球干扰状态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和结构工程师对弹性系统稳定性的直观理解。提出轴心受压构件在任意端部约束条件下静力稳定性判别的广义力增量准则,为多自由度系统扰动广义抗力及平衡稳定性提供物理解释,可用于判别结构非线性平衡路径中间状态的稳定性,并指明结构后屈曲平衡构型。
    13  以教学效果为中心的钢结构连接教学研究
    刘占科 孙伟
    2019, 28(1):73-8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13
    [摘要](605) [HTML](523) [PDF 2.38 M](876)
    摘要:
    基于"以教学效果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采用表格对比、图例对比等多种方法,开展钢结构连接的教学研究。教学实践表明,此次探讨的讲授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中的相关条文,较为扎实地掌握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为今后从事结构设计、施工等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14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夏红春
    2019, 28(1):83-8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14
    [摘要](868) [HTML](667) [PDF 863.15 K](856)
    摘要: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中重要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部分后续课程的学习。基于课程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入剖析公式内涵、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完善网络平台建设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实施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的教学改革措施合理有效。
    15  隧道工程课程六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章琼 肖尊群 王亚军
    2019, 28(1):88-9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15
    [摘要](593) [HTML](400) [PDF 1.06 M](923)
    摘要:
    隧道工程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强、理论问题抽象、工程问题复杂等特点,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良好效果。在综合分析隧道工程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主体内容模块化、抽象理论可视化、工程病害案例化、科学问题研讨化、辅助学习网络化、考核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由此构建"MVCDNR"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16  基于AHP的建筑材料慕课建设期影响因子分析
    刘东 李晨洋 刘嫄春 蒋睿奇 于艳春
    2019, 28(1):93-9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16
    [摘要](621) [HTML](556) [PDF 895.21 K](865)
    摘要:
    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慕课在高校教学中广泛兴起。为提高东北农业大学建筑材料慕课建设质量,对建筑材料慕课建设期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从学校、教师、慕课公司三个层面共确定14个影响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比较,判断其相对重要程度,最终得到各影响因子的总排序。研究结果可为建筑材料慕课建设质量提升提供依据。
    17  人居环境科学背景下城乡规划“无界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齐羚 吕元
    2019, 28(1):99-10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17
    [摘要](790) [HTML](419) [PDF 2.06 M](1062)
    摘要:
    在人居环境科学的大背景下,探讨建筑规划学院教学中,风景园林教师的"无界课堂"教学尝试。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教学目标,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将东方智慧与价值导向作为教学激活点,结合西方科学技术与实证逻辑方法,以形成整体系统、无界融合的教学方法,从而突破建筑、规划、风景园林学科壁垒,打破学科之界、师生之界、知行之界、东西之界、新旧之界、人文与技术之界、城市与乡村之界、课堂内外之界,最大程度发挥风景园林教师的多元综合优势,达到育人的目的。
    18  基于设计性试验提升本科生自主创新能力——以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为视角
    张武满 张迎晨
    2019, 28(1):106-10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18
    [摘要](749) [HTML](741) [PDF 839.09 K](951)
    摘要:
    实验教学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深刻理解材料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特点,基于设计性试验,以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性试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建立试验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试验与专业设计大赛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施开放与弹性的实验室管理制度,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19  可展折纸结构国际工作坊的实践与思考
    蔡建国 王景全 刘鹏 冯健
    2019, 28(1):110-11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19
    [摘要](906) [HTML](549) [PDF 2.46 M](942)
    摘要:
    随着高等学校国际合作交流机会的增多,工作坊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以丹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可展折纸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国际工作坊为例,对工作坊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介绍,包含前期计划、学术汇报、指导教师演示、学生确定研究主题、模型制作及各组的成果答辩等。此外,分析了联合工作坊在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教学与实践相互统一等方面的意义,并对工作坊在土木工程学科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究。
    20  纵横结合的数字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为例
    苏平 辛颖
    2019, 28(1):119-12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20
    [摘要](811) [HTML](514) [PDF 3.52 M](903)
    摘要:
    数字建筑设计是建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数字设计和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体系如何有效整合,也是当前国内各高校本科教学改革中持续探索的热点课题。文章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以"纵横结合"为特色的数字建筑设计教学体系进行简要介绍,分析该体系通过"纵向"的进阶式数字设计主干课程和"横向"的融合式数字设计专题训练,实现与原有设计教学体系衔接与适应的具体模式和实施经验,以期为相关的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21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训平台建设思路探讨
    门进杰 史庆轩 杨勇 钟炜辉 白国良
    2019, 28(1):127-13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21
    [摘要](753) [HTML](490) [PDF 847.76 K](730)
    摘要:
    工程教育质量和工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设计计算、实践实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打造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训平台的建设理念。从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科研反哺教学"的实践教学平台、土木工程专业工程计算教学平台、新型"校企协作"实践教学平台和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平台等方面,阐述了五个子平台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案。研究成果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  信息化背景下城镇社区科普信息化需求度和满意度现状研究——以重庆市城镇社区调研实证研究分析为例
    张礼建 杨蕾 江尧
    2019, 28(1):133-14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22
    [摘要](607) [HTML](412) [PDF 2.91 M](838)
    摘要:
    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科普事业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信息化背景下的社区科普工作的改革,应更能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通过对当前城镇居民对社区科普的需求度和满意度的调查和分析,探索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为社区科普工作有效开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23  市场机制视域下科普信息化可持续推进的对策分析
    冉兴萍 胡俊平 冉欢
    2019, 28(1):143-14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23
    [摘要](647) [HTML](362) [PDF 1020.62 K](719)
    摘要: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有独特的优势,在科普信息化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有利于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社会资本的逐利性可能会影响科普工作的公益性,从而影响科普信息化的可持续运行。通过梳理市场机制参与科普信息化的基本情况,分析市场机制参与科普信息化的优势,探讨市场机制参与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科普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4  高校自主招生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CQ大学自主招生学生与普通高考学生的跟踪与比较
    周艳林 陈华 张永祥
    2019, 28(1):150-16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24
    [摘要](815) [HTML](334) [PDF 1.56 M](847)
    摘要:
    从后期质量跟踪的角度,对自主招生学生进校后的情况进行了跟踪调研,通过学生问卷调查结合大量的客观数据统计,从能力素质方面及学习成绩、奖学金获得、参加科研情况等多角度分析、比较自主招生和普通高考两类学生入校后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结论背后的原因,以此检验CQ大学自主招生效果,回答社会对自主招生的质疑,丰富相关研究领域成果。研究表明,自主招生学生能力素质均分及各项能力素质均显著高于普通高考学生;自主招生学生成绩略高于普通高考学生;自主招生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综合奖学金、五四评优、争先创优)显著高于普通高考学生;自2015年开始自主招生学生科创能力(科创项目立项)显著高于普通高考学生。
    25  理工科水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保障能力提升探讨
    王景才 刘婷 李帆 杨帆
    2019, 28(1):162-16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1.025
    [摘要](680) [HTML](475) [PDF 852.65 K](754)
    摘要:
    针对高校培养体系和就业机制尚不完善、学生易受外部环境干扰、学生内在竞争力不足、岗位分布和用人单位影响等问题,以高校理工科水利类专业为例,探索以高校和教师为重要保障,以学生为主体,以家长、社会、用人单位等为外力,构建多方联动的培养机制,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和措施,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保障能力提升。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