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与变革
    尹毅 李思琦
    2019, 28(4):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01
    [摘要](1144) [HTML](373) [PDF 898.55 K](821)
    摘要:
    "新工科"计划作为工程教育转型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返本开新为目标,以协同育人为方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与长足进展。同时,把"新工科"建设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催化剂",系统推进工程教育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与文化创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与变革。
    2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建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
    赵小刚 高蕾 王彦坤 孙晓东
    2019, 28(4):7-1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02
    [摘要](988) [HTML](400) [PDF 2.09 M](960)
    摘要: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对照"新工科"建设思路,针对地方高校建筑学教育存在的专业各自为政,人才出口单一;培养机制滞后,行业适应性低;办学定位相似,服务地方不足等问题,以河北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为个案进行分析,从打破专业壁垒,构建"大设计"平台;借力社会资源,加强产教融合;科学办学定位,服务地方建设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最后从拓展专业认知,打造"宽口径"人才出口;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工程教育共同体;明确类型定位,孕育办学特色三方面对地方院校建筑学开展"新工科"建设路径进行了探析。
    3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探讨
    范圣刚 刘美景
    2019, 28(4):16-2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03
    [摘要](1300) [HTML](419) [PDF 710.83 K](848)
    摘要:
    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以"新工科"理念推进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从管理模式转变、"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和学科发展以及新时代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和改革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传统理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推进校内外实训平台建设,完善学科竞赛机制,利用互联网做好专业知识普及,全面深化专业改革,构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4  通识教育与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结合方式的思考与探索
    郭增伟 周建庭 何小兵
    2019, 28(4):21-2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04
    [摘要](669) [HTML](486) [PDF 975.96 K](740)
    摘要: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在分析土木工程专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未来土木工程师的人才属性和培养要点,阐述土木工程专业和通识教育的结合方式,介绍重庆交通大学基于"回归工程"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改革、学业导师岗位职责、面向实际工程的毕业设计改革和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探索。
    5  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五闭环”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李敏
    2019, 28(4):28-3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05
    [摘要](583) [HTML](458) [PDF 1.11 M](781)
    摘要:
    综合众多学者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涵义界定,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在于其创新性、教育性、普遍性、融入性、渐进性和闭合性。强调高校认清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在于培养人才,在于实践,能够以学生为本,结合企业所需,从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学情、实践整个教学环节实施双创教育,再细化至双创师资培养、课堂改革、学科竞赛、教科研、成果转化、校内外实践,从而整合出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五闭环"培养模式。
    6  面向个性化培养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探索与信息化实践
    单伽锃 吴炜超 张伟平
    2019, 28(4):34-3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06
    [摘要](678) [HTML](710) [PDF 1012.59 K](743)
    摘要:
    "本科生导师制"已成为国内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在分析本科生导师制实行中潜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办法,提出创新健全的管理机制、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规范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以保证本科生导师制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并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提出合理建议。
    7  建筑学专业学生非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在职校友的调查反馈
    张金锋 林斯媛 吕梦迪 倪夏 曹海婴
    2019, 28(4):40-4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07
    [摘要](671) [HTML](730) [PDF 1.85 M](744)
    摘要:
    基于建筑学在校教学对非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通过对合肥工业大学历届建筑学专业优秀校友的调查,旨在为建筑学教育明确何为对建筑学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非专业职业能力。首先,从校友库中筛选150位合肥工业大学优秀在职校友进行问卷调查,在所获反馈数据的基础上,提炼出若干个对建筑学专业学生影响较大的非专业职业能力的要素。然后在150位优秀校友中筛选出20个核心对象,设计问答题进行针对性访谈,从中提取出最为关键的建筑学非专业职业能力要素——个人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在与建筑学专业教育者沟通、综合校友意见、参考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在校教育培养非专业职业能力要素的可能途径。最后,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对现有建筑学专业的本科教学安排、利用校友资源协助建筑学子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8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构建——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
    刘少东 马永财 刘文洋
    2019, 28(4):48-5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08
    [摘要](49655) [HTML](1492) [PDF 1.00 M](1428)
    摘要:
    加入《华盛顿协议》后,中国工程教育开始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以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为着手点,将工程教育理念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融合,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高校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开展特色内涵建设,实现同类院校间的错位竞争探索有效的路径。
    9  土木工程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周志光 赵锦一 刘浩
    2019, 28(4):55-6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09
    [摘要](607) [HTML](568) [PDF 836.13 K](739)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第三次信息化浪潮开始涌现。在土木工程领域,大数据技术变得不可或缺,社会对土木工程和大数据的人才需求也日益迫切。文章简要介绍了大数据概念,并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提出培养土木工程与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对土木工程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究。
    10  行业特色教学基地建设推动“实践育人”的模式探究——以重庆大学舆情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凌晓明 刘东堃 胡佳思
    2019, 28(4):61-6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10
    [摘要](632) [HTML](402) [PDF 1.40 M](921)
    摘要:
    近年来,党和政府扎实推进网络强国这一国家战略,不断完善网信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加强网信人才队伍建设等。在高校普遍尚未设置"网信""舆情"专业情况下,如何敏锐把握新兴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变化,培养符合行业特色的紧缺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摆在政府和高校面前的一大课题。分析高校在舆情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问题研究建设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并通过重庆大学多年实践探索,以期为全国舆情信息人才联合培养提出可供借鉴的创新模式和实践路径。
    11  地方院校土建类专业力学系列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郇筱林 王崇革 戴素娟
    2019, 28(4):68-7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11
    [摘要](456) [HTML](537) [PDF 660.63 K](725)
    摘要:
    力学系列课程是土建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文章分析了目前地方院校土建类专业力学系列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力学系列课程"三模块、三层次"的教学体系改革思路。实践证明,这种模块化、层次化的课程教学体系,符合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探讨
    苏原 孙峻
    2019, 28(4):73-7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12
    [摘要](753) [HTML](455) [PDF 812.01 K](816)
    摘要: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建设内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落实到各门课程教学中。针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各个知识模块之间逻辑关系差的特点,根据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从教师教学理念、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专业课程建设的分析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13  建筑设备课程之“翻转课堂”
    吴蔚
    2019, 28(4):79-8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13
    [摘要](830) [HTML](383) [PDF 776.77 K](780)
    摘要:
    建筑设备课程是我国建筑学本科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涉及很多跨学科的建筑技术理论知识,偏重课堂教学,加之与实践联系较少,因此在建筑教育领域被"公认为"教师难教和学生不爱学的课程之一。为顺应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南京大学启动和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以开展"翻转课堂"为契机,从教学方法与内容、学生作业及评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能动性的引领式、开放式、双向式的现代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
    14  本科流体力学课程中引入CFD内容的探索与实践
    郗艳红
    2019, 28(4):85-8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14
    [摘要](677) [HTML](501) [PDF 664.32 K](826)
    摘要:
    流体力学是大部分工科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是流体力学科学与工程研究的重要工具。首先,论证流体力学教学中适当引入计算流体力学的必要性;其次,从理论基础、教学条件、学时安排、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考核办法等方面论证了在流体力学教学中适当引入计算流体力学的可行性;最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尝试性地在教学中引入了计算流体力学。结果表明,引入计算流体力学后能激发学生对流体力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期末成绩明显提高。文章提出的流体力学课程改革新思路,为今后引入计算流体力学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参考。
    15  基于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施工技术项目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
    赵海涛 李森萍 吕志刚 魏荣 陈国友 黄俊强 彭智
    2019, 28(4):90-9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15
    [摘要](616) [HTML](391) [PDF 1.66 M](759)
    摘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落到实处,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采用项目教学法,将施工技术项目课程与学院二期学生宿舍工程对接,从时间上确保项目课程与教学实践一致。再根据施工过程和施工进度计划,将授课内容与施工过程的工作内容完全对接,根据施工进度对应开展项目专题教学。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学习和现场施工实践操作,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将学生培养成施工现场一线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的目标。
    16  基于全过程课程设计虚实结合教学模式探讨
    刘沈如 王伟 张其林 罗晓群 吴明儿
    2019, 28(4):99-10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16
    [摘要](665) [HTML](372) [PDF 1.09 M](869)
    摘要:
    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出发,结合同济大学建筑工程全过程课程设计,分析了课程设计教学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与之适应的虚实结合教学模式,以弥补现实课堂的不足,从而帮助学生有效获取学习资源。实践表明,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可以互补,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从而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17  转型背景下西部高校设计类实验特色探究
    杨黎黎 王艺芳 梁树英
    2019, 28(4):103-10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17
    [摘要](757) [HTML](354) [PDF 920.98 K](736)
    摘要:
    通过走访考察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艺术、建筑设计类学院,与西部30余所高校设计类实验中心开展交流研讨,归纳了高校设计类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的特色。结合西部地区地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实验教学目标定位、实验项目灵活创新、扩大实验教学服务团队、优化实验考核制度、实现"绿色实验室"理念、加强对外学习与交流、开设全校通识课程等方面,提出了设计类实验教学特色挖潜的建议。
    18  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以许昌学院为例
    李彦龙
    2019, 28(4):109-11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18
    [摘要](532) [HTML](369) [PDF 1010.61 K](733)
    摘要: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重视对人才培养重要环节——毕业设计的改革。以许昌学院为例,在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亟待解决的五个问题,分别涉及教学管理、师资力量和专业能力要求等方面,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及实践经验。
    19  基于CDIO的宁波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改革初探
    齐昌广 刘干斌 郑荣跃
    2019, 28(4):115-11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19
    [摘要](588) [HTML](354) [PDF 828.56 K](814)
    摘要:
    针对当前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引入CDIO概念,对宁波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进行初步改革探索,提出实行导师主导、毕业生自管,团队合作的毕业设计参与形式,"双导师"制度等具体改革措施,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毕业设计模式,既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工程素养以及实践能力。
    20  基于OBE理念和BOPPPS模式的快速建筑设计集中教学改革探索
    王亚莎 方勇锋 邢双军
    2019, 28(4):120-12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20
    [摘要](692) [HTML](512) [PDF 1.13 M](774)
    摘要:
    快速建筑设计能力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核心能力之一。快速建筑设计能力的培养除了依托建筑设计系列课程,还有赖于以集中教学的形式进行强化与提升。基于OBE理念和BOPPPS模式,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对快速建筑设计集中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分解快速建筑设计教学目标,将过去综合性快速设计目标分解为较为纯粹的方案和表现两个次目标,分别加以针对性的训练;重新设计教学进程,将一周的时间划分为环环相扣的八个环节,并在其中合理安排测评反馈节点;完善考评机制,根据重新设计的教学进程设定更全面的考评标准。这些改革措施,旨在使学生更加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并获得更明晰的学习成果反馈。快速建筑设计课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1  土木工程BIM教育“四位一体”全过程融合教学体系研究
    车伟 崔玥
    2019, 28(4):126-13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21
    [摘要](767) [HTML](762) [PDF 1.26 M](747)
    摘要:
    根据企业对BIM人才的层次化需求,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在不改变现有教学体系的条件下,将BIM技术多阶段、梯度式融入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四位一体"的BIM教学课程体系。该体系依据课程特点,将BIM主要知识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可依据自身能力、兴趣点和未来职业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BIM能力需求层次培养方案,完成BIM工程项目的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及毕业追踪调查,实现了BIM技术教育、实践和服务的融合创新。
    22  3D全景技术在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应用
    林少泽 杨海清 王桂林
    2019, 28(4):134-13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22
    [摘要](618) [HTML](347) [PDF 1.21 M](722)
    摘要:
    从野外地质实习的教学现状出发,结合其特点和需求,应用3D全景技术为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利用高分辨率全景影像重现真实的野外环境和地质现象,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般的学习体验,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进而探索一种野外地质实习与3D全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3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国古建筑教育的应用——斗拱文化体验式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张杰 陈恒鑫 王家辉
    2019, 28(4):139-14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23
    [摘要](842) [HTML](616) [PDF 1.99 M](913)
    摘要: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日渐成熟,已经逐步应用在教育领域。为优化教育方式、实践教育改革,文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佛光寺斗拱文化体验式教学软件。针对佛光寺斗拱复杂度高、分辨构件难等问题,利用虚拟现实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的优势,构建一个交互式的虚拟仿真环境,让建筑类专业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参与斗拱搭建的过程。此斗拱文化体验式教学软件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趣味度和知识保留程度更高,揭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古建筑教育领域使用的有效性,对传承中国古建筑文化有积极意义。
    24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分析及培育建议
    刘念 曾令斌
    2019, 28(4):147-15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24
    [摘要](973) [HTML](517) [PDF 1.44 M](795)
    摘要: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最高奖项,代表着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是判断一所高校整体教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直观标识",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采用调查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研究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率、单位构成、高校类型分布、主题分布、实践检验期情况等,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基于研究分析,提出高校教学成果奖培育建设应组建结构合理的项目团队,做实成果实践检验工作,强化成果的推介和宣传,提升成果影响力和成果获奖的竞争力。
    25  “一带一路”视阙下江西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评价研究
    刘伟 李可 唐培涛 陈燕 王永祥
    2019, 28(4):154-16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4.025
    [摘要](663) [HTML](374) [PDF 1.17 M](764)
    摘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江西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重心发生了转变,随之急需调整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价准则。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确立中外合作办学各影响因素的影响路径和权重,从而建立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评价体系,并应用于江西省高校最终得出各高校的综合排序。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得出排序前5所高校的共性影响因素,由此给出相应的建议。研究通过对江西省8所高校的实证分析得出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中较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行质量提升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