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28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栏
    • 问题产生论

      2019, 28(2):1-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01

      摘要 (569) HTML (500) PDF 778.86 K (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问题是事物顺向发展中遇到的梗结,是人作为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受阻的反应。研究问题产生的特性、诱因、过程和方式等一般规律,对于帮助人们预见问题、预防问题、认清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 >教育理论与建筑人文
    • 建筑产业化背景下高等建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2019, 28(2):8-1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02

      摘要 (878) HTML (207) PDF 992.44 K (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等建筑教育从创建伊始到不断发展、完善,无不与经济社会进步、建设行业发展息息相关。在建筑产业化背景下,高等建筑教育迎来了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各种严峻挑战。从战略原则上,高等建筑教育要主动适应建筑产业化发展需求,深入开展建筑产业化相关研究,加快培养建筑产业化所需专业人才,积极为建筑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从发展对策上,高等建筑教育需借鉴顶层设计理念,推动高校科学发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办学特色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建筑产业化与高等建筑教育科学发展的双赢局面。

    • 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研究

      2019, 28(2):15-2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03

      摘要 (451) HTML (439) PDF 816.88 K (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时期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对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最为关键的环节。通过梳理国内外高校人文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分析国内理工科高校近年在人文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课程建设体系提出进一步开发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建议。

    •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 发挥优势学科专业引领作用,深化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

      2019, 28(2):21-2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04

      摘要 (887) HTML (483) PDF 612.07 K (1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加大优势学科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力度。在对优势学科领域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建设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化专业素养,深化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实时更新的教学资源,丰富学习资源获取渠道,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遴选和组建高水平的授课团队,创新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重构专业课程教学理念,建立"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三位一体的全新课程教学模式,形成多元的学习评价机制,提升中国优势学科中专业课程的国际化程度,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优势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成效。

    • 新形势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2019, 28(2):26-3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05

      摘要 (683) HTML (264) PDF 1.12 M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所面临的形势,指出特色专业建设应该充分考虑专业评估认证背景、学生能力培养达成的新挑战、"新工科"工程教育发展新要求、创新教育新驱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战略等时代新需求。从培养体系、教师队伍、知识体系、课程建设、教学环节、实践实训与创新体系等方面,介绍安徽工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情况,并就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案例进行阐析。认为给排水工程能力实训是学生从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到培养创新能力之间的重要桥梁,提出理论—虚拟仿真—实践实训—创新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 基于城乡建设专业群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2019, 28(2):33-3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06

      摘要 (640) HTML (269) PDF 1.08 M (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求。发挥城乡建设多学科多专业优势,基于专业群融合,打造专业群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云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专业群融合为背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构建"专业群+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群+小语种""专业群+创新创业""专业群+技能竞赛""专业群+BIM技术",提高学生特色语言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掌握新技术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期为专业群融合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借鉴。

    • >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城乡规划学科转型背景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创新与探索——解析天津大学城乡规划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9, 28(2):40-4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07

      摘要 (747) HTML (286) PDF 1.89 M (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应对城乡规划学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的体系转变,适应规划市场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而导致的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天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积极探索和创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和教学方式。以天津大学城乡规划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两版修订方案为例,对培养方案的完善过程、体系创新以及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式和主干课程特色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城乡规划学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经验积累与实践支撑。

    • 基于以学促研理念的工科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 28(2):48-5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08

      摘要 (659) HTML (491) PDF 729.96 K (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了基于以学促研理念的工科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双语教学、案例教学、雨课堂、经典文献阅读心得分享等多元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研究性课程项目设置和实施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文章分享了课程项目的实施细节和与之相适应的成绩评定方法。调查问卷的反馈表明,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 >课程建设与教育改革
    •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 28(2):53-5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09

      摘要 (839) HTML (359) PDF 663.89 K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当前大学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对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索。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好土力学课程,可以帮助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后续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实践创新能力。基于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针对土力学课程的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方面对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改革与实践方法,旨在提高土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为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 新工科背景下土力学案例教学研究

      2019, 28(2):58-6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10

      摘要 (822) HTML (349) PDF 1.04 M (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课堂教学与实践又是一对现实存在的矛盾体。近年来,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试题越来越贴近工程实际,适宜用来进行课堂案例教学。我国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考试,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基本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第二阶段是专业考试,考查考生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进行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及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年注册岩土工程师基础考试和案例考试中土力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对注册工程师考试试题做适当改变后引入土力学课堂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形象地了解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毕业后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研讨式教学法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9, 28(2):63-6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11

      摘要 (599) HTML (481) PDF 1.70 M (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体"作用,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以典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为例,分解研讨任务,对研讨内容进行了总结、分析和对比,研究了研讨式教学法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和应用效果,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强调测绘技术合理性的教学改革——以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古建筑测绘课程为例

      2019, 28(2):69-7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12

      摘要 (792) HTML (330) PDF 2.41 M (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激光扫描、摄影测量等光学测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逐渐普及,然而其往往仅作为手工测量的辅助,用于量取后者不便测量的数据,忽视了其对测量成果图学表达方法革新的潜力。以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古建筑测绘课程为例,介绍了强调测绘技术合理性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目标上,了解古建筑与学习测绘技能并重,仪器测量与手工测量同步,多种图学表达方法结合。在教学组织上,结合测量技术学习的规律和测量对象的特点,分为授课、实验、测量、数据处理、成果表达五个环节。在考核方式上,强调测量精度、表达深度、合作协同。最后,以矢量图与三维模型结合表达纪念性建筑、手工测量与仪器测量所得屋顶曲面数据的互证、天花彩画的病害记录与分析、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南京古建筑专题地图为例,介绍了教学成果的多元表达与专业反馈。这一教学改革正视新兴测量技术对传统古建筑测绘方法的革新,及其对不同类型古建筑的图学表达带来的帮助,使学生掌握的测绘技术更趋实用,并意识到数字化技术在建筑学不同分支中的共通性。

    • 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工程结构随机振动课程综合教学模式

      2019, 28(2):76-8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13

      摘要 (526) HTML (385) PDF 1.32 M (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整体经济结构升级过程中,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开展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加强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建设对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强、创新意识高、能够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具有重要意义。工程结构随机振动是一门用概率与统计方法研究承受随机荷载的结构系统稳定性、响应及可靠性的技术科学,掌握或至少了解工程结构随机振动知识是当今社会对受过良好教育的土木工程师的基本要求。然而,该课程具有抽象概念多、公式推导繁琐和数学描述复杂的学科特点,实践教学开展难度大。文章结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工程结构随机振动课程建设中的丰富经验,从立足基础理论教育、兼顾学科前沿动态、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为落脚点和建立灵活的评价标准四个方面,系统阐述和全面总结了工程结构随机振动课程建设的指导思路和具体做法。文章中的综合教学模式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工程结构随机振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隧道工程教学改革

      2019, 28(2):85-8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14

      摘要 (749) HTML (240) PDF 599.39 K (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隧道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结合隧道工程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分析了传统隧道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阐述了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隧道工程教学改革思路,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通过CDIO教学改革,突显了课程教学能力目标,更新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通过合理的课程项目,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及沟通协调能力,完善了课程考核方式,在教学质量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9, 28(2):89-9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15

      摘要 (653) HTML (595) PDF 634.56 K (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材料学是贵州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文章首先阐述了开设环境材料学课程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了学校环境材料学课程的开设情况,然后对课程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以期为材料类专业环境材料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 建筑节能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9, 28(2):93-10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16

      摘要 (589) HTML (286) PDF 2.81 M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筑节能课程是一门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大量教学实例、实践,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建筑节能课程教学不失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在建筑节能课程"建筑单体设计与节能"这一章节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获得知识,实现课程教学效率的最大化。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显示,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筑节能课程教学更受学生欢迎,师生能进行良好的互动,课堂气氛更为融洽。

    • >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
    • “新工科”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9, 28(2):101-10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17

      摘要 (685) HTML (531) PDF 895.27 K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当下传统实验中心建设和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及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为例,讨论了"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实验中心与传统工程实验中心的差异,提出了建设大型多学科综合实验中心的意见。在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提出了设置创新型实验课程、实验课程单独设置、提升实验教师教学素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提升学生对实验环节的重视程度,培养出更多"新工科"人才,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

    • 虚拟实验在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9, 28(2):106-11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18

      摘要 (665) HTML (351) PDF 1.15 M (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理论内容多,较为枯燥,教学中存在真实实验操作困难、"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对此,将交互性强、可操作性高的虚拟实验引入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并与传统真实实验进行对比分析,阐述虚拟实验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隔震结构为例,提出可供参考、借鉴的虚拟实验设计思路。从问卷调查获取的反馈信息来看,虚拟实验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合理利用虚拟实验的优势,将其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融合,注重交互式开发。应注意的是虚拟实验仅作为真实实验的补充,不能忽视传统的真实实验。

    • 材料力学实验进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2019, 28(2):112-11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19

      摘要 (650) HTML (248) PDF 1.26 M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材料力学实验与理论教学不同步而引起的脱节问题,提出将材料力学实验引进课堂的策略。研制了一种小型轻便的材料力学试验机,便于教师随堂带入教室进行课堂实验演示,实现理论与实验同步。试验机以小型、便携为其控制目标,采用组合式设计,具备常用的实验功能。试验机的研制需充分掌握材料力学基本知识,熟悉力学测试原理,了解机械、电子等交叉学科,是很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课题。学生参与其中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创新和动手能力。实践证明:这种学生参与的"实验进课堂"教改模式对类似工科课程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 从形态构成到建构教学实践的认知与体会

      2019, 28(2):118-12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20

      摘要 (637) HTML (782) PDF 1.44 M (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入门者形成空间感知的能力,理解材料与构成的关系,熟悉基本表现工具及搭建技能。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从抽象的形态构成训练出发,培养解析重构的设计思维,初步建立从二维到三维的空间转换;通过设定场地和功能,以模型为空间操作手段,逐步引入行为与使用、空间形式及组合、材料及建构的设计概念,学习如何运用不同比例的三维模型来引导构思及参与设计搭建全过程,从中体验形态构成与空间结构的紧密联系,理解肌理感与材质的关系,深入完善细部节点与搭接方式,并以获奖学生实体建造作品为例,探索如何通过建造综合训练促进多元设计思维形成的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以弥补当下建筑教育中设计与建造分离的不足。

    • >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
    • 基于BIM技术的“情景教学-仿真模拟-工程应用”的桥梁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 28(2):124-13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21

      摘要 (664) HTML (480) PDF 1.94 M (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融合的教学新模式,以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桥梁施工课程为平台,以当下发展速度快、应用面广的BIM技术为改革手段,通过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整合重构,建立了教学情景,体现了桥梁施工过程的整体性和全面性。通过BIM、MIDAS、桥梁博士等有限元软件的应用实现了仿真模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软件操作和分析能力。通过引入工程实际项目实现了教学与工程实践的对接,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参与工程项目的实践能力,增强了桥梁施工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

    • 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筑设计为例

      2019, 28(2):131-13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22

      摘要 (635) HTML (285) PDF 1.88 M (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构建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筑设计科研项目为例,结合高校建筑学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整合行业精品资源,探讨建筑学专业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方向,优化高校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推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 >高校管理与思政教育
    • “双一流”建设中二级学院院长角色分析——基于明茨伯格管理者角色理论

      2019, 28(2):138-14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23

      摘要 (683) HTML (334) PDF 1.29 M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二级学院是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运用明茨伯格管理者角色理论分析,发现在"双一流"建设中二级学院院长符合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三类角色特质,同时存在多元角色冲突、领导角色受到挑战、角色认知不明、角色负担过重等角色困境。为更好地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院长一职应通过强化角色认知、优化选拔程序、创新考核内容、提升角色期待等途径缓解困境。

    • 智力资本视角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衡量框架研究

      2019, 28(2):145-15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24

      摘要 (522) HTML (416) PDF 1.10 M (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欧洲学者将高校"第三使命"划分为技术转让与创新、继续教育和社会参与三类,并基于智力资本的视角将其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文章在借鉴欧洲高校"第三使命"衡量框架的基础上,对中国高校社会服务活动价值创造过程进行分类以了解高校社会服务活动衡量倾向,设置适合中国政策背景的高校社会服务衡量框架,以便高校更好地制定战略计划。

    • >社会问题研究
    •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基于利益主体博弈视角

      2019, 28(2):153-15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2.025

      摘要 (635) HTML (339) PDF 1.26 M (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背景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导致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环境群体性事件在整个发酵的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社会公共资源,付出高昂的政治成本,还影响社会秩序,威胁到我国的生态安全。文章就环境群体性事件涉及的各利益相关主体进行深入的博弈,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包括地方政府失职、企业失信、公民利益受损和新媒体推动。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和引导力、建设全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缓解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重要策略。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