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28(3):1-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01 CSTR:
摘要: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学生学习成效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焦点和重要标准,深刻影响并推动着高等教育领域的范式转变。研究基于对学生学习成效概念内涵的考察,结合案例揭示了学习成效是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从"外在驱动"转向"内生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基于对美国学习成效评估发展历程及评估主要工具的考察,阐释了学习成效评估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学习成效评估的实践路径。
2019, 28(3):9-1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02 CSTR:
摘要: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之后,建设一流本科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美国文理学院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引领全球,其中,威廉姆斯学院作为美国精英本科教育的代表性院校,专注本科教学,培养出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可谓本科教育的典范。威廉姆斯学院优质的招生是本科质量的前提保障,一贯制录取制度将招生程序便捷化,严格的资格审查为学校生源把关;以博雅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核心,在课程设置中把握广博,同时提供丰富的科研训练机会,贯彻博雅之精髓;威廉姆斯在教学活动开展方面十分注重内外课堂结合、学生主体性发挥以及体育教学的开展;其充分的学习支持则依靠紧密的师生关系与多样的学习互助团体来实现。由此启示我国高校一流本科建设中应坚持综合评估、优质招生,博雅教育、通识拓展,分类指导、特色发展,资源整合、平台搭建。
2019, 28(3):18-2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03 CSTR:
摘要:文化景观遗产是1992年被世界遗产组织认定的"自然与人类的作品"的遗产类别。基于中国五个文化景观遗产价值分析,提出意象作为价值评价本源;辨析"意"与"象"双重本体在差异化语境下的人文与自然价值呈现类型,阐释本体对真实性与完整性价值衡量的时空要义,从而明确同类型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界定核心,为提高中国文化景观遗产数量以及在世界范围的价值认同程度奠定理论基础。
2019, 28(3):25-3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04 CSTR:
摘要:改善城市发展与历史街区保护脱节的问题,增加城市文化辨别度,基于AHP技术,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四方面植入历史街区文脉的评价指标,建立一个城市历史街区活力综合评价标准体系并以长沙文庙坪历史街区为例进行了探索。
2019, 28(3):32-3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05 CSTR:
摘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综合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其专业内涵和外延的界定、课程体系的构建等问题一直存在。西部地区地方院校基于地理学背景开设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往往面临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思考。从学生自身层面反馈问题与建议,能更好修正自上而下教学改革的局限性。文章以南宁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结合本科生调查问卷分析,对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课程内容、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
2019, 28(3):40-4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06 CSTR:
摘要:伴随"一带一路"和国家创新驱动建设的推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探索和实践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中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必须积极应对的一项艰巨而又重大的任务。为完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办学水平,首先在工程管理专业传统四大平台(技术平台、经济平台、管理平台、法律平台)的基础上,融入两大新平台(外语平台+人文平台),重构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国际化能力提升的工程管理专业"4+2"新型课程结构体系。其次,以"国际工程项目执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素养提升"为导向,基于系统层次结构的思维,采用文献荟萃法、案例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专业平台维、国际能力维、创新发展维("三维体系"),进而提出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的多元化培养路径,以期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2019, 28(3):48-5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07 CSTR:
摘要:精细化设计已成为工程设计行业关注的热点。结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工科内涵建设,分析并指出工程能力培养的核心是提升工程思维能力,从精细化设计理念与工程系统思维的一致性角度,构建基于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工程教育思维模型,并从工程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到教学平台等方面,提出工程教育目标定位、教育主体与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实践与开放课程群建设等教学改革实践的具体路径与建议。
2019, 28(3):55-6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08 CSTR:
摘要:建筑行业面临从粗放发展到精细提升的转型,吉林建筑大学在"朴实性与开放性"教育观的指导下,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多模块立体式"教学体系构建,通过多学科交叉平台和多层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立,构建创新训练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工科培养模式。在教学改革中强调职业性与学术性结合,通过细化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和改善实践途径,形成了立体式、网络式的框架,构建设计主干课程"一横多纵"教学体系。依据不同阶段的能力培养需求,强化设计能力的创新性培养,将课程模块化组合,同时细化实践能力培养环节,整合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为适应行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提供教学改革新思路。
2019, 28(3):63-6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09 CSTR:
摘要:针对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实践中发现的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提出了坚持工程师培养的目标导向。对比了国际工程联盟关于工程问题复杂性的分类和工程教育轨道的分类,讨论了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与工程师任职资格能力的相互关系。分析说明,本科阶段的工程师教育必须以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核心,才能实现国际认证的实质等效;明确工程师能力培养的阶段性,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建议从成果导向的要求出发,采取措施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2019, 28(3):70-7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10 CSTR:
摘要:为适应新形势下城乡建设发展的需要,结合OBE理念和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人才培养思路,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城乡规划学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全新的改革。通过调整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实现培养"引领城乡规划领域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宽口径课程平台、系统性专业课程体系以及难点与热点研究课程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
2019, 28(3):76-7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11 CSTR:
摘要:从失稳现象、力学模型、失稳准则、公式构建几个方面,对比压弯钢构件整体失稳两种形式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压弯构件整体稳定的概念和问题的求解途径,并从稳定计算公式的演绎过程中,深刻体会力学理论在钢构件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掌握应用力学知识分析结构工程问题的思维方法。
2019, 28(3):80-8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12 CSTR: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来华学历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提高工科学历留学生教育水平,是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总结留学生教学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工科留学生专业课教学需关注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将"文化整合策略"纳入专业课教学体系。提出"1∶1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工科学历留学生研究生学位课"高等组合结构"为例,具体介绍了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课程作业与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举措。
2019, 28(3):85-9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13 CSTR:
摘要:基于中外多元化考核模式的分析,以暖通学科研究生课程室内空气环境为例,提出考核方式多元化、重过程、重能力的改革思路,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习成效。探讨基于过程管理的"期末考试+课程论文+报告答辩"的多元化考核模式,并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实践。重点分析课程论文选题、写作提纲、论文全文、汇报答辩等环节的过程管理方法及取得的成效。多元化、重过程、求创新的考核方式对其他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019, 28(3):91-9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14 CSTR:
摘要: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被中国高校采用,由于多数高校采用基于成绩的竞争性分流方式,导致小专业学生成绩普遍偏低,缺乏专业认同感。分析了大类培养模式下小专业现状和传统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小专业的影响,指出课程考试应以促进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提出了夯实基础知识、加强能力培养和提升专业认同感的改革思路。基于全程考核理念,提出了分单元进行知识点测试、设计探索性作业、给出自学章节进行测试和改进课程考试方式方法的具体措施,并进行了初步实践。结果表明:教学过程中全程考核,以及考核结果的及时反馈对于促进小专业教学有积极作用。
2019, 28(3):97-10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15 CSTR:
摘要:高校实行第二专业制度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重庆大学修读第二专业的学生群体,以及用人单位对此的看法进行了深入调研,了解当前学生修读第二专业的现状,以及社会对第二专业培养制度的认可程度。在综合两方面的数据后,对学生修读第二专业的引导机制和教学质量提升机制进行了探讨。
2019, 28(3):104-10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16 CSTR: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面向学生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其基本特征是创造性和实践性。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开展评价是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创新是特质,创业是目标,教学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通过阐释创新创业的内涵,提出创新创业背景下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要求,分析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重要性,并结合专业实际探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从建构主义学习评价、教学测验、表现性评价、研究性学习评价、非正式评价和学生自评与互评等方面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方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与团结协作能力。
2019, 28(3):110-11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17 CSTR:
摘要:教学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知识在传递更新与积累拔高过程中的损益效果,并进而影响行业技术水平与理论研究成果的提高与突破。结合"2018西部九校+《规划师》杂志社(9+1)建筑类本科联合毕业设计暨'中晟杯’设计竞赛"教学实践活动,探讨跨地域、跨学科、跨空间、跨领域、跨群体多维跨界的互动式教学实践,以拓宽学生视野,实现多方机构互惠共赢,推动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落实教育资源共享共用理念,推进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新。
2019, 28(3):116-12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18 CSTR:
摘要:在分析了当前土建类专业制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竞赛为切入点,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三维建筑建模艺术制作,从软件选择、题目设置、教学方法、验收等环节入手,组织学生在中望环境下二维绘图,在Sketchup环境下三维建模,该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创新设计思维,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学生绘出的二维图样符合建筑国家标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多名学生在竞赛中获奖。
2019, 28(3):122-13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19 CSTR:
摘要:土力学试验中测得的土性指标具有较大离散性,导致学生对试验结果缺乏信心。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在土工试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不确定性思维。为提高教学效果,结合统计语言R的绘图和科学计算功能,阐述土性指标统计特性。以颗粒分析、含水量、液塑限、渗透系数、压缩系数和剪切强度指标的多组平行试验结果为例说明不确定性的表述方法。采用概率密度分布曲线、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直方图、箱线图等对测试结果进行不确定性展示。该教学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处理差异数据的综合判断与归纳能力。
2019, 28(3):131-13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20 CSTR:
摘要: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办学历史短,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学校"大土木、大机电"的学科布局,在校内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关注的问题,通过整合更新、申报补充、提升改造等方法构建基础性与创新性相结合、虚拟仿真与实体模型相结合的校内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为实践教学提供相应的支撑。
2019, 28(3):137-14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21 CSTR:
摘要:融合信息技术和教学,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与应用纳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系统工程之中,是当前教学研究和实践的重点。以重庆大学"科技翻译"SPOC课程实践为例,以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了基于SPOC的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的线上教学资源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设计模式。通过开展基于SPOC的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投入度,提升了教学效果。为高校深入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开展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019, 28(3):144-14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22 CSTR:
摘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文章分析了应用土力学课程的特点,以及传统"教师-书本-课堂"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为导向,通过选取课程设计所需知识点录制微课、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单、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按照学分绩点的高低对学生进行分组,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分析表明:翻转课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参与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土力学课程部分内容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组织教学更适合当今学生差异化大的大背景。
2019, 28(3):149-15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23 CSTR:
摘要:对影响MOOC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基于回收的数据,进一步以访谈的形式挖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结果表明:MOOC设计属性、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学生参与度在MOOC设计属性和学习效果之间起中介效应;学习者参与MOOC课程的动机多是基于"兴趣"和"获取知识",中途辍学的原因多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和"没有恒心"。基于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学校在MOOC普及中承担着加强学习者对MOOC的认识、提高MOOC质量和推进MOOC学分认证的责任;年级越高,学习者认为MOOC设计属性越能满足其需求,参与度越高;MOOC设计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有待完善,互动性程度急需提高;MOOC学习者有较强的学习意愿,但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
2019, 28(3):158-16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24 CSTR:
摘要:在归纳通识教育理念基本内涵以及国内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指出,思政课与通识课程有必要整体规划。文章认为,高校思政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板块,借鉴通识教育理念,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组织进行改革,是时代使然。
2019, 28(3):165-16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19.03.025 CSTR:
摘要: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传播信息的方式,传播主体平民化、内容多样化、速度即时性的特点也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兴利除弊,从党员教育、自媒体平台建设、党建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改善自媒体环境下的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提高党组织的工作效率,打造新型的专业化党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