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服务于土木工程新工科建设的国际学生交流组织平台设计与构建
    沈扬 芮笑曦 王璐
    2020, 29(2):1-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01
    [摘要](1322) [HTML](580) [PDF 1.29 M](898)
    摘要:
    面对新技术与新经济,土木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有升级转型为新工科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为助推新型土木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基于推进学科交融、跨界整合能力培养的发展主旨进行了独特的专业学生组织交流平台建设,在人的全面发展、现代认知学习、建构主义、生涯发展等理论的基础上,以国际竞赛、国际年会、讲堂制度和三高体系为载体,构建了ASCE国际学生组织河海大学分会,以激发学生主体作用,推进新工科建设。
    2  “新工科”时代背景下德才兼备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吴巧云 肖如峰
    2020, 29(2):8-1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02
    [摘要](940) [HTML](2204) [PDF 1.75 M](987)
    摘要:
    从中国工科体系出发,以培养"新工科"时代背景下的土木工程人才为导向,剖析现阶段传统工科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论证"新工科"的必要性,根据中国发展与时代需要,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综合论证,提出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和具体措施,旨在为社会培养新时代综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同时,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改革、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培养"新工科"型土木工程人才的深远意义。
    3  新工科背景下机场建设项目管理与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冯兴 李汝宁 马琳
    2020, 29(2):16-2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03
    [摘要](1051) [HTML](620) [PDF 1.19 M](1124)
    摘要:
    新工科建设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机场建设项目管理与施工技术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文章介绍了该门课程的地位和特点,针对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评价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对机场建设项目管理与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提出具体改革措施。
    4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探索
    李聪波 林利红 汤宝平 江桂云
    2020, 29(2):23-2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04
    [摘要](1022) [HTML](624) [PDF 1.30 M](1256)
    摘要:
    基于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新模式,借鉴麻省理工学院(MIT)新工科人才理念,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存在的教学内容有待更新、教学方式以"教"为主、教学环节缺乏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以及课程考核缺乏实践考核等问题,提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新思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机制,积极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5  高校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分流发展方向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张静晓 蒲思 李慧 汪海年
    2020, 29(2):29-4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05
    [摘要](1000) [HTML](608) [PDF 13.15 M](844)
    摘要:
    在"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本科培养模式改革背景下,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分流问题缺乏实际层面的经验数据分析。为准确定位工程管理专业分流发展方向,以全国本科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为例,使用统计学方法总结工程管理专业所在学院,再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及Ucinet6.0软件从中心度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三方面对已有专业分流进行定量研究和可视化展示。结果表明:中心度分析初步发现多数院校将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开设于同一学院,多维尺度分析进一步表明一半以上的高校将工程管理专业开设于工程学科背景下,GN算法聚类分析明确超过60%的高校将工程管理专业分流到工程技术类学院,35%的高校分流到经济管理类学院。研究结果全面清晰地展示了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分流情况,为高校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分流与专业设置提供了依据,也为其他综合性专业分流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参考。
    6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招生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以湖北省属高校为例
    严清 陈昆仑 刘小琼 郭宇琪 吕志航
    2020, 29(2):41-4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06
    [摘要](975) [HTML](553) [PDF 1.70 M](1027)
    摘要:
    随着社会对规划人才需求的提升,各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招生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从地理学视角出发,对2013—2017年湖北省属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招生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时间上来看,研究期内该专业招生人数整体呈下滑趋势,2013—2015年下降幅度较大,2016年有所回升,但幅度较小。2013—2017年,该专业在外省计划招生人数逐渐上升,但不影响整体趋势。从空间上来看,以地理特征划分,招生人数总体呈现西多东少、中部居中、东北无分布的格局,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总体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格局。影响该专业招生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差异。除上述因素外,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也对该专业招生的时空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7  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路径探索
    史维秀 孙方田 王瑞祥 许淑惠 闫全英
    2020, 29(2):50-5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07
    [摘要](921) [HTML](628) [PDF 2.82 M](1053)
    摘要:
    针对当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基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讨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常规培养方式的差异,从培养方案的改革,双语课程的建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及国际化,学生的创新及国际化等角度探索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路径,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国际化素养,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国际化人才。
    8  工程专业认证(评估)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王栋 钱付平 鲁进利 黄志甲
    2020, 29(2):58-6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08
    [摘要](1093) [HTML](580) [PDF 1.19 M](1451)
    摘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工程专业认证(评估)"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旨在提高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介绍了安徽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工程专业认证"(评估)二者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办学条件,规范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注重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兼顾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构建"两融合、四层次"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9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层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例
    蒋雅君 富海鹰 赵菊梅 郭春 冷彪
    2020, 29(2):64-7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09
    [摘要](834) [HTML](808) [PDF 1.55 M](930)
    摘要:
    我国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尤其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有限。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对象,探讨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和总结了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并构建了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期提高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
    10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路径探讨
    何寿奎
    2020, 29(2):72-8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10
    [摘要](913) [HTML](590) [PDF 2.19 M](1038)
    摘要:
    培养创新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结合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现状,利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三个维度研究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相关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中创新能力外在条件的权重最大,教学因素与导师能力是重要因素;经费投入与培养管理过程质量正向相关;专业实践环境条件与创新目标达成度正向相关;激励政策对科研辅助条件有直接正向影响;成绩考核体系和心里驱动是创新动机的重要要素。提出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费投入,多元化筹集人才培养经费;健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培养制度体系,科学设置专业实践项目,积极培育良好的实践环境;建立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与考核政策,完善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与监督管理制度等建议。
    11  基于内涵发展的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及提升策略
    魏博文 谢斌 鲍丹丹 袁冬阳 程颖新
    2020, 29(2):81-8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11
    [摘要](899) [HTML](499) [PDF 1.61 M](821)
    摘要: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工作,评价结果可反映国家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能力与培养质量。基于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和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为提升新时代水利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理论基础、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四位一体"动态耦联的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结合云模型评价方法量化分析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并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制定相应的水利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策略,以期为水利类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
    12  从德国高等教育看工程认证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式及评价体系
    谷音 罗素蓉 张挺
    2020, 29(2):89-9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12
    [摘要](1093) [HTML](723) [PDF 1.19 M](974)
    摘要:
    随着科技发展,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而高等教育作为人才输送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介绍了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详细阐述了德国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学习模拟与评价体系,并与中国工程认证下的土木工程教育现状进行了比较,探讨中国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与国际工程认证目标的差距,并提出培养方案及评价体系改革建议。
    13  美国高等教育融资及资金运用的核心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游振声 阮晓红
    2020, 29(2):95-10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13
    [摘要](850) [HTML](606) [PDF 1.24 M](863)
    摘要:
    美国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高等教育融资及资金运用模式也堪称全球典范。在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同时,美国高等教育在融资及资金运用过程中始终遵循一个核心原则,即以学生为本:政府财政拨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中心、社会捐赠收入以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为重点、自筹款项以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为抓手。在中国当前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背景下,分析美国以学生为本的高等教育融资及资金运用实践,对中国高等教育融资及资金运用的改革有借鉴意义。
    14  基于SC教学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为例
    潘毅 刘豪 林拥军 周祎
    2020, 29(2):101-10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14
    [摘要](920) [HTML](445) [PDF 3.49 M](1151)
    摘要:
    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为例,针对目前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问题,结合该课程内容多、学时少、教学难度大等特点,基于"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采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过程性指标引入评价体系,同时也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改革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说明基于SC教学理念的改革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15  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肖益民 宫卓 高祥骙
    2020, 29(2):109-11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15
    [摘要](948) [HTML](721) [PDF 1.47 M](1092)
    摘要:
    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核心平台课程之一,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为了解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成效与不足,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共设置20道题目,涉及对课程的认识、学习目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以及对教材、课外作业和教学方式的意见等。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本科生认识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足,普遍缺少良好的预习习惯且课堂参与度较低,建议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指出了课程在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改进方向,以期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6  “双创教育”背景下景观设计专题课程TDC教学模式探讨——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景观设计专题课程为例
    庄晓敏
    2020, 29(2):116-12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16
    [摘要](977) [HTML](510) [PDF 4.13 M](1076)
    摘要:
    立足于创新创业教育新常态背景,剖析新时代社会环境对学生主动学习所带来的影响。以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为例,立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观,探讨建筑类院校中景观设计专题的TDC教学模式,提出"理论—设计—营造"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期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融入学习,并引入不同领域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技能。
    17  基于知识图谱的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钟波涛 吴海涛 陶婵娟 骆汉宾 孙峻
    2020, 29(2):122-12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17
    [摘要](1476) [HTML](2992) [PDF 5.12 M](5892)
    摘要:
    工程伦理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在"新工科"及"美丽中国"建设等背景下,掀起了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热潮。基于知识图谱,借助计量可视化工具,通过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84篇工程伦理教育相关文献,指出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发现国内研究具有"受国家政策影响" "研究内容逐步细化,向实践转移",以及"课程教育体系有待完善,教学方式单一"的特点,并从国家、社会、高校角度提出了改进建议。
    18  重庆大学与中兴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课程比较研究
    卢黎 庞浪
    2020, 29(2):130-13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18
    [摘要](1087) [HTML](603) [PDF 4.76 M](1148)
    摘要:
    材料力学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力学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分析了重庆大学与中兴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课程在教与学两方面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对比两所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促进教育改革,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19  传承·融合·创新——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评析
    李敏稚 赵晓莺
    2020, 29(2):139-15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19
    [摘要](895) [HTML](433) [PDF 15.66 M](775)
    摘要:
    随着全球化发展加速,各高校间国际交流与教学合作日益频繁。在以建筑学科为背景的院校之间,以城市设计作为多元和开放课题开展联合设计教学已十分普遍,成为探索城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历史悠久,其中以东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所高校为核心成员,每年再另外邀请一所高校(一般是设计基地所在城市的高校)参与,基于真实城市场域问题,从城市设计和建筑更新视角切入,开展三个阶段、为期三周的团队协作式城市设计训练,强调不同观念的碰撞和博弈、设计思维的拓展和创新,以及设计表达能力的提升。基于亲身经历和成果梳理,探求东京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学术交流渊源和发展路径,总结和比较各高校城市设计教学培养目标、方式、特色,提出教学改革和创新构想,为城市设计教育发展提供多样化视角。
    20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
    刘勇健
    2020, 29(2):152-15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20
    [摘要](960) [HTML](508) [PDF 3.10 M](922)
    摘要: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作为专业目录的特设专业之一,由于开设时间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仍存在,势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调查城市地下空间新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基础上,广东工业大学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地下空间工程师"为目标,整合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实施 "协同育人"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了"四年不断线"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工程模拟与实战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科技活动和创新实验,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1  生产实习教学精细化管理和评价模式的探索
    刘超 许博强
    2020, 29(2):158-16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21
    [摘要](1041) [HTML](708) [PDF 1.96 M](977)
    摘要:
    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工程实践的桥梁。针对传统生产实习模式普遍存在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文章基于新媒体手段,通过生产实习教学案例,研究精细化管理和评价的原则、实施及其效果,并通过调查反馈分析利弊,探索生产实习教学精细化管理和评价新模式。精细化管理和评价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质量,形成的思路和采取的手段可为其他专业课程管理和评价模式提供参考,对探索虚拟教学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式、评价标准等也具有借鉴作用。
    22  论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张铮 李雪英 潘钦锋 吴琛
    2020, 29(2):164-16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22
    [摘要](1051) [HTML](517) [PDF 1.19 M](882)
    摘要:
    中国高校近年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并不断探索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推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开展。将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实现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三创教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并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阐述了高校三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涵及两者间的联系,着重分析了高校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若干对策,以期为更好落实三创教育提供参考。
    23  建筑类高校BIM技术教育创新行为的诱导机制及策略研究
    滕佳颖 王婉 王晓晶 高扬
    2020, 29(2):170-17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23
    [摘要](941) [HTML](523) [PDF 2.63 M](1023)
    摘要:
    将BIM信息技术应用看作建筑类高等学校的一种教育创新行为,综述BIM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行为的潜在诱导因素,从教育技术支持、创新资源网络、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吸收能力四个方面,利用AMOS构建诱导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BIM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行为的关键诱导路径及13个关键诱导因素。结果表明:学生吸收能力和教育技术支持分别对BIM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行为有最显著的直接影响和综合影响,基于此,提出适宜的诱导策略,为完善建筑类高校BIM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行为提供模型依据和实践指导。
    24  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例
    万玲 符春丽 罗德海
    2020, 29(2):177-18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24
    [摘要](1094) [HTML](816) [PDF 1.33 M](1506)
    摘要:
    毕业设计是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检验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把BIM技术引入毕业设计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工程管理全过程的认识,有效提高学生跨专业学习和实践的能力。文章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为例,对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应用进行研究,提出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基本思路,说明应用BIM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基本流程,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通过改革前后效果的对比说明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提出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法。
    25  风景园林场地设计课程计算机绘图和手绘的应用分析
    徐娅 张鸽娟 陈晓育
    2020, 29(2):184-19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2.025
    [摘要](980) [HTML](516) [PDF 5.42 M](1064)
    摘要:
    针对全国各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场地设计课程的计算机绘图和手绘使用情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大多数计算机绘图受访者在完成最终设计稿之前会先绘制一些手绘图纸,而手绘受访者并不会使用计算机绘制部分图纸。计算机绘图或手绘受访者在场地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所绘制图纸数量相等,说明两种类型的受访者仍然遵循相同的设计过程。大多数使用计算机绘图的受访者认为所使用的计算机软件非常好用,有助于提高整体设计质量。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