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0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双一流”背景下中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以江西省高校为例
    蒋水华,章浩龙,尧睿智
    2020, 29(3):1-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01
    [摘要](674) [HTML](539) [PDF 1.29 M](1094)
    摘要:
    "双一流"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旨在全面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中西部地方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拼图。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西部地方高校现有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为培养更多服务于科研创新及地区经济建设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中西部地方高校应乘着"双一流"建设东风,在国际化、导师队伍建设、资源分配、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文章紧扣江西省高校总体情况,以部分高校研究生培养为例,分析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西部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途径与培养方案的改革措施,可为提升中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2  “双一流”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能源类专业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高亚锋,丁勇,陈金华,李楠,徐爽,肖益民
    2020, 29(3):10-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02
    [摘要](529) [HTML](534) [PDF 1.40 M](980)
    摘要:
    "双一流"背景下,培养一流人才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内涵,更是评估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维度。对于专业型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言,培养其创新及实践能力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目标。文章以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将国际化的理论教学模式与产、教、学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相融合,探索构建国际化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多层次的实践平台,并由此形成专业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以提升建筑环境与能源类专业型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新工程教育转型”与“工程教育融合创新”的比较研究
    周红坊,戴思源,朱正伟,张忠
    2020, 29(3):17-2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03
    [摘要](513) [HTML](524) [PDF 1.22 M](1007)
    摘要:
    为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需求和挑战,MIT实施了第四次工程教育改革(MIT4.0)——新工程教育转型(NEET),卓越联盟高校开展了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教育体系研究,提出了工程教育融合创新(EEII)。其中,新工程教育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实施项目中心课程、增加教学多样性、提高项目灵活性、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强调系的领导作用以及引领未来的工程教育。工程教育融合创新的核心内容包括面向新工业革命的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重构中国工程教育的治理体系、从"回归工程"走向"融合创新"的工程教育范式、实施基于工业价值链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面向工程过程的课程体系、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策略等。基于工程教育八要素视角,对新工程教育转型和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进行比较可知,MIT通过转型成为新的工程教育,是连续性的动作;我国高校需要在充分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实现工程教育转型的成功,完成变轨超车。
    4  多伦多大学电气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途径及对新工科建设的启示
    谭志,曹红玉
    2020, 29(3):24-3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04
    [摘要](398) [HTML](505) [PDF 1.25 M](795)
    摘要:
    培养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符合新工科要求的一流电气电子信息技术人才,是中国高校新工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紧迫任务,向教育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是一条有效途径。多伦多大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工程与人文素养为特色,以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丰富学习体验、加强多方协同育人体系为途径,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和核心能力培养等教育理念,对新工科建设及卓越工程师培养具有重要启示。
    5  粤沪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比较研究
    欧泳怡
    2020, 29(3):33-3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05
    [摘要](557) [HTML](478) [PDF 1.21 M](777)
    摘要:
    依据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官方网站的相关数据,从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中外及与港澳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海外设立孔子学院情况、留学生与港澳台侨学生数量四个方面对广东和上海两座城市进行不同维度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比较,分析两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差距。比较结果显示,上海市在政策推动和留学生奖学金支持力度方面优于广东,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数量、海外孔子学院数量及来华留学生数量均多于广东,但广东毗邻港澳地区,与港澳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数量多于上海,港澳台侨学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总体上,广东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低于上海,应积极向上海学习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利用自身经济总量第一大省和毗邻港澳的优势,抓住"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机遇,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逐步形成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
    6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研究
    邬智,范琪
    2020, 29(3):39-4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06
    [摘要](457) [HTML](826) [PDF 1.25 M](864)
    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SWOT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外部优势劣势以及机遇与挑战,提出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目标;第二,增加政府奖学金,优化"一带一路"奖学金分配机制;第三,提升高校实力,开展高质量中外教育合作;第四,结合高校特色,制定差异化人才吸引策略;第五,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筑国际化高等教育中心;第六,共建职业教育联盟,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品牌。
    7  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能力维度评价体系及量表分析
    李莹,彭盈,李茜
    2020, 29(3):48-5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07
    [摘要](684) [HTML](671) [PDF 1.97 M](1118)
    摘要:
    从营业状况、营业领域和企业数量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国际承包商市场的现状,得出培养"拥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规则、标准、规范,适应国际化环境,具备国际化竞争力"的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比国内高校课程设置发现,大部分高校人才培养仅注重知识维度方面的培养,对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较弱,因此结合Byram的跨文化能力评价模式理论,运用复杂网络理论中的DEMATEL方法,从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四个维度建立包含15个指标的国际化人才能力维度评价体系,通过计算15个指标的影响程度、被影响度、原因度与中心度确定各因素对国际化综合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程度,得到影响度最大的因素为独立思考能力(1.963),被影响度最大的因素为社会责任意识(1.696),中心度最大的因素为判断决策能力(2.981),原因因素最大的是独立思考能力(1.114),结果因素最大的是创新意识和能力(-1.452)。
    8  面向行业新需求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顾湘,骆映颖,邓亚兰,杨宇
    2020, 29(3):60-6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08
    [摘要](582) [HTML](2767) [PDF 1.44 M](1119)
    摘要:
    在"一带一路"、技术创新等发展背景下,中国建设工程领域逐步扩张,行业大规模发展,呈现工业化、国际化、智能化的新趋势,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需求,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待改革。通过文献研究法,结合半结构化访谈对行业人士进行调查,并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当前行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5个方面——个人品质素养、专业技能、个人职业发展能力、专业学科知识及应用、基础学科知识及应用。以该结果作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五大重点课程群、三大教学平台及相关的核心培养内容,为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9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为例
    郑阳,王海龙
    2020, 29(3):68-7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09
    [摘要](305) [HTML](656) [PDF 1.29 M](1064)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才则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为例,在分析学校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积极探索全新的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提出"立足实战" "一进一出" "集中分散" "立体评阅" "双导师制"等理念和方法,并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与运行。
    10  大类招生与学分压缩背景下人才培养探索——以合肥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
    王立平,沈致和,刘向华,侯晓潭
    2020, 29(3):77-8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10
    [摘要](489) [HTML](445) [PDF 1.27 M](970)
    摘要:
    合肥工业大学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压缩了专业课学时,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纳入土木大类招生培养试点。以此为背景,文章探讨了土木大类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深入分析该专业特点,准确定位该专业在土木大类中的角色,明确绿色能源为专业特色,能源工程师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既熟悉土建行业全产业链组织过程,又精通行业技术和管理。
    11  大数据时代高校城乡规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
    韩会然,杨成凤,姚景艳
    2020, 29(3):86-9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11
    [摘要](461) [HTML](536) [PDF 1.26 M](814)
    摘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据收集、研究方法及规划设计等发生了深刻变革,城乡规划也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推动了城市问题分析、城市空间管理的科学化与精准化,并在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与设计等多个层面进行方法革新,从而决定了规划结果的合理性。文章以安徽师范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在分析大数据对城乡规划专业影响的基础上,从专业基础、技术手段、学科融合等方面分析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学科交叉、数据挖掘、区域特色、专业评估等方面提出高校城乡规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通过课程调整,增设大数据相关课程,提出专业课程改革举措,以期为其他高校城乡规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借鉴。
    12  场域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略初探
    李久君
    2020, 29(3):94-10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12
    [摘要](453) [HTML](688) [PDF 6.60 M](859)
    摘要:
    创新能力是管理能力、专业能力与拓展能力的叠加和耦合,是整体功能有机结合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南昌大学建筑学132班的人才培养实践为个案,探讨场域视角下创新能力培养的方略和效果,认为管理能力场域强调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识教育和理论实践学习则是专业能力场域的重要组成,而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项目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则是拓展能力场域的推进器。结果显示,该方略以学生为中心,将科研融入课堂,在实践中检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完善创新能力培养方略,认为应植入多元观点,打破现有知识的固化和权威态势;坚持动态发展的眼光,应对全球化、新型信息化下的知识更新;营造包容性支撑环境,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设制度保障。
    13  “本”“研”协同培养新模式研究
    张育新,王易,董帆,李梅
    2020, 29(3):103-10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13
    [摘要](610) [HTML](573) [PDF 1.20 M](878)
    摘要: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对国家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作教学也因此应运而生。文章首先分析了研究生校际联合培养的理论应然性与现实实然性,在总结传统联合培养模式基础上,针对"大学轻松"的惯性思维和高校区域间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时空跨度下的从"本"到"研"、从"研"到"研"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模式,助推学生成长。最后,针对跨校合作中现状问题作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14  对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思考
    尹世平,刘双,王菲,吕恒林
    2020, 29(3):108-11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14
    [摘要](439) [HTML](444) [PDF 1.63 M](821)
    摘要:
    在变幻莫测的全球化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近年出台的相关政策来看,国家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越来越重视。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在总结发展成果的同时,分析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15  与多元互补教学相辅相成的研究生多元化考核实践——以建筑节能技术课程为例
    王芳,王海燕,王砚玲,王昭俊
    2020, 29(3):115-11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15
    [摘要](419) [HTML](463) [PDF 1.43 M](945)
    摘要:
    课程考核方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考核方式的选择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文章提出研究生教与学目标及定位,探索多元互补教学模式的应用,辅以多元评价考核,促进多元互补"教"与"学"模式真正落地实施并检验其效果。以建筑节能技术课程为例,凸显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全面实施多元化考核,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关注思维习惯培养,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旨在帮助研究生明确发展方向,建立长远目标,是工科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实践。
    16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任玲玲,董园,梁森奥
    2020, 29(3):120-12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16
    [摘要](402) [HTML](463) [PDF 4.25 M](899)
    摘要: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核心课程,通过分析课程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结合该课程的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采用专题模块化教学,明确各模块的学习主题,对不同模块的知识点进行精细化讲解,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快速高质量吸收。教学中借助现代新型教学手段进行线上线下学习,并与其他专业课内容相互渗透,与最新规范相结合。同时,融合工程案例,在案例中让学生体会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经典案例,对其进行研究,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发散学生思维。运用BIM仿真教学,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知识视野。通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实现与抗震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抗震行业的最新前沿技术及相关理论。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回答问题和互动讨论积极,进而熟练掌握各章知识点,教学效果良好,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17  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建设——以基础工程课程为例
    李彦龙,杜书廷
    2020, 29(3):128-13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17
    [摘要](536) [HTML](603) [PDF 1.34 M](1217)
    摘要:
    应用型课程建设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成果导向教育OBE围绕着定义预期学习目标、实现预期学习目标、评价学习产出展开,有利于实现教育范式由内容为本向学生为本的根本转变。首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三方面,指出了基础工程课程中亟待改革的问题。其次,基于OBE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并提出了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以及具备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双重功效的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建立了课程的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包括课程成绩评价、学生满意度调查和第三方评价。最后,介绍了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措施以及应用型教材的编写情况。
    18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以建设工程法规课程为例
    鲁正,林嘉丽
    2020, 29(3):136-14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18
    [摘要](851) [HTML](15864) [PDF 1.28 M](918)
    摘要:
    十八大以来,各大高校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但如何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共进,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挖掘土木工程专业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以同济大学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建设工程法规为例,研究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为进一步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改革提出建议:首先,结合课程特色,以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为重要抓手,将思政教育内容具体化;其次,强调隐式教育,发挥教师"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作用;最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政治的意识。
    19  基于科研资源的路基工程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孔纲强,刘汉龙,沈扬,文磊,闵凡路
    2020, 29(3):145-15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19
    [摘要](425) [HTML](465) [PDF 5.95 M](870)
    摘要:
    路基工程课程设计是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等本科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文章在分析河海大学路基工程课程设计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并利用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岩土工程国家首批重点学科的科研资源,提出"科研-实验-教学-工程"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方案,构建路基工程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并初步探索推进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促进相关专业学生对路基工程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20  践行实作突破传统——探索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杨黎黎,邬华宇
    2020, 29(3):152-15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20
    [摘要](346) [HTML](506) [PDF 3.69 M](876)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实践教学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围绕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模型制作课的教学改革,探讨高校建筑教育"践行实作"的改革途径。作为建筑类专业学科传统技能培训之一,模型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概念及建造材料特性,一方面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一方面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然而,由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更新不及时,模型实验教学在建筑学课程中险些失去原有地位,更难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因此,研究提出"把握优势,练好内功"和"巧借外力,激发创新"的改革途径,以供其他高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借鉴。
    21  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吴巧云,李仁治
    2020, 29(3):159-16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21
    [摘要](404) [HTML](431) [PDF 2.78 M](1163)
    摘要:
    从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现状出发,以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理念为导向,剖析现阶段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培养要求和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要求,从教学管理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提出改革方案,旨在为社会培养新时代综合型创新人才。同时,在现有实验教学体系下,结合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动态,提出"一实体、三虚仿"的未来虚实结合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改革、土木工程学科发展三方面阐述了该实验教学体系的意义,展示了"一实体、三虚仿"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以期为省属高校相关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22  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12345”企业实习教学体系探索——以河北农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
    张铁坚,张立勇,郭华,任轶蕾,刘俊良
    2020, 29(3):168-17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22
    [摘要](410) [HTML](433) [PDF 1.40 M](909)
    摘要:
    针对新工科和一流本科建设的要求,以河北农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分析地方高校企业实习的具体要求,以及企业实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构建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12345"企业实习教学体系,提出"一个核心、两类主体、三级层次、四种模式、五元管理"等企业实习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法,创建应用型一流本科教育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23  转换身份的类翻转课堂模式在建设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实践
    曹永红,张乃元,曹晖
    2020, 29(3):175-18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23
    [摘要](451) [HTML](538) [PDF 1.20 M](796)
    摘要:
    近年来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改革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翻转课堂对教师和学生的投入度要求较高,其应用受到局限。从身份定位出发重新设计建设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案,采用"类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以期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4  TPB理论框架下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研究——以河南省高校为例
    石世英,叶晓甦,胡鸣明
    2020, 29(3):181-18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24
    [摘要](424) [HTML](651) [PDF 1.42 M](856)
    摘要:
    教师教学改革的认知、态度、行为直接决定改革成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高校教师教学改革的行为意愿。研究表明,态度、知觉行为控制,职业认同和主观规范均能正向影响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但其作用力依次减弱。职业认同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而且通过教师态度间接影响主体行为意愿,且中介效应显著,态度和主观规范在不同群组间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探讨其背后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25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取向研究——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1-2018届毕业生为例
    陈仕光,孙洪伟,眭爱华,陈秋丽,吕建根,刘小海
    2020, 29(3):190-20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3.025
    [摘要](723) [HTML](455) [PDF 2.70 M](908)
    摘要:
    以就业率为统计口径难以体现不同专业的内部差异,就业分布微观结构是毕业生供需两侧融合匹配的直观反映。选取2011-2018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为样本,分类统计总就业率、地域分布、起薪区间、单位性质、职业种类、行业类别、专业相关度等指标,分析2011-2018届毕业生就业变化趋势,并与国家、省域范围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较好,历届就业率超过94%,73%以上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但也存在结构性短板。在将来的人才培养改革中,需要依托专业教育主渠道,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加涉农知识单元,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