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29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新工科”视角下土木类大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
    王璐,沈扬,刘云,张洁,丁小庆
    2020, 29(4):1-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01
    [摘要](660) [HTML](766) [PDF 1.84 M](1184)
    摘要: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新兴技术的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新型工科建设给工程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土木类专业作为传统专业,面临着专业知识跟不上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跨学科跨专业融合不够等问题,亟需改造和升级。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第二课堂为落脚点,实现教育教学横纵向深度融合,系统设计与构建线上虚拟空间、线下共享空间并行,实践情境体验空间付诸实际行动的"两并行一实践"的学生学习共同体,在要求土木类工程科技人才行业专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多元发展能力,助力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新转变。
    2  新工科背景下哈工大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想与调整
    刘扬,赵晓龙,吴松涛
    2020, 29(4):8-1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02
    [摘要](766) [HTML](485) [PDF 2.50 M](1094)
    摘要:
    新工科建设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立足工科,借助建筑学院一级学科群资源,在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调整中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反思专业核心价值,明晰本科教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思路,突出专业教学核心线索,不断优化具有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探索基于"卓越景观师"培养的本科教学路径。
    3  建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广东五所高校的文本分析
    杨丹
    2020, 29(4):14-2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03
    [摘要](348) [HTML](549) [PDF 1.47 M](734)
    摘要: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代建筑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广东省相关高校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各有侧重,宏观上课时学分分配、课程类别占比差异不大,微观上着力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设计课与技术课双轨并行实施教学。研究认为,应搭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纵横交错的课程组织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保障条件,加快建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步伐。
    4  建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矿业大学中澳合作项目为例
    张东海,桑树勋,高蓬辉,黄建恩,王义江,孟蕾
    2020, 29(4):22-3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04
    [摘要](653) [HTML](571) [PDF 1.64 M](1502)
    摘要: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高校国际化办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双一流背景下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举措。以中国矿业大学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举办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项目为例,介绍了项目进展、项目建设目标和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对合作办学专业学制设置、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师生交流互访机制、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以及协同管理体制做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并取得良好成效。该合作办学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可为其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5  基于“CPS+智慧技能”模型的建筑学专业设计能力培养浅析
    王科奇
    2020, 29(4):32-3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05
    [摘要](378) [HTML](866) [PDF 1.64 M](1112)
    摘要:
    建筑设计涉及因素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纯工科、纯理科、纯文科、纯艺术等专业都有所不同,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的地方建筑高校来说,设计能力是建筑学专业培养的核心,设计系列课程是设计能力培养的主线课程。在学生设计能力培养过程中,利用"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结合"智慧技能模型",即"CPS+智慧技能"模型教学思路和方法,创设"学习共同体"情境,实现教师引导下的"做中学""主动学""自主学",让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6  基于P—KTS—D模型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
    戴必辉,刘德稳,廖文远,韩丽
    2020, 29(4):39-4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06
    [摘要](373) [HTML](557) [PDF 1.33 M](884)
    摘要:
    针对目前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原理,轻设计""重课堂,轻实习""重本专业,轻相关、相邻专业""重理性培养,轻人文教育"等问题,通过与研究型、管理型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从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能力的角度出发,构建基于P—KTS—D模型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既适应行业环境又具有突出职业能力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
    7  行业协会参与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于洋,姜慧,李梁,朱炯,张朕
    2020, 29(4):45-5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07
    [摘要](350) [HTML](599) [PDF 1.64 M](912)
    摘要:
    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行业协会作为社会重要的第三方组织,利用其资源优势,为政府、高校和企业搭建合作桥梁,深化多方合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改革完善,以促进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行业企业技术革新、人才储备和政府政策法规合理化制定,实现四方共赢。
    8  国外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及其启示
    赵振宇,左剑
    2020, 29(4):51-5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08
    [摘要](405) [HTML](1128) [PDF 1.29 M](1012)
    摘要: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直接影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文章用调研、对比研究和归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7所大学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成和特点,通过课程体系的比较,提出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对策。
    9  回应到引领——美国工程教育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
    易贝贝
    2020, 29(4):57-6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09
    [摘要](308) [HTML](654) [PDF 1.35 M](746)
    摘要:
    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支撑、紧密联系,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人才是工程教育的使命,也是产业发展需要。以美国工程教育发展历程和产业结构发展视角,融入美国工程教育范式的演变,概括出从1783年到1990年,即美国工程教育技术范式初级阶段到科学范式的过程中,美国从农业大国转变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信息化大国,工程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经历了回应、适应、带动三个阶段,并推导出1990年至今,即第四次产业革命下,回归范式的工程教育理应引领产业结构发展。
    10  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科系谱研究——以博士论文为例
    刘征鹏
    2020, 29(4):65-7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10
    [摘要](493) [HTML](612) [PDF 1.50 M](1284)
    摘要:
    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NDL)、(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II)及东京工业大学(TIT)图书馆所收藏的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科博士学位论文为检索数据,根据其研究对象所体现的学科特色性(博士论文研究选题)与学术传承性(博士论文研究的连续性),展现了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科的发展系谱。而其系谱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日本近代建筑发展相关联,亦对时下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有所裨益。
    11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
    冯然,刘佳睿
    2020, 29(4):72-7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11
    [摘要](374) [HTML](630) [PDF 1.30 M](1172)
    摘要: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必修课,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较早接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后续几乎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期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的理论知识面广,而教学学时极为有限,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为适应课程的教学特点,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学习兴趣、教学方式、课后指导、双语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实践表明,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明确了学生的发展方向,为日后的学习、工作和深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关于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两个问题的讨论
    陈炎,张晓晴
    2020, 29(4):78-8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12
    [摘要](486) [HTML](526) [PDF 1.65 M](1168)
    摘要:
    根据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平面弯曲梁强度中的两个问题:一是截面形状对梁弯曲正应力强度的影响;二是工字型截面梁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与腹板名义平均切应力的关系。定量求出各种截面形状对梁弯曲正应力强度的影响程度、工字型截面梁的截面尺寸变化对截面上最大切应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矩形截面横放且宽高比大于1.396 26时,其弯曲正应力强度差于圆形截面;当工字型截面竖放程度小于矩形截面的竖放程度时,如果工字型截面的腹板很矮或很宽,则工字型截面的弯曲正应力强度差于矩形截面。对于一般的截面尺寸,工字型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并不等于腹板名义平均切应力,仅在特定的截面尺寸条件下,工字型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才等于腹板名义平均切应力。研究结果修正了现行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些模糊概念,此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也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案例,对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3  以兴趣激发为着力点的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李为腾,吴燕开,王来,王刚,赵景伟
    2020, 29(4):87-9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13
    [摘要](375) [HTML](522) [PDF 4.42 M](780)
    摘要:
    土力学课程教学内容较枯燥,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为此,通过广泛发掘土力学课程内容趣味点,以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为基本框架,设计以兴趣激发为特色的土力学课程启发引导新型教学方案。将趣味点融入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从学生日常见闻和切身场景中引出问题。在启发引导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适时引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充分享受求知乐趣的同时寻求问题答案,最后通过总结环节激发学生成就感,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以实际案例介绍新型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剖析方案的设计依据与实践经验,并基于教学实践反馈进行总结分析。
    14  基于留学生的钢结构基本原理及设计课程教学探讨
    庄一舟,陈俊杰,郑国平
    2020, 29(4):95-10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14
    [摘要](402) [HTML](694) [PDF 1.30 M](755)
    摘要:
    基于对浙江工业大学2014级、2015级、2016级留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钢结构基本原理及设计课程教学。调查发现,教学中普遍存在留学生力学基础差、教师英语授课能力不强、教学方法传统陈旧、实践与理论脱节和考核评价不合理等问题。针对钢结构基本原理及设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并兼顾留学生的特殊性,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材、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提出该课程教学改革建议,旨在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国际化的土木工程专业实用型人才。
    15  钢结构原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
    刘学春,白正仙,朱涛,王玥
    2020, 29(4):101-10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15
    [摘要](362) [HTML](506) [PDF 7.64 M](1089)
    摘要:
    钢结构原理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含结构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轨道工程方向)的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适应钢结构的应用和发展,结合钢结构的教学科研,探讨钢结构原理课程的内容设置、学时分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结合多媒体、结构试验技术等手段探讨课堂和实验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调动学生情绪,增加师生互动。同时,结合教师的科研内容,实现理论教学、工程实践应用及科研的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6  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在桥梁检测与加固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田维锋,孙测世
    2020, 29(4):109-1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16
    [摘要](523) [HTML](816) [PDF 1.42 M](994)
    摘要: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它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是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桥梁检测与加固技术课程教学中挖掘和提炼教学内容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的阐述将五大范畴融入有关桥梁专业课程教学,探讨桥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合力育人的教学模式,推进工程教育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
    17  核电站不同结构模型的比较教学研究
    侯钢领,刘宇,王炳媛,孙梦涵
    2020, 29(4):117-12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17
    [摘要](307) [HTML](492) [PDF 2.24 M](693)
    摘要:
    应用结构隔震减震技术减小核电站的地震响应,培养学生结构创新能力和兴趣。以某AP1000核电站屏蔽厂房为例,应用比较教学方法,比较传统非隔震模型、基础隔震模型、基础隔震—调谐质量阻尼(TMD)模型和TMD模型的地震响应,表明隔震减震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核电站抗震安全性。本研究对结构抗震课程的隔震减震教学具有参考价值。
    18  木结构暑期境外教学实践与探索
    黄浩宇,姚振瑀,张纹韶
    2020, 29(4):122-13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18
    [摘要](438) [HTML](697) [PDF 10.69 M](833)
    摘要:
    中国木结构发展迅速,但木结构教学相较国外仍有较大差距,中国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木结构设计和分析能力方面亟待提高。与国外高校合作、组织中国学生赴境外接受木结构学习,可借助国外先进的木结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与学习体验。文章首先介绍木结构境外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手段,通过境外学习学生反馈表明,学生木结构设计能力显著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拓展,学术英语表达能力得以提升,总之,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其次,从英文教学、实践教学、前后期教学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为探索未来木结构境外教学模式指明方向。
    19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案例类课程PBL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杨慧,江学良
    2020, 29(4):131-13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19
    [摘要](315) [HTML](497) [PDF 1.31 M](1255)
    摘要: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陈旧、课程内容联系实际不强的问题,提出案例教学与PBL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地下工程施工案例分析课程为例,从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案例设计和PBL项目设计、计划制定、活动实施、成果交流与活动评价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案例类课程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实践表明,PBL教学法能很好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类课程教学的要求,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
    20  基于移动终端的交互式学习系统构建与实践——以工程力学课程为例
    郑训臻
    2020, 29(4):137-14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20
    [摘要](409) [HTML](370) [PDF 1.89 M](1139)
    摘要:
    随着科学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力学课堂和教学方法受到巨大冲击,紧跟时代发展,改革本科力学教学方式迫在眉睫。以专业基础课工程力学课程为例,指出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重要性,总结了工程力学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简述了基于学习通APP的交互式移动学习系统的课程构建过程,提出"课堂教学+交互式移动学习系统运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和教学效果验证,指出此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弊端,以期为本科高校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1  雨课堂实践在农业院校结构力学课程中的改革探索
    黄剑峰,苗力川,杨松,龙立焱
    2020, 29(4):145-15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21
    [摘要](352) [HTML](504) [PDF 2.14 M](719)
    摘要:
    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水利土建类专业结构力学课程的改革探索,结合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在课程教学中的初步应用实践,通过课前推送预习材料与名校慕课视频、课上PPT同步学习与课堂测试、课后作业推送与师生沟通反馈等三个环节,帮助教师精准教学。实践表明:相对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近2届水工专业首次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明显提高,雨课堂在结构力学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初见成效。为此,以学生学习受益为目标探索将雨课堂教学与农业院校工科学生的学习特点相结合,以期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通过智慧教学为相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2  基于匹配视角的轨道交通“科普-微课”体系构建
    温庆杰,齐燕军,东兆星
    2020, 29(4):154-16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22
    [摘要](387) [HTML](500) [PDF 1.42 M](896)
    摘要:
    目前,中国较多大中城市相继进入轨道交通时代,但科普渠道并未得到拓展,科普作品质量不高,科普工作仍滞后于轨道交通发展。"微课"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适用于移动学习时代科普知识的传播。针对当前国内轨道交通建设高速发展过程中科普工作滞后的现状,从匹配视角对轨道交通科普需求与"微课"关键特征进行解析,分析"科普-微课"关键特征匹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对"微课"部分关键特征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构建完全匹配的轨道交通"科普-微课"体系。将微信及其公众号作为科普载体,利用"微课"教学资源在居民中开展轨道交通知识科普工作,可显著提高科普效果。
    23  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何韶颖,蒋嘉雯
    2020, 29(4):162-16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23
    [摘要](661) [HTML](663) [PDF 4.12 M](1055)
    摘要: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探索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以实现全方位育人。从强化教学目标的引领、合理组织并拓展教学内容、"沉浸式"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城市设计系列课程的全链条教学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提出教学改革方向。通过对课程教学全链条的精心设计,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感的交融,使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更自然地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个人成长更紧密地结合。
    24  从我国工程建设新成就视角探讨课程思政教学
    王立成,董伟
    2020, 29(4):169-17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24
    [摘要](417) [HTML](469) [PDF 3.31 M](850)
    摘要:
    利用近年来我国在建设工程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和大连理工大学师生、校友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的经历,探索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章节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建立了课程思政素材库和案例集,并将思政教育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自然对接,实现了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教学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25  有机共同体思想的生成、实现及意义探析
    陈群,黎兰英
    2020, 29(4):174-17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4.025
    [摘要](528) [HTML](846) [PDF 1.30 M](800)
    摘要:
    有机共同体主义在有机哲学的基础上系统地回答了有机马克思主义关于有机共同体的生成、实现及现实意义的基本问题。有机共同体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认为"现代性"思维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次根源,对日益严峻的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关注与反思是其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有机共同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有机共同体主义主张培育和践行共同体主义价值观,坚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有机共同体主义的现实意义表明,有机共同体理念有利于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整个人类的合作共赢,并逐步迈向生态文明。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