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9(6):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01 CSTR:
摘要:地方高校长期受地域文化浸润,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基础。文章探索地方高校特色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主要影响。基于生态位理论,研究地方高校在地域文化传承目标下,充分吸收地域文化元素,全面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特色课程体系,拓展特色育人途径,搭建特色育人平台,实施特色育人模式,实现特色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20, 29(6):7-1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02 CSTR:
摘要: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地方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构成包括目标要素、功能要素、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治理要素及其基准层次、发展层次,具有客观存在性、知识过程性、行为结果隐显性和投入产出复杂性等特征。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是构成要素质量的提升,不是数量的增加。针对地方院校在推进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本质把握不准、目标与功能定位偏高、主观能动性不够、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等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发展理念,多措并举,充分调动主体要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以构成要素的发展层次为基本着力点,以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建设、学科专业平台和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内涵建设。
2020, 29(6):14-2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03 CSTR:
摘要:《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将安排财政资金建设一批特色高水平大学。为明确江西省高校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选取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5所高校为参照样本,通过获取实际的官方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研究样本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得出,华东交通大学在样本大学中的核心竞争力处于第三梯队,距离第一梯队的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差距较大。最后对华东交通大学建设成为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提出建议。
2020, 29(6):22-2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04 CSTR:
摘要: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更是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从全球工业发展趋势、中国新经济发展和工程教育范式变革三方面剖析了新工科背景下,推进"智能+教育"的新型教育生产力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责任担当;分析了虚拟仿真中心当前面临的新挑战;介绍了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展新工科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最后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持续建设给出了建议。
2020, 29(6):30-3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05 CSTR:
摘要:在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合理运用教学智慧引领智慧教学改革成为实现和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隧道工程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交叉性极强的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传统的教学理念、模式和课程内容等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资源开发工程及"一带一路"建设等对高层次创新复合型工程人才的需求。在系统阐述隧道工程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育人为准绳,结合郑州大学隧道工程课程教学实践,提出教学能力智慧升级、教学内容智慧更新、教学模式智慧立体化、学习导向智慧自主化的"四维一体"智慧教学改革方法,以实现教学相长,智慧相融。实践表明,该方法使隧道工程课程的"教"与"学"从单一知识的讲解逐步走向多元智慧的传授,体现了智慧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2020, 29(6):40-4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06 CSTR:
摘要:人才培养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抓手。落实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探讨现有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发现,普林斯顿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式、人才培养制度、学业评价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创新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启示,对加快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0, 29(6):47-5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07 CSTR: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施为中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指明了道路,更进一步为培养专业实践人才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授课形式单一、结合新技术少和涉及实践知识少等问题。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和要求,横向对比国内及新加坡高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方式,并进一步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式,提出教学改革措施,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以期为国内高校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2020, 29(6):54-6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08 CSTR:
摘要:通过分析"金砖国家大学"网络状、应用型两个基本特征,从"点状基础合作、线状串联合作、面状深化合作"动态人才培养思路出发,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乌拉尔学院建筑学专业为例,探讨金砖国家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筑学专业应该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在国际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金砖国家建筑学专业人才发展需求和趋势,建构独具特色培养方案、模块课程体系、国际联合教学团队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0, 29(6):61-6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09 CSTR:
摘要: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行专业建设是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承担着为能源及环境领域提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职责,应以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深化专业教育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创新创业人才素质模型,建立多层次、模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创业能力的塑造,全过程全方位融合创新理念和专业知识。构建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素质模型及培养课程体系,对培养符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020, 29(6):67-7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10 CSTR:
摘要:针对TRIZ理论课程专业性强、案例与土木工程关联性差等问题,对TRIZ理论融入土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索研究。首先从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土木工程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分析了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意义,然后从TRIZ理论程式化、专业化、简约化等方面,提出了TRIZ理论与土木工程专业融合的相关对策。
2020, 29(6):74-7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11 CSTR:
摘要:针对如何提高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提高课程教学难度、挑战度及综合性的问题,探讨了在应用型高校的专业教育中实施以执业资格教育为导向、注重执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以"公共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技能、实际工作能力、职业道德与执业素质"的执业知识与能力要求为主线,构建注重本科教育基础性的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准入要求的综合实训教育平台、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的实践教育平台、职业道德与执业素质要求的执业素质教育平台的"一主线四平台"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重构使课程设置的线条更为清晰,每一个平台所承担的培养任务和目标更为明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综合设计实训项目的教学改革使知识更系统、更综合,难度和挑战度也有所提高,教学过程模拟工程建设全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2020, 29(6):80-8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12 CSTR:
摘要:针对行业特色型"双一流"建设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作为国内最早创办地下工程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在经由《华盛顿协议》开启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西南交通大学在实践中深度思考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以成果为导向,在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及双一流建设的内外需求下明确并细化人才培养目标,量化毕业要求并以此架构培养目标的实现矩阵;确立课程体系总框架,在兼顾标准、特色以及能力结构映射下,通过毕业要求对应指标点确定课程模块和实现矩阵;通过专业课程优化拓展、整合多元化课程,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核心、扩展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2020, 29(6):88-9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13 CSTR:
摘要:在建筑业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应构建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和实践平台,向以BIM为核心的数据化、信息化综合型教学发展。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分析BIM技术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建设的若干影响因素,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基于BIM背景的工程管理专业全面教学改革建议。
2020, 29(6):96-10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14 CSTR:
摘要:研究生工作站作为我国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的重要形式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以武汉工程大学公路智能养护创新技术研究生工作站为分析对象,结合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科研课题与培养计划脱离、协同培养积极性不高、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企业与高校联合制定菜单式课题、校内校外研究生工作站一体化建设、完善研究生工作站相关考核机制等解决方案,为研究生工作站的长效运行以及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对提升研究生工作站的学生培养质量、高校的学科建设以及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0, 29(6):102-10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15 CSTR:
摘要:研究生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群体,其创新能力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前景。鉴于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整理分析数据发现,导师因素、研究生因素以及创新环境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影响因素,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2020, 29(6):110-1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16 CSTR:
摘要:基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交通强国"战略需求,结合"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尤为关键。通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近10年来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及培养模式分析,并在培养年限、课程设置和生师比例等方面与其他几所典型高校相比较,提出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应分类培养,从课程设置、培养年限与考核要求等方面做到真正有所区分;优化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学分,增加选修课学分,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继续加强过程管理,完善相应制度,做到导师与学生互相督促,并实行末位淘汰制度。
2020, 29(6):117-12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17 CSTR:
摘要:"金课"建设前应制定符合"两性一度"特征的课程质量标准,以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实施。以建设钢结构原理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质量标准为例,论述应用型高校如何综合考虑院校定位、社会行业需求、专业特色、课程属性、教师团队和学生特点等6个影响因素,对"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进行个性化解构和细化,制定兼具"共性"和"个性"的课程质量标准。
2020, 29(6):125-13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18 CSTR:
摘要:塑性力学是一门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授课内容为物体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应变规律。该课程内容复杂、公式繁多,难免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针对塑性力学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新时代新媒体平台进行了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依托上海理工大学教学改革案例提出相关措施,通过微信公众号建立网上课堂,增加师生互动,以网课制作的形式优化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新媒体工具增加土木工程方面的实例教学;将土木方向新兴的设计仿真工具与传统教学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呈现给学生;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企业技术人员网络授课,进行虚拟平台模拟实训;要求研究生结合自己研究方向,查阅塑性力学相关文献并形成课业报告,进行课堂PPT汇报。
2020, 29(6):133-13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19 CSTR:
摘要:以目前西安理工大学本科设计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现状与问题,结合西安理工大学本科教学特点,提出结合校园环境特色的体验式教学法,在4阶段学习模型基础上,重新整合现有教学框架,从校园空间到环境认知、园林建筑到环境领悟、园林更新到环境重塑、微建筑到茶室设计4大模块,形成具有西安理工大学特色的本科建筑学基础设计课程体系。
2020, 29(6):139-14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20 CSTR:
摘要:基于当前工程行业BIM人才供需矛盾,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行业发展的现状,探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管理专业BIM教学课程体系改革。采用将实践融入理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在学校现有工程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下明确课程的改革目标,按照开发BIM实践教学课程、建设BIM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学生课外学习机制和教师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度、建立BIM工作室的"四步走"实施方案,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源动力,制定相应环节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期对同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思路和方法。
2020, 29(6):144-15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21 CSTR:
摘要:空间认知作为建筑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院校的重视。虚拟现实(VR)技术能生成三维动态视景,为用户提供1∶1的虚拟沉浸体验。对建筑类学生而言,VR技术带来全新的设计视角。为证明VR对学生空间认知的积极作用,对比VR和几种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并在不同阶段开展问卷调查,进行深入访谈。研究结果表明,VR设计方式下,学生对空间尺寸和比例等的把控更为准确,其空间认知和设计理解能力有显著提升。
2020, 29(6):153-15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22 CSTR:
摘要:针对目前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中的诸多问题,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暖通空调方向)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实践环节为研究对象,提出分类实施实践的思路。以教育部等相关指导部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指导意见为基础,建立加强实践环节质量保证的体系;基于按方向分类培养的思路,提出质量保证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法;通过专业型研究生的具体实践案例进行过程分析。通过关键实践环节的探索,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整体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2020, 29(6):159-16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23 CSTR:
摘要:德育教育实践基地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文章拟聚焦新时期新要求破解学校第二课堂实践课碎片化、随机化难题,消除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合力不足、资源浪费的困境,在"和合"视阈下探索建构"三一一"模式,通过创新平台建设,重构师资队伍,启动数据库建设,提升高校第二课堂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效,增强实践基地体系的科学性和长效性。
2020, 29(6):165-17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24 CSTR:
摘要:独立学院拥有特殊的运行机制,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做好独立学院党建工作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采用理论和现实的对比研究,首先梳理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然后,借助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国知网2004年至2019年11月的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学界持续关注独立学院的党建工作,研究热点内容聚焦在独立学院党建工作必要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融合创新思维推进党建发展四个方面。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互联网、智能化等新模式为独立学院党建工作赋能,提升党建水平。
2020, 29(6):176-17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0.06.025 CSTR: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