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社会需求特征及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研究
    张智,李伟光,时文歆,黄显怀,方正,荣宏伟,王宗平,林涛,关清卿
    2021, 30(2):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01
    [摘要](454) [HTML](918) [PDF 0.00 Byte](0)
    摘要: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专业内涵和培养目标,结合工程教育评估认证的要求,从资源性、社会性、环境性、经济性等8个方面,系统分析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社会需求特征。结果表明,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具有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复杂程度高、综合性较强等特征,因而应对该专业工程教育知识体系构建、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体系实施等提出相对更高的要求。据此,基于成果导向(OBE)的教育理念,提出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需求特征相适宜的工程教育知识体系,并系统分析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探索——以重庆大学为例
    李聪波,林利红,江桂云,曹乐
    2021, 30(2):7-1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02
    [摘要](539) [HTML](863) [PDF 0.00 Byte](0)
    摘要:
    源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重庆大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新标准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制订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以及个性化模块等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在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和智能机器人行业与企业展开了协同育人实践。根据评价结果持续改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等,提出了以培养机械工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重大风格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流本科教育,以期为服务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  校企合作培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张玉伟,宋战平,冯志焱,王军保,刘乃飞
    2021, 30(2):15-2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03
    [摘要](356) [HTML](506) [PDF 0.00 Byte](0)
    摘要: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新兴学科,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与企业需求脱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通过校企联合设立研究所、实验室、实践基地和网络平台等措施,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和企业工程项目建立人才孵化池,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从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需求出发,提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生可进入实践基地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员工可通过网络平台补充理论知识,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双赢的目的。文章分别从高校和企业角度分析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高校教学改革和企业长期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4  传统工科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与实现路径——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江学良,杨慧,王皓磊,尹鹏
    2021, 30(2):22-2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04
    [摘要](435) [HTML](690) [PDF 0.00 Byte](0)
    摘要:
    土木工程专业是传统工科专业的典型代表,在新经济建设背景下面临教育教学理念落后、内容体系与平台建设规模小且分散、运行机制缺少"闭环"检验等问题,这些问题亦普遍存在于其他传统工科专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以"以生为本、成果导向、全要素协同"育人理念为统领,通过优化和完善6个内容体系和6个教育教学平台,建立持续改进的课内、校内与校外"三循环"机制,构建"新理念指导、全要素协同育人"的全员、全过程、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专业先行,学科后发再并行"的发展思路,"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的实施路径,师生全员全过程深度参与及学院自主办学的经验对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  校企合作导师团队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模式探讨
    张季如,范小春,刘元志,彭自强,范剑锋,司敏
    2021, 30(2):30-3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05
    [摘要](383) [HTML](1854) [PDF 0.00 Byte](0)
    摘要:
    建立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措施。通过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项目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了校企合作导师团队的构成与运行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改革与特色课程建设、学位论文选题及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推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6  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探讨与实践
    李杰
    2021, 30(2):36-4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06
    [摘要](400) [HTML](625)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推进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的建设,在分析课程思政开展方式的基础上,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探讨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和思路,并提出"信仰+情怀+素养"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以郑州大学土木类研究生为例,针对桥梁结构计算理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7  研究生渗流理论与测试课程的可视化教学初探
    刘先珊,许明
    2021, 30(2):42-4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07
    [摘要](283) [HTML](1082) [PDF 0.00 Byte](0)
    摘要:
    水电、岩土、石油天然气等工程领域常见渗流问题,与之相关的专业课程渗流理论与测试备受各大院校重视,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在完善学生渗流相关基础的同时,探讨课程的可视化教学模式。基于不同类型渗流软件的仿真技术,对岩土介质进行不同角度的可视化展示,阐明渗流的概念、规律、模型及计算过程,结合科研课题的现场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渗流深层含义,自主完成不同案例的渗流分析。教学实践表明,软件仿真可视化教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科研能力。
    8  大数据赋能的建筑类研究生城市设计教学实践
    刘皆谊,胡莹,王依明,张芳
    2021, 30(2):49-5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08
    [摘要](404) [HTML](796) [PDF 0.00 Byte](0)
    摘要:
    大数据分析以其客观性、动态性、全面性等优势,为城市设计的转型发展助力,大数据赋能城市设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以往反馈意见显示,大数据运用介入现有建筑类研究生城市设计课程后,存在着因学生对大数据认识不足造成教学开展困难、城市设计授课内容被迫压缩、学生刻意逃避大数据运用操作、教师仍选择传统授课方式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对此,从教学目标、课前前期准备、阶段操作内容与教学设定、课程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调整,以作为大数据运用介入课程的实现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将大数据赋能城市与设计课程从前期准备、调研、分析、方案、成果等阶段进行整合,从而奠定学生的大数据基础能力,培养学生数据收集与挖掘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创新设计能力、方案的可视化表达能力,强化学生城市设计的大数据运用能力。最后指出,大数据运用的介入已促使学生学习城市设计的方式产生转变,同时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城市设计创作思维能力。
    9  新工科背景下桥梁工程课程群构建
    赵秋,谷音,杨艳,黄燕萍,上官萍
    2021, 30(2):57-6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09
    [摘要](359) [HTML](527) [PDF 0.00 Byte](0)
    摘要:
    在新工科教育理念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各工科专业如何有效落实这些理念成为新工科建设的关键。探讨以课程群模式实施桥梁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阐析桥梁工程课程群在新工科背景下应具有的特征。运用课程地图设置桥梁工程课程群的课程,进一步对桥梁工程课程群各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发桥梁工程课程群平台,对已有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让师生共享教学资源;明确新工科课程群教学团队的任务,探讨课程群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总结交流基于课程群的教学经验,进一步完善课程群体系,提升教学水平。
    10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与教学实践
    李晓娟,李璐璐
    2021, 30(2):65-7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10
    [摘要](1332) [HTML](8078) [PDF 0.00 Byte](0)
    摘要:
    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最核心环节。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特点,阐述基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案设计、教师队伍的思政建设和课程思政评估机制的构建,探析思政元素融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以火神山医院建设项目为案例,深入挖掘蕴含在教学案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实践表明,"新工科"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全方位育人和多元化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11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案例项目教学法探索
    郑晓芬,李开阳,刘沈如
    2021, 30(2):72-7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11
    [摘要](317) [HTML](978) [PDF 0.00 Byte](0)
    摘要: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方向一门涵盖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力学及地质学、地震工程学等多学科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与其他知识体系较为单一的专业课相比,该课程对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有更高要求。在阐述案例项目教学法的缘起、特点和具体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同济大学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实践,对该新型教学法在实际课程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案例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12  结构动力学中若干问题辨析
    潘旦光,鲁文艳
    2021, 30(2):79-8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12
    [摘要](476) [HTML](798) [PDF 0.00 Byte](0)
    摘要:
    针对结构动力学教学过程中运动方程建立、运动方程求解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包括动力学和静力学刚度系数的区别,频响函数和脉冲响应函数的Fourier变换条件及对动力反应的影响,滞后阻尼体系的频响函数等问题。仅考虑集中质量平动自由度的体系,动力学刚度系数是指平动自由度产生单位位移而转动自由度放松情况下所受的力,静力凝聚方法和单位位移法所得刚度系数是相同的;无论是无阻尼体系还是有阻尼体系,频响函数和脉冲响应函数的Fourier变化关系都精确成立;时域特解包含稳态振动和伴生自由振动,而频域特解仅为体系的稳态解,两者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振动的初始阶段,自振频率越低,差别越大。对于滞后阻尼体系,负频率的频响函数应为正频率频响函数的共轭函数。
    13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以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为例
    曾雪琴,王利文,李鹏波,李雄威,丁川
    2021, 30(2):90-9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13
    [摘要](445) [HTML](1043) [PDF 0.00 Byte](0)
    摘要:
    创新教与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立足"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参考"互联网+"课程建设模式,以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为支撑,构建基于"SPOC+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资源建设、互动式教学活动设计和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等环节,并以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为例开展教学实践。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较好地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4  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建环专业传热学课程为例
    王瑜,张淑娟,谈美兰,刘金祥,周斌,李维
    2021, 30(2):97-10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14
    [摘要](339) [HTML](742) [PDF 0.00 Byte](0)
    摘要:
    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推进,传热学教学将承担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课程目标与现行的本科生科创能力培养体系一致。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传热学课程教学引入"五问反思报告"体系,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至本科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中,并在授课过程中多次引入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案例讲解传热学基本原理和开展科创项目讨论。此类实践为建环专业传热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提供了参考。
    15  基础力学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探索
    郑训臻
    2021, 30(2):103-11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15
    [摘要](1025) [HTML](775) [PDF 0.00 Byte](0)
    摘要: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措施,影响甚至决定着人才培养、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等问题。基础力学是大多数理工科学生需掌握且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融入基础力学、实现协同育人是广大力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基础力学课程为例,通过发挥教研室团队共建与实践探索,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与实施路径,为高校力学课程协同育人建设提供参考。首先,强调基础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引入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矛盾统一的辩证思维,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工程伦理观;最后,提出多维度、多环节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并将现代信息技术加入课程思政改革。
    16  融合PBL的翻转课堂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王婷,黎文婷,杨文越
    2021, 30(2):113-11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16
    [摘要](268) [HTML](988) [PDF 0.00 Byte](0)
    摘要:
    基于问题导向的翻转课堂可以解决传统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繁多庞杂,传统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互动不足,导致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效果欠佳。融合PBL的翻转课堂以问题为导向,将传统课堂进行翻转,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文章介绍了具体的实践方案,实践内容包括进行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模块化重构,并搭建微信公众号学习平台,明确了PBL翻转课堂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以及考核测评的方式。通过实践研究得出:城市规划原理PBL翻转课堂的教学能使教师更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协作、总结归纳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均有较大提高,从而改进教学效果。
    17  国内高校建筑学专业建造实践的调研与探索
    戴秋思,吴佳璇,叶自仙,单浩天
    2021, 30(2):120-12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17
    [摘要](304) [HTML](438) [PDF 0.00 Byte](0)
    摘要:
    结合建造实作的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学教学模式,并被广泛运用。通过对近年来建筑院校所展开的各类建造实践活动进行搜集和调研,归纳出三种主要类型,即作为教学活动的建造课程、以高校为主办单位开展的国内国际建造竞赛以及乡村建造竞赛活动。从性质与目标、材料与功能、评价与影响等方面对三种类型的建造活动做出比较与阐述。最后,综合建造实践的动态发展,对建筑学建造教学未来的发展做出反思并提出建议。
    18  OBE理念下大学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以空间再生课程作业为例
    陈林,贾颖颖,赵斌,王茹
    2021, 30(2):127-13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18
    [摘要](460) [HTML](414) [PDF 0.00 Byte](0)
    摘要:
    大学三年级建筑设计课在五年的建筑设计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研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着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衔接的初衷,在OBE理念指导下,山东建筑大学对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了整体构架和改进,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课程设计作为教学指导思想。本文以空间再生课程作业为例,从课程作业阶段目标设定、具体教学方法改革和教研持续改进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近五年的课程改革情况,为学生教学很好完成从设计入门向拓展能力效果提升的过渡提供参考。
    19  土力学实验教学与考核模式改革探析
    刘勇健,邓浒标,梁文添,梁仕华,龙跃凌
    2021, 30(2):134-13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19
    [摘要](286) [HTML](463)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广东工业大学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例,对比分析了3种考核模式的特点和教学效果。研究表明,传统的教学与考核模式(考核模式Ⅰ"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容易形成千篇一律的实验报告,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考核模式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考试),加入了实验考试后,实验成绩分布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实验考核可调动学生对实践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引导-设计-实验-报告"四环节实验教学过程和全程考试模式(考核模式Ⅲ),符合"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教学与考核双管齐下,能获得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
    20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与实践
    王菁菁,欧志华,郑雨强
    2021, 30(2):140-14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20
    [摘要](290) [HTML](580) [PDF 0.00 Byte](0)
    摘要: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具有内容广、工作量大、难度大等特点,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毕业设计,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针对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选题设计陈旧、学生消极等待、教育方式被动和实践环节匮乏等问题,提出灵活设置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内容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把控指导深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为改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21  基于新材料的梁抗弯性能实验教学探索
    李福海,吴昊南,姜怡林,王江山,胡丁涵,占玉林
    2021, 30(2):146-15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21
    [摘要](236) [HTML](659)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梁(PP-ECC梁)抗弯性能科研课题为依托,结合建筑材料中混凝土梁实验教学,分析了RC梁及PP-ECC梁在裂缝形态、宽度、变形情况及其承载力等方面的性能差异,对采用新型材料开展梁结构抗弯实验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将科研课题、工程实践与实验融为一体的梁式结构实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该模式作为传统教学的优化和补充,可为其他课程实验教学革新提供思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其使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的科研能力,以及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22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以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为例
    冯小红,陈俊杰
    2021, 30(2):154-16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22
    [摘要](469) [HTML](499) [PDF 0.00 Byte](0)
    摘要: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作为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在秉持"层次上属于本科教育,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特征属性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一方面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对职业本科和职业专科、普通本科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论述,找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另一方面从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四个方面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构建。以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为例进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探讨。通过人才培养实践,设置以岗位能力为标准的模块化课程;首次将"1+X"证书制度纳入课程教学与考评体系;促进工程造价专业数字化、智能化线上教学模式的改革。
    23  “育训结合、科研反哺、五维协同”的装配式建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探析
    苟寒梅,张银会,骆文进,郭盈盈,郑周练,阳江英
    2021, 30(2):162-16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23
    [摘要](245) [HTML](391) [PDF 0.00 Byte](0)
    摘要:
    运用人的全面发展、协同发展理论,按照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要求,基于"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谁保障"等突出问题,在装配式建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构建"课证岗进阶式"模块化课程融合机制、"科研反哺教学"的师资发展机制、"智能+"育训结合的教学改革机制和"政产教研用"五维协同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实现了育人理念、育人机制、育人平台和育人内容创新。
    24  “三全育人”背景下学生党建进舍区工作研究——以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为例
    王兰,韦迎春,姚永平,王庆贺,李文霞
    2021, 30(2):170-17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24
    [摘要](272) [HTML](505)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推动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探索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新格局,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学生舍区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通过建立"一站两室"工作平台、完善"师生协同"工作机制、开展"五位一体"舍区教育等途径,将思政教育和舍区教育相融合,形成舍区一体化育人格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党建进舍区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以舍区党团活动室为主阵地的党建工作蓬勃开展,但在舍区党组织架构、党建宣传、舍区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党建工作与舍区教育深度融合方面尚需要进一步探讨。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舍区教育中,还需要从学校层面进一步明确校区定位,理顺体制机制,整合育人队伍,明晰工作职责,协同协作、同向同行,形成一体化育人的良好局面。
    25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余馀,张云怀,柴毅,李泽全
    2021, 30(2):177-18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2.025
    [摘要](1342) [HTML](2182) [PDF 0.00 Byte](0)
    摘要:
    实验室是高校组织实验教学、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的重要阵地。重庆大学以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教室、宿舍、实验室、食堂、场馆、图书馆六大育人阵地。在实验室实践育人方面,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实验室实践育人工作体系,拓展了育人空间,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实验室格局,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