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0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山区桥梁结构与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放服务探索与实践
    曾勇,周建庭
    2021, 30(3):1-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01
    [摘要](249) [HTML](553) [PDF 1.19 M](747)
    摘要:
    开放服务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重要功能。山区桥梁结构与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开放服务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开放服务主要体现在设置开放基金课题、主办或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开放共享仪器设备、开展学术交流、开拓和深化国际产学研合作,以及展开国际高水平合作、科学传播、对外技术服务等。这些创新举措大大激发了中心的服务能力、研发能力、对外交往活力,提高了社会影响力,为地方高校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放服务探索了一种新模式。中心在开放服务所取得的成效,可为同类工程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提供参考。
    2  促进高校科研实验公共平台良性发展的建设实践与思考
    杨黎黎,龙渝川,李和平,黄海静
    2021, 30(3):6-1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02
    [摘要](341) [HTML](488) [PDF 2.40 M](868)
    摘要: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普通高校重要的科研实验公共平台,其建设与管理是推进高校实现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的有效手段。以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例,结合实际问题,总结实验室建设中5项主要的实践经验:合理人才队伍梯次,加强领军人才引育;增强研究保障,加大硬件投入力度;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科教平台发展;立足山地特色,扩大对外学术交流;管理虚实交替,实现硬件权益共享。为高校科研实验公共平台运行建设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3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专业硕士的效果评价与对策研究
    王兴平
    2021, 30(3):12-2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03
    [摘要](291) [HTML](590) [PDF 3.07 M](849)
    摘要:
    结合国家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定位和要求,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以东南大学建设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研究对象,对在站专业硕士及其校内外导师群体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依据问卷结果,对上述两类群体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模式的认知和意见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职业技能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和分析,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建议。
    4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博士研究生创新成果评价体系改革探析
    汪赫男
    2021, 30(3):23-2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04
    [摘要](264) [HTML](434) [PDF 1.23 M](1011)
    摘要:
    根据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总方针,在分析"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博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传统培养模式和评价方式的不足,明确了重视过程监督、评价方式多元化的改革思路。对建立、完善"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博士研究生创新成果评价体系,提出建设一流的博士生指导教师队伍、健全导师岗位管理制度,确立完善的博士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监督保障机制,根据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创新成果评价方案等系列改革措施,相关措施可为各高校博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改革提供借鉴。
    5  产学研一体化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丁选明,陈志雄,仉文岗,肖杨,周航
    2021, 30(3):30-3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05
    [摘要](473) [HTML](728) [PDF 1.68 M](968)
    摘要: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土木工程人才培养需要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产学研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结合2009年至今的土木工程教学工作,探索并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需要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提出专业及技术需求。只有校企携手构建一套集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才能有力推动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6  面向智能制造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冉琰,张定飞,李聪波,汤宝平,肖贵坚
    2021, 30(3):37-4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06
    [摘要](373) [HTML](396) [PDF 1.89 M](995)
    摘要:
    智能制造是当今制造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作为大量人才的输出产地,面临巨大的挑战。针对国内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问题,从培养目标和企业社会的需求出发,分析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提出机械工程专业人才新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认为新型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实施方案相比传统的学科交叉教学方式具有显著的普适性,是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7  基于“能力树”的E-SPOC工程人才教学模式分析
    刘爱芳,杜彬彬,任晓宇
    2021, 30(3):45-5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07
    [摘要](267) [HTML](736) [PDF 1.53 M](693)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工程教育开始实现深度融合。为满足工程人才能力的培养需求,通过分析工程人才能力结构,构建对接工程教育毕业要求的人才"能力树"。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对接课堂教育和继续教育,实行E-SPOC工程人才教学模式。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E-SPOC工程人才教学模式在工程教育教学和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并依据"能力树"探讨E-SPOC工程人才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8  工程认证导向下科技竞赛的指导教师胜任力分析
    张琦,丁昕,王秋平
    2021, 30(3):54-6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08
    [摘要](221) [HTML](637) [PDF 1.94 M](523)
    摘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科人才培养制度建设革新的主要方向,而大学生科技竞赛则是工程教育认证视域下达成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重要手段之一。将科技竞赛指导工作与工程教育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以综合能力塑造为成果导向、坚持质量持续改进"三大核心理念紧密结合,引入"胜任力"经典判据构建科技竞赛指导教师胜任力的SEM结构方程模型,继而通过交通科技大赛的实证调查与分析,对SEM模型的理论假说加以求证并揭示竞赛指导教师胜任力的形成机制和持续改进方向。研究表明,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的胜任力由竞赛选题、参赛作品、团队建设等3个维度下的10项胜任力特征向量共同构成,其中5项向量对3个维度的直接影响更为显著,在中间变量的间接干预上,教师所在高校的等级和地区差异是竞赛选题和参赛作品维度上形成胜任力高下的主因,指导教师胜任力的持续改进则可从短期的指导绩效层面和长期的内涵建设层面分别切入施策。
    9  导师工作室在建筑类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效果探讨——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
    赵虎,麻承琛,仝晖
    2021, 30(3):64-7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09
    [摘要](374) [HTML](419) [PDF 2.79 M](801)
    摘要:
    为进一步优化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提升建筑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梳理现有导师工作室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思政教育、课程学习、学术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等四个方面,阐析导师工作室在建筑类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然后采取问卷调查法对山东建筑大学建筑类研究生的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导师工作室的建设策略。研究发现,工作室已经成为建筑类研究生工作学习的主要空间载体之一,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10  大数据时代下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研究
    纪金豹,王树青,章慧蓉,张志红
    2021, 30(3):72-7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10
    [摘要](376) [HTML](1095) [PDF 1.39 M](705)
    摘要:
    科研素质的提升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生培养已与大数据发生了深度融合,海量科学数据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和信息来源。如何在大数据浪潮下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稳步提高学生的数据素养和科研素质,驾驭第四范式的挑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重点分析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生学习方式和科研方法的改变,从教学模式、科研方法两方面具体研究大数据对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产生的冲击,同时分析了知识产权、科研伦理等问题,并针对大数据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独特性,提出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建议。
    11  基于课堂+项目二元载体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混凝土材料科学与技术为例
    龙广成,曾晓辉,董荣珍,李益进,谢友均
    2021, 30(3):79-8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11
    [摘要](206) [HTML](388) [PDF 2.26 M](772)
    摘要:
    课程教学改革是研究生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文章结合混凝土材料科学与技术课程内容特点和土木工程大专业的实际需求,在课程教学中提出 "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研究能力大力提升"的教学改革目标,确立以"课堂+项目"二元载体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强化研究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的"理论知识教育-研究实践教育"一体化教学理念和方法,有效提升研究生自主学习、知识运用和科学研究实践等能力,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
    12  新形势下基于专业思政、育教融合的河海大学土木类一流课程群构建与实践
    沈扬,邓珏,刘云
    2021, 30(3):86-9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12
    [摘要](437) [HTML](705) [PDF 1.24 M](1133)
    摘要:
    国家近年来以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强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以河海大学土木类一流课程群建设为例,阐述了在"识变、应变、求变"要求的课程建设新形势下,服务于立德树人总目标的新时代土木类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实施路径,介绍了专业体系视域下课程群思政建设新思路,基于历史共性和时代特性,构建专业思政二十条指标和专业—课程思政矩阵体系,再以此为抓手,从课程群、课程、课堂三个环节层层推进,解决 "为谁学"的问题。此外,协同推进专业认证、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进一步解决 "如何学、学什么"的问题。三环相扣,育教融合,取得了突出成效,在全国高校产生显著辐射,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肯定。
    13  工程学科专业课程群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思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道路工程学科为例
    王东升,张锋,易军艳,冯德成
    2021, 30(3):94-9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13
    [摘要](359) [HTML](629) [PDF 1.25 M](815)
    摘要: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为课程思政之本,在改革方向、体系构建和队伍建设三个层面,凝练工程学科专业课程群课程思政改革的基本理念。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工程学科专业课程内涵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将工程背景、工程实例、工程历史、工程哲学、治学传统、学科历史等作为层级式课程思政载体,通过阐析各层级课程思政的主要元素,引导学生胸怀大局、立鸿鹄志、探寻规律,达到提升思想境界、厚植家国情怀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阐述课程思政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指出学校和学科的深厚历史传统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4  依托“名师、名课、名专业”,打造“专业与思政”双核心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杨勇,薛亦聪,史庆轩,门进杰
    2021, 30(3):100-10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14
    [摘要](427) [HTML](390) [PDF 1.27 M](1100)
    摘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国家首批一流本科线下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梁板结构、单层工业厂房结构、多高层建筑结构。在专业教育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法治精神、担当精神、人文素养,以更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课程教学团队充分依托"名师、名课、名专业"三方面优势,提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双核心"课程建设理念,重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等工作,初步形成"三阶段"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体系、"四要素"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五形态"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和"六模块"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15  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探索与实践——以土力学课程为例
    卢黎,谢强,朱正伟,华建民
    2021, 30(3):108-11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15
    [摘要](636) [HTML](472) [PDF 1.70 M](1045)
    摘要:
    课程思政对高校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专业课是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专业课的教案设计是保证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根据工科课程特点,遵循教案设计的基本规律,以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土力学为例,通过对课程总体定位的思考和凝练,在教案设计融入适当的情感价值等思政教学目标是做好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析中,需要思考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结合方法;在教学步骤与教学策略部分,要详细设计思政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切入时机与传递方式;在教学时间安排中,应合理纳入思政部分;在作业反馈评价部分,用专业开放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社会主义价值观并合理评价。
    16  “MOOC+翻转课堂”模式在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分析
    燕乐纬,梁颖晶,王菁菁,孙作玉
    2021, 30(3):114-11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16
    [摘要](346) [HTML](499) [PDF 1.22 M](874)
    摘要:
    在深入分析MOOC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讨论了在高校采用"MOOC+翻转课堂"模式教学的趋势,明确了其作为教学方式和模式的定位,指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否定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性。"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广州大学理论力学课程中的成功实践表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对该模式下的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课前自主学习效果和知识基础的差异性是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教师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把握和掌控是"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17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程教学改革及疫情期教学实践分析
    王浩,张志强,徐明,陶天友,李爱群
    2021, 30(3):120-12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17
    [摘要](222) [HTML](512) [PDF 3.50 M](707)
    摘要: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程建设对培养德才兼备的防灾减灾综合型人才至关重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丰富教学素材与授课方法,提升课堂活跃度,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文章结合典型工程灾害案例,通过专业化解读与课堂小组的讨论分析,建立了"浸润式"思政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课程教师主讲与国际知名专家专题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了课程的双语互动教学实践,加强课程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知识的理解与思考,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内容实时共享。此外,探索了新冠疫情期间课程教学对策,以期为重大疫情期间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程教学对策有效性提供参考。
    18  工程设计模式在建筑学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何照明
    2021, 30(3):128-13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18
    [摘要](318) [HTML](540) [PDF 3.64 M](728)
    摘要:
    从建筑工程质量入手,在分析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及建筑施工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将工程设计模式应用于建筑学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之中,提出工程设计模式案例教学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思路。通过对建筑学专业工程设计模式案例教学过程的展示和教学效果的分析,阐述工程设计模式教学的程序与特点。教学实践证明,建筑学专业建筑施工课程工程设计模式教学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同时还提高了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19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结构创新之项目全过程集成暨逆向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巫英士,郭远方,许光毅
    2021, 30(3):136-14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19
    [摘要](275) [HTML](626) [PDF 1.70 M](912)
    摘要:
    工程造价专业是务实高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按不同学期区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设置识图与施工工艺、计量与计价、软件应用的课程内容。在当前互联网+、BIM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推广等新兴技术条件下,应进行适宜性改革创新。文章采用"项目全过程集成暨逆向学习方法" (Project Whole Process Integration and Reverse Learning Method,简称P&R集成式逆向教学法),主要是以全过程、模块化、集成式、逆向教学法为基础,按照"分部工程或子分部工程为对象"构建区分不同专业方向、全过程集成模式下的课程结构,P&R集成式逆向教学法能更好地满足中国教育部提出的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应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四合要求。
    20  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蒋文
    2021, 30(3):143-14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20
    [摘要](314) [HTML](572) [PDF 1.63 M](741)
    摘要:
    当前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对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针对这一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以重庆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为例,通过梳理教学中缺乏系统课程设计,未能有效推动专业知识的学习及与基础英语课程重复等问题,提出注重专业知识而非语言传授的教学原则和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教学目标。在此原则和目标指导下,从教学层面完善课程系统设计、引入新兴知识、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强化专业知识传授并积极处理好与基础英语课程的关系,同时可通过拓展现有教学方式、推动交流与总结并利用新兴网络教学平台等手段实现教学改革,以满足当前对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的要求及有效发挥这一课程对其他相关课程的辅助及支撑作用。
    21  基于OBE理念的桥梁工程专业教学设计PBL方法创新与尝试
    占玉林,卢思吉,邓开来,徐腾飞,李福海,赵人达
    2021, 30(3):150-15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21
    [摘要](415) [HTML](605) [PDF 2.82 M](1014)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根据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所面临的新形势,引入基于OBE理念的PBL教学方法并应用于教学中。桥梁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难度大的特点。结合教学经历和学生反馈,对桥梁工程教学内容、教学法的目标分解、教学法实施与应用进行改革,从"以问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三方面出发,搭建创新型课堂,以桥梁事故和连续梁桥施工方法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实践应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还提升了学生认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成果产出。
    22  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宋晓滨,张伟平,黄庆华,任晓丹,朱鹏,陈宝
    2021, 30(3):158-16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22
    [摘要](299) [HTML](509) [PDF 3.31 M](743)
    摘要:
    为响应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的号召,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平台支撑下,建设了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平台围绕混凝土构件的测试过程,包括实验设计、试件制作和准备、实验加载、实验量测、实验分析等环节,与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虚实结合,以虚补实,实现对实体实验的补充、扩展和提高。同时,平台以智能导学、智能助学,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拓展应用、预测和验证,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23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
    李俊梅,孙育英,乔雅心
    2021, 30(3):165-17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23
    [摘要](367) [HTML](490) [PDF 1.64 M](910)
    摘要:
    以风系统平衡调试虚拟仿真实验为例,对虚拟仿真实验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尽管虚拟仿真实验可以弥补常规实验在设备、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的不足,具有实验资源丰富,成本低、效率高、可扩展性强等特点,但虚拟仿真实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验平台开发、实验内容设定、过程实施以及成绩评定等方面,应考虑与专业本科教学实际以及传统实验相关内容相结合,使虚拟实验和常规实验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24  智慧社区居民的科普现状及需求研究——基于全国849份问卷的分析
    李文靖,张礼建,向礼晖
    2021, 30(3):171-18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24
    [摘要](413) [HTML](708) [PDF 1.50 M](1061)
    摘要:
    了解在智慧社区建设和社区科普信息化双重背景下城市社区居民的智慧科普现状,掌握城市社区居民在科普渠道、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需求,探寻实现城市社区智慧科普、精准科普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对全国849份问卷调查的统计显示,居民科普需求集中在生存和生活层面、使用智慧平台(程序)频繁、居民从社区中获取科普知识有限、社区科普的满意度有待提高。为此,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智慧化的精准服务,创新社区科普形式和渠道,完善社区与居民双向互动机制,整合社会组织和辖区单位的科普资源。
    25  有效提升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成效的路径探析
    孙小莉,何素兴,吴媛,苗秀杰
    2021, 30(3):181-18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3.025
    [摘要](249) [HTML](559) [PDF 1.22 M](1216)
    摘要:
    科技馆作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场所,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是实现其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从科技馆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意义展开,分析科技馆教育活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结合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实践现状分析科技馆的利用情况和存在问题,对科技馆教育活动的概况和内涵进行了剖析。从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的主体、受体、教育理念、服务及运营等层面,提出打造科技馆特色教育活动、发挥科技馆教育功能的建议,旨在将科技馆塑造成为公众接受的终身教育场所。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