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面向“一带一路”的铁路工程国际化教育研究与实践
    陈春阳,王卫东,何旭辉,陈晓斌,闫斌
    2021, 30(4):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01
    [摘要](384) [HTML](1062) [PDF 1.25 M](871)
    摘要: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国铁路建设"走出去"为契机,重点面向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充分发挥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的人才培养优势,开展铁路工程国际化教育研究。创建铁路工程国际化教育体系,成立"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打造铁路工程教育共同体,推动沿线国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中南大学与国家政府部门和大型建筑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助推中国铁路标准的国际认可,以人才培养为平台推动中国文化传播。
    2  基于云模型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以工程力学课程为例
    郭惠勇
    2021, 30(4):7-1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02
    [摘要](305) [HTML](1007) [PDF 1.32 M](818)
    摘要:
    为了解决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主观性和有效性问题,提出了基于云模型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并探讨了避免主观性影响的教学评价有效策略。首先描述了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从六个方面给出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构成。然后分析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观性问题,并探讨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最后利用云模型在处理统计问题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基于云模型隶属度组合策略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可靠性并降低主观性的干扰。以工程力学课程的评价数据为例,分别采用传统的主观观察排除法和统计标准差偏移排除法,以及所建议的云模型隶属度排除法和云模型隶属度组合法进行教学质量评价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所建议的云模型隶属度组合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不仅降低了个人主观性判断的干扰,而且改善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3  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对力学教学的启示
    阙仁波
    2021, 30(4):16-2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03
    [摘要](300) [HTML](772) [PDF 1.79 M](852)
    摘要:
    对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作了尝试性的反演,以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差异作为切入点来引入和介绍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以该思想为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力学教学富有启迪性,文中结合具体案例作了深入的阐释。
    4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高校历史建筑:精神凝聚与文化传承
    卫魏
    2021, 30(4):24-3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04
    [摘要](363) [HTML](1511) [PDF 1.27 M](814)
    摘要: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有力阐释和行为层面的自觉传承。高校历史建筑作为大学重要的物质遗产和精神文化载体,具有从建筑实体、艺术设计和记忆空间中将大学的优秀文化转化为师生员工情感认同的可能,成为凝聚大学人精神力量的纽带,进而在自豪、自尊的基础上构建大学人的文化自信,并为大学文化的有效传承提供文化原型和精神源泉。目前,在提倡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下,许多高校存在着历史建筑文化资源浪费、宣传利用不到位的现象。大学人仍需群策群力,将历史建筑打造成为具有独特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遗产,成为提升大学文化自信的有效渠道。
    5  培养独立创新能力的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美国土木与交通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思考
    董侨,陈雪琴
    2021, 30(4):31-3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05
    [摘要](337) [HTML](634) [PDF 1.88 M](726)
    摘要:
    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是帮助研究生建立完整知识结构、培养研究生独立创新学术能力的基础。基于博士研究生阶段所选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案例,结合土木交通工程专业相关留学人员的问卷调研,从专业课设置、跨专业选课制度、课堂教学、课后学习四个方面,分析旨在培养独立和创新能力的美国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美国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设置精简全面、难度适中,为研究生独立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跨专业选课制度,具有学习领域广泛、课程质量高的特点,为研究生进行交叉领域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课堂教学内容包含大量专业软件工具的使用,并紧扣行业发展前沿,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各种条件。课后学习包含大量多样化的学习任务,旨在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计划的独立完成多样任务的创新能力。
    6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视角下建筑类专业创新思维培养路径研究——中韩高校的比较与借鉴
    刘志宏
    2021, 30(4):38-4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06
    [摘要](271) [HTML](526) [PDF 2.09 M](890)
    摘要: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筑类专业创新思维培养体系是构建基础教学培养的教育体系。文章结合当前建筑类专业初步教育阶段的特点,阐述建筑类基础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强调了培养建筑类专业学生空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筑类一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充分了解社会用人标准,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专业素质、自我提升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建筑类创新型专业人才,并以中韩高校的比较与借鉴为基础,提出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筑类专业创新思维培养路径和方法。
    7  多方协同的本科生培养机制探究——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为例
    许馨尹,吴征天,付保川
    2021, 30(4):46-5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07
    [摘要](254) [HTML](675) [PDF 2.64 M](694)
    摘要: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建筑智能化方向本科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学生培养发展现状及协同理论与该专业学生培养的契合度,将协同理论应用于该专业人才培养。在主体(高校)与各协同相关方(企业,行业,兄弟院校等)共享与互动基础上,从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自循环培养机制、教学监测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构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机制,以满足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多元化的需要。
    8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杨亚龙,方潜生,汪明月,谢陈磊,周玉蓉
    2021, 30(4):53-6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08
    [摘要](418) [HTML](1741) [PDF 7.98 M](1083)
    摘要: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涉及土建类学科、信息类学科、电气类学科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阻碍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培育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模糊、培养特色不明、培养环节脱节等4个重点问题,安徽建筑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根据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提出集成学科优势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法,构建基于"新工科"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形成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1535"人才培养体系。该人才培养体系汇集了方法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多种创新,展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应用成果,为建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提供参考。
    9  产教融合视角下城乡规划“3+1+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王宝君,姜云,庞博,夏宏嘉,高早亮
    2021, 30(4):62-6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09
    [摘要](260) [HTML](792) [PDF 1.70 M](781)
    摘要:
    在国家明确将产教融合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要举措的背景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从产教融合视角出发,提出教师、学生、企业、地方政府、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相互融合的城乡规划"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依托产教融合中心平台,创建协同育人环境,高校、企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完成对城乡规划"4+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最终构建城乡规划"3+1+1"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10  桥梁与建筑交叉课程建设和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
    徐利平,张建龙,肖汝诚
    2021, 30(4):70-7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10
    [摘要](224) [HTML](621) [PDF 1.26 M](624)
    摘要:
    由于桥梁结构与造型艺术之间的关系有其自身特殊性,难以照搬建筑结构与建筑学、建筑美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桥梁与建筑交叉课程应运而生,课程建设包括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其中又以教材建设为核心。城市桥梁建筑理论与美学创作是以桥梁结构理论及其工程技术为专业基础,以建筑学专业的理论体系及其技术路线为理论基础,以桥型结构技术、功能与造型及其三者内在关系为研究对象,关于城市桥梁的综合技术与艺术的交叉学科。通过精心编排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策划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同济大学先后开设了这一交叉课程的研究生专业选修课程和本科生精品类通识课程,实现了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和贯通。课程建设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将桥梁结构单一技术思维的工程设计提升到桥梁技术与艺术的综合思维创作,目标是系统培养桥梁结构专业和建筑城规专业学生的技术创造力和美学创意素养。
    11  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分析与提升对策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例
    杨圣奇,黄彦华,李阳,吴元周,尹世平
    2021, 30(4):77-8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11
    [摘要](366) [HTML](2337) [PDF 1.84 M](869)
    摘要:
    近年来,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水平研究生生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提高优质硕士研究生生源比例,影响着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文章以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例,基于学院2016—2019年硕士研究生生源数据,分析了硕士研究生各专业报考录取情况,探讨了硕士研究生中优质生源比重和生源结构特征,据此提出了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对策,以期为同类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12  “三全育人”视角下跨类硕士生培养机制研究
    严小丽
    2021, 30(4):84-9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12
    [摘要](231) [HTML](864) [PDF 2.10 M](507)
    摘要:
    三全育人"要求在"立德树人"前提下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举措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跨类硕士生作为当前高校读研的普遍现象,分析发现化"劣势"为"优势"是提高其科研素质的突破口,但其优劣势转化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如何弥补这一个鸿沟,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基于"三全育人"思想构建了跨类硕士生培养机制,包括四位一体育人机制实现"全员育人";注重培养全过程与关键环节,实现"全过程育人";合力保障,提高培养质量,实现"全方位育人"。
    13  面向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留学研究生的高校培养模式研究——以东南大学为例
    于斌,周雯,杨倩,程建川,顾兴宇
    2021, 30(4):91-10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13
    [摘要](449) [HTML](619) [PDF 1.77 M](837)
    摘要: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大批海外留学研究生来华学习深造。选取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研,深入探讨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留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通过主成分因素分析法,获取来华研究生在校园活动的参与度、科研课题相关度、学习侧重点把握度、科研任务承担程度四个方面的现状。通过样本检验,分析亚非国家留学研究生对高校培养模式适应度的异同。调研结果反映了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留学研究生的生活、学习状态,结合数据分析以及留学研究生的意见及建议,找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留学研究生培养难点,并对教学培养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4  基于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
    撒莹,王晓云,李志英,龙晔
    2021, 30(4):101-10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14
    [摘要](385) [HTML](923) [PDF 3.42 M](772)
    摘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已影响城市和建筑的空间构成,并渗透和融入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中。以云南大学设计初步(1)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将建筑遗产保护思想融入教学建构、教学解析以及研究与教学并重的设计专题,并运用到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三个专业教学中,从本科低年级设计课程开始就为学生打好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基础。
    15  在线直播翻转教学质量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
    祁神军,詹朝曦,张泳,毛茂松
    2021, 30(4):109-11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15
    [摘要](325) [HTML](724) [PDF 3.04 M](710)
    摘要:
    新冠疫情背景下,在线直播翻转教学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如何提升其教学质量不仅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非常急迫的现实需要。先界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特性,据此提出在线直播翻转教学模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基于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在线直播翻转教学实践,结合专家意见和教学实践,初步梳理在线直播翻转教学质量的27个影响因素;基于问卷调研结果,识别教学质量的14个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在线直播翻转教学质量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16  移动互联视域下数字化建筑设计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黄莉
    2021, 30(4):118-12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16
    [摘要](261) [HTML](820) [PDF 1.84 M](654)
    摘要:
    数字化经济时代,学生课余时通过互联网海量的学习资源进行线上自主学习,课堂上通过讨论进行线下学习,线上和线下学习相结合,构成现阶段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数字化建筑设计Ⅰ课程以一系列实验项目案例的设计、讨论和实践为教学主线,利用手机APP、课程微信学习组群和"雨课堂""企业微信""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实时在线交互技术,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在学习中实践思考并在实践中提问学习的主动学习模式,以培养适合当下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擅长提问思考、擅长数字化设计构思、了解工程实施步骤、熟悉工程运行过程,具备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
    17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王威,夏陈红,王晓卓,马东辉
    2021, 30(4):125-13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17
    [摘要](317) [HTML](541) [PDF 1.85 M](689)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提出,对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专业教育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从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专业建设发展现状出发,综合分析目前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专业的特点,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对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的影响,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与形式,打破原有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思维模式,建立适合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的教学框架,培养新型城乡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专业人才。
    18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学生教学参与度提升探索
    胡晓伟,王健,于航,曹阳
    2021, 30(4):134-14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18
    [摘要](231) [HTML](631) [PDF 1.26 M](812)
    摘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如何把握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教学参与度是专业教学的关键问题。通过对我国大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的现状分析,借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授课特色,引入课前准备、高效学习小组、个人评估反馈、及时测试等教学方式,与交通工程专业特性相结合,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方法与途径,以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大学质量文化建设。
    19  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马啸,王湖坤,周香君,余松林,李露
    2021, 30(4):141-14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19
    [摘要](352) [HTML](717) [PDF 2.52 M](842)
    摘要: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结合湖北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提出"高校-企业或政府部门-项目"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从教学体系、基地建设、教师队伍、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探讨具体的改革措施,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以及其他工程类专业改革提供思路。
    20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受压空心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王永宝,张留鹏,王健,张晓雷,苗晨曦
    2021, 30(4):148-15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20
    [摘要](482) [HTML](1344) [PDF 4.25 M](678)
    摘要:
    为探讨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常用竹条或竹皮制作的不同类型空心杆的基本力学性能,为参赛者模型制作选择合适的截面尺寸,用0.2 mm、0.35 mm、0.5 mm竹皮和2 mm×2 mm和3 mm×3 mm竹条制作了123个长度为100 mm的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空心杆试件,应用电子压力试验机测试了其极限承载力,并分析了其破坏形式、荷质比及试验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单层竹皮构件以棱角开裂为主,双层竹皮构件以受弯破坏为主,竹皮+竹条组合构件可避免上述两种破坏形式;单层竹皮构件以0.5 mm,边长为10 mm的构件具有较高极限承载力,因手工制作原因导致极限承载力降低可达50%;0.5 mm双层竹皮构件的荷质比较大,可达400 N/g;单层竹皮+竹条组合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在1000 N左右,荷质比在300~450 N/g之间,与双层竹皮相差不大,因手工制作导致的承载力降低较小,适合受力较大的杆件。
    21  基于实验成绩评定分析的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王智德,夏元友,祝文化,陈成,张磊,尹亚运
    2021, 30(4):158-16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21
    [摘要](229) [HTML](759) [PDF 1.25 M](813)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院实验教学质量,基于实验教学成绩评定标准,分析学院土力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查找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缺陷,在以往专业实验基础上增设专业基础实验,修订实验成绩评定方案,探讨实验教学改革及实验管理方式,优化实验教学成绩评定体系。结果表明,基于实验课成绩评定的实验教学改革能较好地改善实验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其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素养。
    22  超越图论——融合城市社会学的空间形构教育实践探索
    赵子越
    2021, 30(4):164-17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22
    [摘要](268) [HTML](837) [PDF 7.47 M](583)
    摘要: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的变化才是社会产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并将空间视作为城市社会研究的主体。文章通过构建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的解释性叙事,从社会现象的角度出发,将空间中的社会现象转译为具体的空间形构,并由此探讨作为一种城市研究与设计教学方法的可能性,在学科层面,把因受不同专业领域范式差异所割裂的空间与人群相统一,以重新审视并理解建筑、城市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23  基于土木专业课程模块的思政教育探讨
    姬凤玲,黄文
    2021, 30(4):176-18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23
    [摘要](281) [HTML](713) [PDF 1.30 M](769)
    摘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程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观念不强,思政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缺乏可借鉴的实践经验;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有效落实思政教育。文章以岩土工程系列课程为例,提出以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基本单元,从提升专业团队教师思政教育水平、开展专业课程及专业实训环节一体化协同思政教育、编写专业课思政教育辅助教材、开展专业课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联动,为培养政治方向正确、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24  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初探——以城市详细规划课程为例
    吕飞,于淼,王雨村
    2021, 30(4):182-18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24
    [摘要](437) [HTML](2769) [PDF 2.06 M](997)
    摘要:
    以城市详细规划课程为例,探索课程思政视角下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以期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知识水平同步提升。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拓展完善教学内容、构建"沉浸式"教学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课程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教学的深入研究,重识城市空间认知的课程价值体系,以空间正义为切入点,构建"专业课程为主、思政课程为辅"的专业与育人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切实将专业知识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实现以"价值体系"为引领的课程培养高阶目标,达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教学目的。
    25  工程管理前沿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袁竞峰,苏舒,朱蕾,黄珺
    2021, 30(4):188-19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1.04.025
    [摘要](411) [HTML](1072) [PDF 2.15 M](736)
    摘要:
    在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与内涵的基础上,以工程管理前沿作为试点课程,探讨了如何针对土木工程管理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根据课程教学主线,构建工程管理前沿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及内容,提出便于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特适化教学组织方式与手段,实现课程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工程管理前沿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工程管理前沿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达到了预期目标,可以为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