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31(1):1-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01 CSTR:
摘要:智能建造是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下,利用新技术为工程建造过程赋能,推动工程建造活动的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升级,支撑行业升级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新变化。面向智能建造专业人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变化,搭建具有特色的跨学科融合培养体系,介绍重庆大学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方案,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思考,为中国智能建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2022, 31(1):8-1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02 CSTR:
摘要:随着传统建造领域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逐渐融合,智能建造这一概念应运而生。目前智能建造专业建设已成为相关高校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智能建造专业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其办学理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尚未在业界达成共识,专业教学方案亟待研究。根据土木工程相关专业30位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智能建造专业面临的五大挑战,结合新工科专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平台和管理制度等角度提出智能建造专业教学方案新模式,构建智能建造专业建设"P-S-R(要求-挑战-响应)"框架体系,明确智能建造专业的建设路径,以及各个时期的发展重点,以期为各类高校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2, 31(1):15-2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03 CSTR:
摘要:推动建筑产业改革、发展、升级,需要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北京工业大学率先开展智能建造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智能建造专业的基于新型教学平台的综合性数字化教学模式。学校确定了智能建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对课程集群建设进行探究,打造智能建造专业集群课程体系。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立足于学习过程,以"面向完整任务"为教学核心,筹建了新型教学平台;依托新型教学平台,分别从技术层面、软件层面和硬件层面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完善了学生的知识架构,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支持。
2022, 31(1):24-3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04 CSTR:
摘要:在存量规划背景下,中国城市更新进入品质化提升、多方治理的新阶段,而高校老旧社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割裂状态则与之背道而驰。以广州市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东住宅小区与相邻的五山花园小区边界围栏上出现的"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跟踪调查、问卷、访谈,从使用需求、管理模式、支持政策3个维度探究"洞"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理解管理机制、搭建共治平台、设定分期目标3条途径,推动两社区间多元共治、边界重构,完善社区生活圈,实现资源共享。
2022, 31(1):35-4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05 CSTR:
摘要:社区营造是城市存量更新的重要方式,其出发点为增进居民福祉。以此为目的,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相关理论,寻找积极心理学与设计之间的契合点,运用积极设计框架于社区营造。该框架指出设计可作为幸福感的直接来源、促进者、象征物或指导者,提升人的积极情绪、参与感、良好关系、意义感及成就感,并通过广州东莞庄南街社区营造实践进行了初步验证,得出了积极设计框架适用于社区营造的结论。
2022, 31(1):44-5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06 CSTR:
摘要: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增加高校间学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于2002年由中南大学首先开办,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对应的学科竞赛举办时间也较短,目前仅举行了4届,虽然随着举办届数增加,参赛高校越来越多,但多数高校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竞赛建设模式。为了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本科生学科竞赛水平,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其学科竞赛的现状,提出依托省重点实验室建立统一管理系统,分析了学科竞赛的建设思路,最后讨论了学科竞赛对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参赛水平,提升学科竞赛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意义,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2, 31(1):51-6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07 CSTR:
摘要: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1998—2019年刊载的1 602篇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法系统分析了样本文献的发表年度、研究机构、核心期刊、研究作者等分布情况,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热点与趋势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包括培养制度、培养模式、教学体系与培养标准等,演进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未来可以围绕培养规律和路径、"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建设、立德树人职责、教育国际化等方向和领域开展研究。
2022, 31(1):61-6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08 CSTR: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本科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为调研对象,结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八年以来积累的经验与取得的成效,剖析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从加强理论宣传、明确本科生导师制内涵,提高奖惩力度、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分工协作、制定导师团队指导机制,增加配套、建设互动指导平台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增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推动本科生学习、科研、实践、创新等能力的全面提升,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为其他高校相关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2, 31(1):68-7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09 CSTR:
摘要:从高校和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角度,以提高研究生的基础科研能力、保障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为目标,文章对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的内涵及其外延进行梳理。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即研究生科研的主观能动性,客观方面即研究生的科学素养、专业技术手段等客观能力,主客观科研能力相互作用。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和答辩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三个关键节点,扎实有效地完成关键节点所要求的工作,是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
2022, 31(1):74-8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10 CSTR: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为城乡规划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理论支撑,使其理性内核得以强化,但基于信息化融合的课程设置在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生教学中仍处于薄弱地位。本文在分析我国城乡规划研究生教学体系在信息化技能提升与信息化素养培养方面不足的基础上,通过对三所欧美城市规划学科名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对信息化趋势的回应分析,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我国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和启示。
2022, 31(1):84-9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11 CSTR:
摘要:为推动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以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导师以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现状,从课程设置、导师制、专业实践、毕业生职业发展等方面总结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现状,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
2022, 31(1):93-10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12 CSTR:
摘要:建筑结构作为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等专业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一直以来侧重以工科思维向学生传授结构概念及原理,而建筑结构技术发展史则是结合历史学展示其动态发展的过程,不仅涵盖了不同类型结构基本原理的讲解,还涉及材料选用、发明创造、历史人物、体系构建、地域文化等多重视角的深入解读。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与科学研究所近年来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建筑技术发展史课程为契机,在建筑结构技术发展史课程相关教学探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学科知识,梳理建筑结构技术发展的脉络,以期为高校建筑学专业结构课程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为建筑技术发展史系列教学体系建设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2022, 31(1):105-11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13 CSTR:
摘要:建设法规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一门重要的建设法规类课程。根据"工程师能力-认证标准-专业规范"融合要求,以建设法规课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法规的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方法设计、课程考核方法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等内容,通过分析土木工程师执业能力、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规范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支撑关系,进而编制了满足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成果对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编制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类课程教学大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2, 31(1):113-12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14 CSTR:
摘要:本文基于工程教育理念,针对结构力学课程特点,分析了结构力学课程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按照"金课"标准对结构力学教学思路进行设计。以力法求解超静定结构的课程内容为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从工程实例引入超静定结构,讨论力法求解的具体思路和步骤,并应用于解决郑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钢结构工程等问题,实现从解决一般工程问题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跨越。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成效,可为其他工科工程基础类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2022, 31(1):123-12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15 CSTR:
摘要:针对工科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若干共性问题,结合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观,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共性与具体、科学与常识、定性与定量"三结合",即科学共性基础与具体问题相结合、科学原理与生产生活经验常识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本理念,以土木工程专业荷载与结构设计原则课程教学为例进行了阐述。
2022, 31(1):130-13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16 CSTR:
摘要:针对当前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课时量少、缺乏教学过程管理、无法实现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等难题,将信息技术引入线下课程教学过程,教学重点难点在线化、课堂教学智慧化、课下交流实时化、过程监督持续化,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使用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创建线下一流课程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使用智慧教学工具等信息技术,大幅提升了课堂参与度和交流度,全程跟踪记录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学习起到了很强的督促作用。实践表明,信息技术的使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量化评价,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督促学生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2022, 31(1):137-14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17 CSTR: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对于中小学普适性教育,高等教育专业属性较强,各专业课程校际之间差别较大,课程受众面有限,实际教学的"互联网+"融合仍较滞后。通过分析典型工科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已有慕课资源情况,结合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变化,梳理了"互联网+"技术融入专业课教学的主要问题。根据高校师生对通用性在线平台的适应情况,结合"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提出依托通用性互联网平台的全过程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虚+实课堂,整合课前、课中、课后时间,在冷热源工程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22, 31(1):144-15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18 CSTR:
摘要:应用型人才是当前主要的人才缺口之一。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应用型本科教学特点及其课堂教学问题分析,以土力学为例,遵循"两性一度"金课标准,从教学设计、课堂考核、学生成绩、教学反思等方面,开展了基于SPOC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在不增加课时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实践效果良好,为应用型高校工科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并更好地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2022, 31(1):152-16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19 CSTR:
摘要:建筑学课程具有感性与理性、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特点,导致其创意构思、过程深化、成果设计很难被度量,设计课程教学普遍无章可循、无例可依,难以用规范性方法和阶段化步骤进行把控,教学效果存在较大起伏。本文以建筑学三年级课程设计成果为例,通过对空间操作法进行解析,引导学生掌握契合任务目标及制约要素的学习方法,构建符合自身、逻辑成熟的设计语汇,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实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2022, 31(1):163-17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20 CSTR:
摘要:基于114个竹皮箱形截面柱进行了轴心受压试验,研究了0.35 mm与0.5 mm两种厚度规格竹皮制作的等边箱形截面柱在不同宽厚比下的整体稳定性能。基于试验结果,分析了竹皮箱形截面柱的失稳破坏形态和整体稳定系数。试验结果表明,箱形截面构件在受荷时同时存在局部失稳与整体弯曲失稳,其中,长细比小于临界长细比的构件在受压时以局部失稳为主,长细比大于临界长细比的构件以整体失稳为主。通过对试验数据分析拟合,计算了两种规格竹皮各3种宽厚比箱形截面构件的临界长细比值,提出了竹皮轴压箱形构件柱子曲线与承载力设计方法,为学生在结构设计竞赛中进行构件截面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计算公式。
2022, 31(1):171-18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21 CSTR:
摘要:由于语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相关学习研究相较于其他语言技能而言所受的关注一直较少。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出现,使电脑端的语音可视化成为可能。虽然视觉反馈对语音学习有积极影响,但多数有关研究只关注了语音的超音段特性,对语音系统中其他部分未过多涉及。本研究基于对Praat语音可视化分析软件的使用,在英语语音教学中使用视觉反馈范式(Visual Feedback Paradigm,简称VFP),以语音强度比为检测标准,对学习者语音学习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比起传统听觉训练,利用VFP进行语音教学可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且取得的语音改善具有一定的持久性;(2)利用VFP所获得的单词层面上的语音提升能够扩展到相似的话语(句子)层面,并且这种提升也具有持久性;(3)学生对于VFP持积极的评价,他们认为视觉反馈所提供的明显图像差异能反映出单个音素的相对音长与音强,从而为发音提供指导。本研究证明了VFP对于语音学习的有效性和概化性,以及VFP在初阶二语语音课堂中的潜在实用价值。
2022, 31(1):181-18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22 CSTR:
摘要:对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推动一流专业建设,是当下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剖析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12条毕业要求及课程思政的内涵基础上,指出课程思政可以涵盖工程认证的所有非技术指标要求,指出课程思政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角度进行整体顶层设计,有规划地将思政目标与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相结合,通过课程具体落实思政的目标,整体实现工程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非技术指标)要求。
2022, 31(1):186-19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23 CSTR:
摘要:十八大以来,国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针对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结构抗震课程为例,通过分析课程思政的意义与目标,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三大核心理念,挖掘土木工程专业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元素,并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自身的特点,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路径。分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机制三个层面展开,并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议:首先,课程思政应当从教学目标这一层面摆正价值观,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其次,思政元素应当映射课程的具体内容,巧妙地融入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后,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改革教学形式与机制,提升学生自我认知的思政能力。
2022, 31(1):194-20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24 CSTR:
摘要:资助精准化研究是高校近年来探讨的重点课题。依托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关于"精准资助"的指导性政策,对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展开调研,结合高校实际剖析资助工作的现状,构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从树立发展型资助理念入手,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机制、协同保障机制、资助育人机制,确保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
2022, 31(1):202-21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1.025 CSTR: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使命。在高校"三全育人"协同育人机制顶层设计缺位、协同育人主体孤立脱节、协同育人平台联动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顶层设计落实育人责任、整合社会资源、引入科学的评价机制等途径,打造多层次的育人体系,优化"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开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通力协作。在教育理念、平台、制度、资源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三全育人",形成联动育人、精准育人、阵地育人、社会实践育人合力系统与良好的教育机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为培养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