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1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缘起、品质表征及进路
    彭泽平,曾令斌
    2022, 31(2):1-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01
    [摘要](469) [HTML](673) [PDF 1.29 M](660)
    摘要:
    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既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又是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历史性跨越的核心关键与必然要求。一流本科教育的品质表征是政治性品质、时代性品质和价值性品质三位一体的集合,能否胜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践行培养卓越拔尖时代新人作为核心使命、实现大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一流本科教育政治性品质、时代性品质和价值性品质的依次体现,同时也是判定中国本科教育是否真正"一流"的根本标准。推进中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赋予高校建设的自主性,各利益相关者协同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要落实"三个合格""八个首先"要求,变革教育思想观念,确立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二是要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遵循,全面推动大学课堂革命与一流课程、一流专业建设,着力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是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2  高校本科教育小班研讨课推行障碍因素与策略研究
    鲁圣鹏,李雪芹,梁炯丰,彭静文
    2022, 31(2):9-1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02
    [摘要](299) [HTML](581) [PDF 1.36 M](688)
    摘要:
    实施小班研讨课是提升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系统分析影响高校小班研讨课实施的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确定阻碍其实施的主要原因。推进小班研讨课,需要进一步转变本科教育发展理念,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促进高校各层面的重视与全方位变革。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小班研讨课的对策,为政府、高校推行小班研讨课找到切入点。
    3  地方院校建筑类专业大类招生的分流困境与应对
    胡聚山,孙昌盛,张春英
    2022, 31(2):16-2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03
    [摘要](344) [HTML](729) [PDF 1.45 M](872)
    摘要:
    随着"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在地方院校的推进,建筑类专业分流中的专业分化问题渐趋凸显。通过分析学生专业选择的思维建构过程,发现专业选择存在"六大因素、三大层级"的影响。在通常的分流模式下,即使在专业间学科实力、发展前景等信息相近的情况下,专业选择仍会产生建筑学倾向的"两次一致性偏离",其中,"认知意象"使专业选择产生第一次偏离,"多看效应"强化了第一次偏离,"从众心理"导致了第二次偏离。基于此,制定针对性的策略以优化专业分流机制是统筹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
    4  交通建设国际化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实践
    杨林,郑丹,董莉莉
    2022, 31(2):23-2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04
    [摘要](336) [HTML](707) [PDF 1.23 M](717)
    摘要:
    为适应中国交通建设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国际化工程人才的需要,重庆交通大学与行业企业开展了10年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围绕国际工程人才在工程知识、工程实践、工程管理三个维度的能力素养,构建了短线定制"3+1"海外班、长线培养"1+3"国际工程班和柔性设置的"2+2"跨界复合实验班等多样化校企育人模式。通过校企协同选聘学员、设计课程计划、开设课程讲座、组织科技竞赛、指导毕业实践、评价培养质量,形成互惠共赢的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其间,为中国交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企业输送海外交通建设人才3 500余名,较好地满足了海外交通建设国际化、多样化和高质量人才需求,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5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以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为例
    李海栋,王同文,翟飞飞,刘龙,闫海燕,张运兴
    2022, 31(2):28-3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05
    [摘要](417) [HTML](681) [PDF 3.21 M](952)
    摘要:
    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激发本科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河南理工大学在风景园林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探索了本科生导师制。在分析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热点和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模式,形成了以"导师组"为核心的导师制架构体系。通过分析"导师发展""主要抓手""目标任务"三大模块的运行机制,阐述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经历与效果,提出本科生导师制本土化改革建议,促进本科生导师制在建筑类相关专业的实施和完善。
    6  三教改革背景下建筑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瞿丹英
    2022, 31(2):36-4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06
    [摘要](307) [HTML](594) [PDF 2.69 M](781)
    摘要:
    结合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背景和建筑业发展现状,指出现代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遵循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制定基于工程意识养成的教法改革方案,建设符合建筑工程能力培养和技术发展要求的实训教学基地,编写对应的新型教材及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7  基于职业技能培训的建筑材料检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张寒松,欧忠文,王冲,王瑞燕,胡志德,雷宇龙,陈小云
    2022, 31(2):44-5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07
    [摘要](307) [HTML](770) [PDF 1.73 M](669)
    摘要:
    建筑材料质量是关系工程质量的重要方面,建筑材料检测是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须定时、按规对建筑材料进行质量检测。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是一项专业性、规范性和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有较高要求。职业技能培训是培养建筑材料检测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中国现行建筑材料检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基于职业技能培训的建筑材料检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规律及主要问题,概要阐述了优化改进措施和基本实施策略,明确了人才培养中的"三个意识"、培养侧重点及多元教学资源。同时,基于建筑材料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提出5步递进式培训新方法。
    8  基于大工程观的土木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张建伟,曹万林,董宏英,乔崎云
    2022, 31(2):53-5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08
    [摘要](280) [HTML](669) [PDF 1.97 M](755)
    摘要:
    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水平,分析了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生源、学位论文、导师、培养环境、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大工程7个关键因素,揭示了7个关键因素间互动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建设了强化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大实训平台,即校内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校内外共享实训平台、创新联盟实训平台、大工程产业基地实训平台,提出了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种培养模式,即大工程下实践化研发模式、群体型研讨模式、开放式培养模式,创建了产学研用相融合的立体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9  基于职业性与学术性统一的专业硕士学位职业性教育研究——以重庆大学全日制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点为例
    罗云菊,谢强,刘丽娟
    2022, 31(2):59-6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09
    [摘要](329) [HTML](566) [PDF 1.40 M](671)
    摘要:
    当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还存在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没有显著培养区分、导师职业性素养缺失、重学术性培养轻实践性培养、缺乏有效评价体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适应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基于职业性与学术性统一的原则,通过培养管理实践,搭建校企协同育人的研究生联合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提供平台;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打造高水平、稳定的企事业单位导师团队,为研究生的职业性培养提供基本条件;拓展学生专业实践训练平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构建职业性与学术性统一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性教育落到实处,以期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培养,进而推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有效发展。
    10  新工科背景下岩土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科研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
    姚未来,刘元雪,陈进,程香
    2022, 31(2):66-7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10
    [摘要](312) [HTML](842) [PDF 3.47 M](783)
    摘要:
    在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岩土工程卓越科技人才的培养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创新型、科研型、学术型需求。与现有教学模式不同,文章提出的科研支架式教学模式首次在"能力域"下进行思考,面向能力素质而非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其提出研究生整体培养过程是能力体系的构建过程,即"科研能力支架"的建设过程。研究生培养方案前端的课程教学作为科研能力体系建设的起始部分和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鲜明的科研属性。课程教学注重学科内容的跨界交叉,以专题形式展开,形成学一个专题即开展一项研究的教学新格局,将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提至培养起点,并贯通培养始终。文章讨论了该模式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该模式的设计思想,研究了该模式的基本流程和能力架构,探索了该模式的实施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打开了"学""研"并轨的教学新局面。
    11  作为一种课程思政的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探析
    秦红岭
    2022, 31(2):77-8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11
    [摘要](762) [HTML](1024) [PDF 1.29 M](894)
    摘要:
    基于中美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比较视角,提出以课程思政为路径建构中国特色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主流价值观引导;在教育主题上注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践行立德树人要求;在教育方法上突出课程育人理念下的渗透式教育。该模式有助于从工程技术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工程学科文化及职业精神气质视角拓宽工程伦理主题。展望课程思政作为工程伦理教育的本土化策略,需强化制度保障,增强专业课教师理念认同,建构工程伦理课程教师协同合作机制,提升渗透式方法的育人效果。
    12  基于OBE理念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以航道工程学课程为例
    付小莉,张洪,蔡奕,沈超
    2022, 31(2):86-9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12
    [摘要](442) [HTML](596) [PDF 1.85 M](849)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高校治理等角度深刻认识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针对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济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在产出导向教育(OBE)理念指导下,对专业课程思政进行了顶层设计,通过梳理和凝练专业课思政理念,将思政元素融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大纲修订及教学实践中。以专业核心课程航道工程学为例,结合新时代、新发展、新思想等话题展开案例研讨与交流,树立榜样人物、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誉感,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13  地下结构抗震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陈之毅,姚宜星
    2022, 31(2):94-10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13
    [摘要](506) [HTML](440) [PDF 2.84 M](755)
    摘要: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举措。针对土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目前的局限性,把握关键问题,以地下结构抗震课程为例,提出树立正确的专业教学目标及思政教学目标,积极丰富和拓展教学方法。根据地下结构抗震教学内容,深度挖掘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相关联的思政元素,设定明确的目标导向。依托各个章节所提炼出的思政元素,设计对应的思政教学体系。从案例导入、案例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效果评价4个维度出发,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路径。通过案例密切联系现实中的思政要素,落实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将思政成绩纳入最终考核成绩,努力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涵相互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14  专业实验课程的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课程为例
    杨文萃,蔡小平,赵慧,葛勇
    2022, 31(2):103-10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14
    [摘要](478) [HTML](720) [PDF 1.37 M](977)
    摘要:
    专业实验课程是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以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课程为例,充分分析课程特点,在工程师职业素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诚信、友善、互助、合作"的价值观3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并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环节并实现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有效促进,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的兴趣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提高。
    15  3E+3E工程化教学理念下的结构力学一流课程建设
    曹艳梅,于桂兰,向宏军,徐艳秋,贾影,石志飞
    2022, 31(2):110-11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15
    [摘要](392) [HTML](552) [PDF 5.22 M](887)
    摘要:
    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铁道工程、水利工程等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桥梁。北京交通大学结构力学获批2020年首批国家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标志着结构力学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针对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教学团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性卓越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为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出"感性入手,理性探究"的"3E+3E"工程化教学理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从课程思政的承载、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教学实践表明,"3E+3E"工程化教学理念不仅为"课程思政"和"两性一度"的融合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为"传授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转变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16  以提高学习成效为目标的重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烨,李亚宁
    2022, 31(2):119-12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16
    [摘要](317) [HTML](559) [PDF 1.26 M](675)
    摘要:
    在大量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高等院校重开课教学管理体系及学生本身存在的共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实践,从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科学组织课堂教学、改革教育管理模式、加强师生双边交流、明确学生管理与课堂教学关联性、强化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学习成效、全面育人的具体措施,对提升大学生认知水平、激励任课教师责任感、改进现有重开课教学模式、完善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7  直接分析法在钢结构系列课程及实践环节中的探索与实践
    李会军,王正中,李宗利,李宝辉
    2022, 31(2):127-13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17
    [摘要](436) [HTML](1182) [PDF 4.27 M](929)
    摘要:
    目前国内外多本钢结构设计规范将直接分析法推荐为首选方法,但钢结构系列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与现行规范及学科前沿发展脱节。基于此,围绕直接分析法,对钢结构系列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探索与实践。在理论教学环节,依据钢结构设计标准,采用由简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讲授直接分析法的原理与思路,突出该法中结构整体缺陷、构件缺陷、残余应力、节点刚度与杆件偏心等要点的基本概念及其实现方法;在实践教学环节,如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及大学生科创项目,精选与直接分析法相关的题目,通过实践锻炼使学生牢固掌握该法的核心思想与设计思路。通过探索与实践,学生掌握了直接分析法的设计思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18  基于BIM的应用型本科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设计与组织——以湛江科技学院为例
    万玲,白越
    2022, 31(2):137-14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18
    [摘要](269) [HTML](821) [PDF 2.89 M](743)
    摘要: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建筑信息模型构建成为建筑工程课程重要设计与组织方向。传统工程课程教学体系与新时代对新工程人才需求间的矛盾,急需对课程设计与组织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通过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发展现状分析,以湛江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为例,探讨了基于BIM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设计与组织,以期为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和组织提供参考。
    19  新工科背景下多媒体课件制作研究与探索——以钢结构设计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焦晋峰,郭秀华,邢颖,陈鹏程,樊丽轩
    2022, 31(2):145-15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19
    [摘要](357) [HTML](742) [PDF 3.56 M](859)
    摘要:
    新工科的提出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多媒体课件赋予了新内涵。基于新工科专业建设和土木工程行业装配式建筑大发展的新形势,分析总结了目前高校专业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现状,提出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四项原则——教学性、灵活性、创新性和人文性,并以太原理工大学钢结构设计基本原理课程为例,详述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思路。范例展示的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时代特征强烈、地域特色明显、思政理念深入、适用情形广泛,实践表明课堂效果良好,可为类似工科专业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20  面向智能建造的多专业实训教学体系重构路径
    张美亮,张军侠,何忠茂
    2022, 31(2):152-15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20
    [摘要](457) [HTML](869) [PDF 1.27 M](804)
    摘要:
    培养智能建造工程人才,需要优化实训教学体系。建筑行业正在经历整体转型,一是从人力稀缺导出建筑工业化、二是从管道产品转向零部件产品、三是从一次交讫转为全周期运维;与此对应,土建工程师的适岗能力也有新诉求,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工程能力、建筑工业化的协作能力和产品服务化的数据能力。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解析实训教学与技能习得两大变量之间的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反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可以从设计教学语境、人机交互平台和产教融合课程三个方面优化实训要素的连接关系,重构多专业全周期实训教学体系,契合智能建造人才需求。
    21  混合式专业课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康飞,许青,李俊杰,杜志达,于龙,唐玉
    2022, 31(2):160-16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21
    [摘要](282) [HTML](603) [PDF 3.15 M](658)
    摘要:
    受新冠疫情影响,高校教学活动大多转为在线教学模式。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保障线上教学质量是广大师生共同面临的挑战。通过分析SPOC、雨课堂、钉钉直播等线上教学平台特征,从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活动设计、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构建了"SPOC+雨课堂+钉钉"一体化在线智慧教学模式,以期为工科专业课开展在线教学提供借鉴。
    22  基于STU模式的研究生专业课程线上教学实践——以建筑节能课程为例
    张玲玲,许廒,隋杰礼,孙宝德
    2022, 31(2):167-17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22
    [摘要](205) [HTML](503) [PDF 2.07 M](648)
    摘要:
    结合研究生专业建筑节能课程线上授课实践,本文以问卷调研方式分析了线上教学的利弊,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教改措施。根据小班制教学授课特点,课程选择了可录播回放的腾讯课堂和屏幕分享功能较好、运行流畅的QQ群作为直播授课工具,并探索了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力和培养专业兴趣为特点的STU教学模式,利用知识模拟软件等数字信息化手段,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态的互动学习。从提升专业兴趣角度出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拓展学生科研思维边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3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线上平台教学实践
    申琪玉,李杰杰
    2022, 31(2):174-18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23
    [摘要](306) [HTML](717) [PDF 2.08 M](814)
    摘要: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作为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程,在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授课。由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庞杂、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且章节之间关联性较弱,探究既能使学生快速适应,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在线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以华南某高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为例,基于中国大学MOOC、建筑云课、腾讯课堂、QQ群等线上平台讲授教学内容,并运用问卷调查对课程线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灵活的学习方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4  高层建筑施工课程与品茗软件融合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张爱莉,华建民,奉飞,康明,罗琳
    2022, 31(2):181-18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24
    [摘要](490) [HTML](509) [PDF 3.97 M](616)
    摘要:
    针对传统高层建筑施工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推行了高层建筑施工课程与品茗软件融合教学模式,以实现二者在知识内容、培养目标上的高度契合,使高层建筑施工课程教学能够适应行业和技术的发展,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层建筑施工教学体系和以能力测评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BIM技术的应用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挖掘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协同效应。高层建筑施工课程与品茗软件融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与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也提供了进行多种能力锻炼的机会,构建了激发创新的课堂情境。
    25  虚拟仿真实验辅助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以南方四角攒尖亭建造虚拟仿真实验为例
    张希,洪苗
    2022, 31(2):190-19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2.025
    [摘要](250) [HTML](723) [PDF 3.29 M](816)
    摘要: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受场地局限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存在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缺乏、重复性教学、学生对三维空间认知理解困难等问题。对此,浙江农林大学开展了南方四角攒尖亭建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针对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缺乏,开发了"虚拟建造"模块;针对重复性教学问题,开发了"基础认知"模块;针对三维空间认知理解问题,开发了"案例学习"模块,并探索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改革方案。实践表明,虚拟仿真实验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随着高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未来将在教学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