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31(3):1-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01 CSTR:
摘要: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助推"双一流"建设已成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建筑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审视建筑学科发展后,仍存在国际化专业知识结构单一、与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关联不足、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缺乏良性互动等问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围绕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坚持立德树人,秉承"高水平、高标准、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的,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化能力、科研能力等关键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施了以"VITAL"为核心理念的国际化建筑类人才培养体系,并与国外一流建筑院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拓展了学生国际化学科视野,为培养一批在建筑类学科领域兼有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创新意识与批判性思维的国际化人才提供了条件。
2022, 31(3):9-1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02 CSTR:
摘要:BIM技术已成为建筑业变革的强大推动力,将BIM纳入工程教育是培养建筑产业从业者的关键。在回顾BIM教育进展、教育内容及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梳理了美英高校土木建筑类专业BIM教育的层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归纳了两国高校BIM教育的核心思想、主题与课程及教育方法。中国高校应从BIM课程体系、软硬件环境、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教学模式和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加快土木建筑类专业中BIM教育的步伐。
2022, 31(3):19-2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03 CSTR:
摘要:深度解析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及达成评价两个概念易混淆的问题,从而助力推动中国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及专业建设。首先,简要回顾了土木工程专业认证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指出了开展以成果导向(OBE)为指导专业建设的意义;随后,剖析了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应具备的内涵和元素,分析了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与达成评价的区别,并给出了操作流程及案例,相关研究成果对推动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2, 31(3):28-3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04 CSTR:
摘要:以中国矿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科前沿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的基本情况及学生在完成课程论文时的文献引用情况。基于近3~5年文献的引用数据,揭示学生对新文献的重视程度。通过对比中外文献引用情况,指出学生在整理文献时不注重搜集国际前沿研究资料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最后,对工科大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文献引用情况进行总结,并给出建议。
2022, 31(3):34-4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05 CSTR:
摘要: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路径是回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国内最早开办工程造价专业方向的高校之一,西南交通大学基于自身鲜明的交通型专业特色,遵循"双一流"与"新工科"背景下学科和专业一体化建设要求,顺应工程造价专业发展趋势,确立了"卓越应用+科研创新"复合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为构建目标实现矩阵,提出了工程造价全周期全过程的四级能力进阶、四维实践模式、师资结构复合、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持续改进机制等实现路径,为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特色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改革方向与实践经验。
2022, 31(3):43-5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06 CSTR:
摘要: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一带一路"的有序推进,建筑行业发展前景巨大,市场对工程类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借助聚焦爬虫定向抓取前程无忧互联网招聘平台中涉及工程造价专业的9 443条招聘信息,分析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延伸构建了有序选择模型定量探究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目标薪酬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区域非均衡性、学历普遍化、工作经验具体化、岗位需求及业务能力综合化等特征,六类能力需求差异度大。目标薪酬对专业资格认证需求正效应显著;薪酬越高工作经验要求较长、学历要求较高;薪酬等级与城市等级有一定联系,超一线城市与其他级别城市薪酬差异明显。大数据分析为各类高校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2022, 31(3):52-5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07 CSTR:
摘要:以建筑光学课程为例,结合重庆大学前期课程建设及研究基础,探讨绿色建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手段变革、教学模式拓展及评价方法优化等方法与措施,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调发展,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及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实验平台建设,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建立学科竞赛培养指导体系,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该研究可实现绿色建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对绿色建筑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022, 31(3):57-6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08 CSTR:
摘要:以新经济和新产业为背景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湖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为例,总结其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条件改善、生产实习模式改革、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主要举措,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以主动适应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转换。
2022, 31(3):63-6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09 CSTR:
摘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指出要推动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是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内容,新时期对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用型大学在数字化建模与仿真人才培养方面不能较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要求高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教学改革。工程流体力学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校级优秀课程",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重要作用。教学团队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三层次"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操作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的工程实例,为进一步提升课程和产业需求的适配性奠定基础。
2022, 31(3):70-8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10 CSTR: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吸引了大批海外留学生来华学习。为保障来华留学培养质量,探索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意义重大。以东南大学土建交方向为例,通过问卷调研从留学生导师视角分析了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入学形式、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趋同化"理解不正确、导师作用被忽略、缺乏沟通机制、入学标准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落后等,并提出坚持"适度趋同",提高留学生导师参与度,构建合理有效的沟通机制,严格把控入学关、改革课程教学体系,以推动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 31(3):81-8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11 CSTR:
摘要: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是研究生阶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用人需求,是需要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随着隧道工程、桥梁工程、港口水利工程和地质工程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工程建设趋向于深地层与大规模,对从业者应用岩石力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出了新挑战,同时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岩石力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研究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通过分析高等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与现存问题,考虑工程实践、研究生培养及教育改革等实际需求,提出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路与实际举措。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高等岩石力学课程中进行教改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为今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2022, 31(3):89-9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12 CSTR:
摘要:为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部署,促进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迈进,文章结合地方高校水利类研究生培养实际,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探索了地方高校水利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通过分析地方高校水利类研究生培养现存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培养拔尖人才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为目标,构建了包含自我教育、自觉成才、自主创新和自我管理"四自"教育的水利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并提出针对地方高校水利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改革途径。以南昌大学为例,介绍了水利类研究生培养在践行新模式中取得的成果,以期为其他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2022, 31(3):96-10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13 CSTR:
摘要: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肩负起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责任,乡村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核心而重要的教学环节,基于此提出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包括坚持面向国家战略、紧密围绕价值观培养及有效融入课程教学等,进一步提出识别与发掘课程思政要素、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乡村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
2022, 31(3):102-10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14 CSTR: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有效途径,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土木工程专业的施工课程为例,在分析其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施工课程教师的思政修养建设、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组织3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
2022, 31(3):109-11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15 CSTR:
摘要:以结构力学为例,以学生为中心,提出递进式概念分析教学方法,阐述结构力学教和学的矛盾,将概念分析能力培养分为概念理解能力、概念辨析能力和概念灵活应用能力3个阶段。通过设置专项练习,将概念体现在习题中,锻炼学生从概念分析的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并理清解题思路,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易错题设置提升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利用易混淆题的多题对比设置提升学生的概念辨析能力,利用多解题设置提升学生的概念灵活应用能力。将概念理解、辨析和灵活应用能力作为阶梯,解决概念分析教学的困难。
2022, 31(3):119-12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16 CSTR:
摘要:文章从"教、学、评、传"四个层面,分析了改造类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以既有工业建筑改造设计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教学改革途径。由建筑师、规划师等构成优质师资团队,通过讲授设计课程原理及核心要义,构建了实地课堂和调研启发式教学模式;采用向专家提问、施工现场观摩、课题研究等多途径课程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理论实践认识能力;多类型评图主张学生广泛交流、分享和讨论,以及校内外专家多种类型评图;多视角传承沿袭课程价值、课程理念和师承文化等。
2022, 31(3):128-13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17 CSTR:
摘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除了注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还应对学生汲取知识能力的提升加以思考。结合在线教学模式,针对受众学生的状态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教学方法的革新思考与探索。调研反映出在线模式下,学生自我思维意识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明显,而学生自我思维意识的提升,正是在学习过程中得以逐步实现的。在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问题分析中,结合调研反映出的各阶段受众体特性的不同,提出了应根据不同阶段按阶施教的在线教学改革思路。
2022, 31(3):134-14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18 CSTR:
摘要:设计分析性思维的培养对自主学习与批判思考建筑学专业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教学与政策因素导向基础上研究分析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首先概述了设计分析教学的重要历史节点,继而介绍了重庆大学建筑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与教学内容,并对三份学生作业进行评价。环境、功能、形体、空间、建构、图解等建筑分析体系可以辅助学生加深对建筑设计原理的理解,探究作品背后的成因,拓展建筑分析的基础认知,培养分析思维与批判意识。最后从丰富授课形式、加强分析课与设计课的联系、建立案例数据库等方面提出教学建议,以期为当下的建筑分析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2022, 31(3):142-14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19 CSTR:
摘要: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围绕12条毕业能力要求,以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导论为例,对工程导论课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分为4个模块,由知识丰富的4名教师分别授课,课程融入新生入学教育能力培养引导、双语教学和课程思政。课堂组织上采用分组教学方式,课程学习综合评价体系上采用线上视频任务点、复杂工程问题思考、小组提问式教学、小组专题汇报和开放式结课论文等多层次考核方式。在改善师生教与学关系方面,建立了可融所有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平台,实现不间断指导另外,设计了"师生联动30年"构架,将校友经验融入导论课及其他专业课建设中。通过多轮改革与实践,为同类工程导论课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2022, 31(3):149-15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20 CSTR:
摘要:"雏鹰计划"作为衔接高校与高中教学的"桥梁",实施多年以来,在高校、高中相联合的"双高"模式下,既为高中学子提供了深入研究科学技术的机会,也为各大高校提供了培育具有良好科研基础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平台。文章通过对"雏鹰计划"项目的全过程指导回顾,探讨了在"双高"合作机制下科研课题的特殊性、科研方法的独特性、科研手段的多元性。从学员角度,分析了雏鹰学员培养的举措与特点,注重培养过程中对关键性内容的把握,并以此对高校科研工作开展与人才培养方式间关系进行了探讨。
2022, 31(3):155-16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21 CSTR:
摘要: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过程的最终环节,是为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而进行的综合训练,是对本科四年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系统性的检验与应用,体现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传统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主要以工程设计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而忽视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全面发展。以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现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科研创新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以期为同类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教学提供参考。
2022, 31(3):164-17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22 CSTR:
摘要:为保证结构力学线上混合式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以结构力学教学大纲与培养目标为依据,选择学习通和钉钉软件作为教学平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创新课堂教学设计,通过立德树人、学习引导、学习探索、教学提升和教学创新5个方面保障线上混合式课堂教学效果,通过作业、测试、互动讨论和签到四大模块保证全过程教学管理公平公正和平时成绩真实有效。结果表明,学生整体上学习态度端正,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平时成绩综合表现良好,期末卷面成绩综合表现较好,基本达到了线上线下教学效果实质等效的目的。因此,教师用心、学生用力,结构力学课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保障和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2022, 31(3):172-18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23 CSTR:
摘要:各类高水平设计竞赛对建筑学本科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选择竞赛作为设计课程组织全体师生参加拥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难点。通过近年来组织的竞赛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了竞赛课程的优势与劣势,总结了竞赛选题、课内教学到课后延伸辅导的教学组织过程。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学生方面对竞赛课程的评价普遍较高,多数能跟上竞赛节奏;教师方面也同样认同竞赛课程,认为原教学框架基本能适应竞赛要求。总之,竞赛作为设计课程是一项可行且有益的教学活动,还需持续地积累经验,完善教学组织管理机制。
2022, 31(3):181-18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24 CSTR: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特设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OBE理念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并以PDCA理念改造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为例,详细阐述了在OBE理念下实践教学体系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评价的"反向设计"流程,详细分析了PDCA理念下实践教学"计划、运行、监控、改进"的质量管理过程。实践表明,基于OBE-PDCA理念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与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特设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022, 31(3):188-19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25 CSTR: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为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安全,教育部下发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教学指导意见。针对疫情期间高校实验课程线上教学难度大、学生参与率低、学习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数值计算云平台的高校实验课创新教学方法。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工学实验类课程枯燥乏味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对云计算平台数值计算软件的学习与操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认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工程实际问题的总结,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为其科研道路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2, 31(3):198-20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3.026 CSTR:
摘要:当前,建筑结构抗火实验教学逐渐成为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的一项重要授课内容。然而,国内仅有少数高校拥有建筑结构抗火实验实体平台,并且由于抗火实验的特殊性,相关教学资源非常有限。鉴于此,依托多媒体、网络通信和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先后建设了实体实验平台、虚拟仿真平台、虚拟教具、微试验以及MOOC等现代教学资源,构建了建筑结构抗火实验教学系统性教学资源与平台。利用该平台,突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以趣为核探索虚实结合的施教方案,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高度融合。建立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并注重持续改进。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与创新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行业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