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1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
    • 实践育人的新时代意涵、现实境遇及实现路径

      2022, 31(6):1-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01

      摘要 (374) HTML (1864) PDF 1.37 M (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践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育人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通过深刻剖析高校实践育人的新时代内涵,深刻阐释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与价值,指出新时代高校需要传承实践育人的哲学智慧。对于高校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存在目标定位不清、重视程度不够、机制体制不顺、内容形式单一等现实境遇,高校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遵循人才培养教育规律,依托实践教学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充分发展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针对存在问题,高校要紧紧围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为重大命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统领,科学做好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构建多维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健全实践育人质量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促进实践育人与高校内涵式发展同频共振,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在内容和形式上构建实践育人科学矩阵和高质量、有特色的实践育人体系,为学生开出丰富的实践“菜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工程哲学视角下土建类专业人才非技术能力体系构建——以重庆大学为例

      2022, 31(6):8-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02

      摘要 (171) HTML (335) PDF 1.90 M (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学构建工科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关乎我国工程界未来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基于工程哲学视角,以土建类专业为例,深入分析了高校在本科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保障四个维度构建土建类专业人才非技术能力培养体系,并系统介绍重庆大学土建类专业人才非技术能力体系的实践内容和经验,以期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提参考。

    • >工程教育研究与评价
    •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考评体系研究——以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课程为例

      2022, 31(6):17-2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03

      摘要 (207) HTML (406) PDF 3.71 M (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传统课程考评方式的弊端,结合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课程教学实践思考,确立与主干设计类课程的融合导向,深度解析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特征。通过调整传统设计类课程考评方法,改进课程对学生考核评价弊端问题,构建符合目前课程教学特征的综合考评体系,以考评课程实践为途径探索多元能力培养新模式。首先,从哲学和城乡规划层面的系统性,梳理了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区别于设计类课程的教学重点,确立了培养城乡规划专业设计实践生态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注重多阶段理性思维的教学过程关联和强调体现空间设计“被约束性”的教学思路;其次,紧扣课程教学特征,以促进考评过程清晰化和评价结果科学化为方向,全面筛选多个考评因子搭建综合考评体系;最后,从教学资源结构、教学环节组织、课程成果要求和教学进度控制四个方面,提出保障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考评体系实施的教学路径。研究内容遵循“课程教学特征—考评体系研究—考评有效实施”的逻辑主线,对优化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推动课程教学空间系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期为城乡规划专业相近课程的教学和考评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 土木类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2022, 31(6):25-3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04

      摘要 (204) HTML (213) PDF 2.99 M (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在我国迅速普及,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响应教育部“金课”建设号召,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土木类在线开放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基于AHP群决策方法,以专家问卷结果为数据来源,选用Excel软件进行辅助计算,构建包括课程依托、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效果等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以及35个三级指标在内的面向土木类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结果表明,该体系逻辑严密,可行性强,可以有效评价土木类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为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助力。

    •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 城乡规划专业“三三三”育人新模式探索:东南大学的实践

      2022, 31(6):35-4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05

      摘要 (236) HTML (384) PDF 1.64 M (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足新时代“三全育人”的新要求,城乡规划专业如何结合专业特点,构筑具有操作性的新型育人模式值得探索。城乡规划专业既要体现高校育人的普遍规律,也要立足专业自身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育人实践。从“三全育人”的本质出发,结合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构建了全人教育、思政教育和科研育人层层递升的高校育人三层次“金字塔”体系。对照城乡规划专业特点和需求,提出基于“金字塔”体系的城乡规划专业“三三三”育人模式,即: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三观育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思政教育的“三情育人”(世情、国情、党情),基于科研育人的“三做育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结合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实践,对“三三三”育人模式的具体做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进行了实证分析。

    • 新工科背景下“五位一体”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2, 31(6):42-5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06

      摘要 (300) HTML (214) PDF 5.32 M (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是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普遍面临教育理念落后、课堂教学有效性差、创新培养方式单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吉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为统领,以培养符合科技发展和产业革命需求的土木工程创新人才为目标,系统设计“思政、课程、实践、竞赛、科研”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激励创新”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以“注重基础、融合前沿、聚焦工程”为指导建设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索教学方法,通过“多要素课堂教学改革”“多方式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多课程育人”推进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

    • 大跨结构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讨与实践

      2022, 31(6):51-5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07

      摘要 (185) HTML (574) PDF 3.97 M (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工科建设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大跨结构课程开展新工科理念下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课程教学中突出实际工程案例讲解和分析,增强学生对工程结构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开展调研,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学生的课程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并开展指导,同时结合线上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展项目式学习和科教融合教学实践,利用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创新能力,通过科教融合教学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大跨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基于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以结构类模型创构与实现课程为例

      2022, 31(6):59-6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08

      摘要 (175) HTML (330) PDF 3.58 M (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构类模型创构与实现课程作为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新型实践类课程,主要采用讲课、研讨、实验和上机等多种教学模式。传统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查理论知识,难以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摆脱传统的固化思维,能够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综合能力。因此,本课程引入了基于非标准答案的考核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用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首先,系统介绍了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论证了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在本课程中的可行性;其次,讨论分析了课程效果考核评价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最后,设计了方案实施评价效果的调查问卷,对近几年数百名选课同学进行了调查统计,系统分析了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和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结果。研究表明,非标准考核方案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科学全面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本研究能够为其他实践类课程的课程建设和考核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 >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项目中的任务设置原则——以建筑学科为例

      2022, 31(6):68-7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09

      摘要 (136) HTML (209) PDF 1.73 M (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原创成果的多寡和引用情况,已经成为评判一所高校乃至整个国家科研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判研究生学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参数。提升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对于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学者国际学术话语权具有积极意义。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应以需为本,只有将语言学习和学生专业学术研究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建筑学科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为例,通过实例,从目的性、专业性、思辨性与合作性四个方面探讨了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项目中的任务设置原则。其中“目的性”聚焦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三大要素,即学术语言、学术技能和学术规范;“专业性”是指语言共核知识和专业文献中语言个性特征的相互结合,即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将专业学科知识融入语言学习中,主动将教师讲授的语言共核知识迁移至专业文献的阅读和写作中;“思辨性”关注学术英语写作过程中诸如分析、推断、评价、说明和解释等思辨能力的培养;“合作性”强调学习者能通过相互协商、沟通和协作等方式来创建和谐的学习气氛,从而克服畏难情绪,增强自信心,提升语言产出的质量。以上原则不仅对项目驱动下的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具有借鉴意义,切实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也可对本科阶段的前期学术英语课程建设带来启示。

    • 研究生国际化创新课程探索和实践——以国家全英文精品课程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Wellbeing为例

      2022, 31(6):78-8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10

      摘要 (216) HTML (978) PDF 2.02 M (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新工科和世界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背景下,国际化英文课程建设是加快高校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需求,也是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在国际化英文课程建设中探索适合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具有创新活力和较强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重庆大学研究生国家全英文精品课程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Wellbeing为例,阐述了课程在“教育性”与“研究性”一体化建设中,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特色和经验。课程注重教育教学的整体设计,构建了从基础到拔高、拓展的多层次课程内容体系,并注重教学内容与科研项目、实践创新紧密结合,在教材选用上推荐专业最新期刊论文或专题报告以拓展国际化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模式以系统思维和启发式引导“教”与“学”的互动互位,设置交流互动、课堂研讨、案例研究、专题汇报、论文综述等多个环节,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并将跨学科领域的热点、难点等国际研究新动向作为课程研讨主题,重点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课程评估引入研讨、汇报、写作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教师队伍建设上注重整合优质国际资源,建设国际化、多学科联合师资团队,通过引进国际知名院校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的资深教授和专家进行短期讲学、授课,以及与国内教师联合开设研究生课程等拓展课程国际化程度;通过跨学科教学促进建筑环境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知识广度。该课程设置有效克服了传统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内容单一,不利于培养复合型工程能力、研究生跨文化理解与交际能力、适应性和发展能力,优质科技教育资源不足,本土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为国内高校建筑环境专业全英文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同时为推进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活力的高层次人才,推动学科发展等提供了方案和思考。

    • 面向重大复杂工程需求的研究生动态培养模式——以桥梁工程学科为例

      2022, 31(6):88-9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11

      摘要 (157) HTML (215) PDF 1.38 M (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对交通强国战略重视程度持续加深,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从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到川藏铁路的全线开工,桥梁工程建设正面对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主跨1700m杨泗港长江大桥的建成到主跨2300m张靖皋长江大桥的开工,大跨度桥梁规模正不断刷新纪录。为培养具有面向重大复杂工程能力需求的研究生,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质量和效率并重能力等,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复合指导模式。由团队负责人对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进行把关,青年教师对具体科研工作进行指导,以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研究方法指导、综合能力培养、应用创新突破为主的“面—线—点”培养模式,逐步细化和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实践结果表明,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复合指导增强了研究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结合“面—线—点”动态培养模式为研究生“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研究生从任务式地完成科研工作到自主探索式地完成学位论文,个人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可更好适应重大复杂工程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 坚持立德树人创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2022, 31(6):95-10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12

      摘要 (313) HTML (248) PDF 1.92 M (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中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历程和交通土木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提炼土木工程领域专业思政教育精神,从专业思政、平台思政和文化思政3个角度,整体推进土木工程专业特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工作。专业思政是通过课程思政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校企科教融合和专业协同交叉4个方面拓展专业立德树人内涵,重构专业教学体系,重点以战略工程、超级工程、大国工匠、行业精英、行业发展、优秀校友、工程案例和学科前沿8个方面建设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库,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化、标准化;平台思政是以思政中心、教学课堂、科研平台、实践基地、网络空间和学生组织6个育人平台,创建虚实融合的立德树人基地,做实、做强专业思政教学实体;文化思政是以“师说”“子曰”“名师讲堂”“校友访谈”等栏目,构建优良传统、教师风尚、校友足迹、名家风采、学子风尚和校园活动6维度学院文化,营造立德树人文化环境。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全面实施以来,学院党委在课程思政改革中主体作用突显,为党群工作创造新的发力点和贡献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积极性明显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显著,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建设成绩突出,育人成果丰硕。

    • 基于基因植入式的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2, 31(6):104-10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13

      摘要 (203) HTML (499) PDF 1.42 M (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如何突出高等教育的“育人导向”,把隐性的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工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理论知识教育同社会价值观教育水乳交融、同频共振,是近年来高校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难题。以土木工程专业的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为例,通过“基因植入”方式将红色基因、爱国基因、工匠精神、工程伦理等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思政功能“润物细无声”地植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全过程、多角度、多维度引导推进,促进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要素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构建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 工程测量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2, 31(6):110-11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14

      摘要 (501) HTML (572) PDF 1.93 M (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随着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无人机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GNS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同时在课程教学和实习中融入思政元素也是基本要求。针对双一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结合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以新一轮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改革为契机,从测绘人物、测绘案例、测绘历史、测绘科技、测绘应用等多个维度挖掘工程测量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提升学生的价值、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全方位育人目标出发,在测绘理论、传统测绘方法、现代测绘技术、土木工程应用等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应的思政教育知识点。以珠峰高程测量和北斗导航系统建设为典型案例,介绍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2, 31(6):116-12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15

      摘要 (319) HTML (235) PDF 1.36 M (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土木工程概论是讲述土木工程发展历史、各类土木工程对象、基本活动、土木工程师职业等知识的基础课程,是建立土木工程基本概念、内容与知识体系的基础课程,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土建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入门课程。课程的内容与定位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专业伦理、学术修养、建设强国、工匠精神等相关德育元素特别适合于贯穿于此课程的讲授中。首先,论文论述了课程思政的目标,包括使学生了解专业,激发情感;建立工程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明晰职业责任,懂得敬业奉献;培养相互合作意识,建立团队精神。然后,基于思政目标,针对具体课程内容分析了课程思政的映射点,为具体课程思政点的嵌入提供指导。最后,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重点通过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材料的“诗情画意”中进行课程思政;在经典、热点工程案例的“间接实践”中进行课程思政;在传统文化“人文情怀”浸润中进行课程思政:在学科前沿传递“与时俱进”的土木工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大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本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通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具体实施方案,将德育元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有效传递给学生,以达成课程的思政实效,为国家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2022, 31(6):123-12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16

      摘要 (117) HTML (389) PDF 3.52 M (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工科大学教师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应恰当地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观念、专业法律观念等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土力学课程为例,结合当地工程项目,通过选用身边的案例使学生参与其中,启发学生在工程现象中找到理论支撑,将土力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过程,从而深刻理解有关计算方法中所做假设的理论基础,体会工程问题与科学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科研优势,将数值模拟方法引入课堂,将复杂的土体透明化,能够观察内部应力、变形和渗流的发展过程,增强理论知识直观性和生动性;通过建立合适的数值分析模型,加强课本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不仅知其果,还能知其因,在学生参与的案例教学中发掘课堂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专业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求实精神,从多方面培养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责任、有担当的综合型人才。

    • 基于规划设计程序优化的种植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2022, 31(6):130-13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17

      摘要 (108) HTML (493) PDF 9.06 M (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是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要素。植物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能力是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作为培养这一综合能力的重要抓手,种植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前期提出在植物空间色彩组织法的基础上,优化一套从前期分析图、种植方案图、种植布局图、空间色彩组织分析图到种植设计图五个步骤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程序,并以课程作业“广州市儿童公园的种植再设计”为例,对以上程序分步开展说明,重点介绍种植布局图中详略分区和植物景观点、线、面的位置选择和基于空间色彩组织法的植物景观点、线、面的种植设计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了从种植布局、空间组织和视线分析、红黄蓝层植物组织和物种选择到种植设计图绘制的全过程。优化的规划与设计程序使学生能够高效理解和掌握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完整逻辑体系和操作步骤,从而构建跨越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之间鸿沟的桥梁,切实提升种植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教研组认为这一套基于空间色彩组织法的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优化程序无论在学生的理解、掌握、应用层面,还是在教师的教学、示范、评图层面都具有强大优势,值得在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的种植设计教学中推广运用。

    • ATN·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创造思维体系构建探究——以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为例

      2022, 31(6):138-14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18

      摘要 (189) HTML (296) PDF 4.56 M (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今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具有创造性内涵的教学体系构建,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思维能力,达到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培养标准。以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为参考,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评价,研究工程教育具体的教学方式和系统架构,论证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问题,寻求工程专业创造思维的培养途径。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探讨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模式,对创造思维体系的构建内容、教学逻辑、质量把控、学习驱动力、环境建设等进行详细评述,首先,知识合理的组织和呈现可以为创造思维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实操性、扩展性特征为实现知识的多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其次,立足于各工科院校对创造思维的认识和理解、启发思维的方法和工具、对于模式范围的界定、各种策略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等方面,提出ATN·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创造思维体系的组织建设架构和教学环节设计;最后,分析3年的实际应用过程,总结教学方式和学习思维的提升效果,对得出的教学成果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证明创造思维体系构建在ATN·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提升ATN·CDIO教育模式在教学应用中的广度和深度。

    • 基于科教协同理念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22, 31(6):146-15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19

      摘要 (173) HTML (206) PDF 1.76 M (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教协同育人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也是高校管理者和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将科研成果较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对高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然而,目前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还存在科研成果有机融入教学、课堂的路径不畅等问题。为此,以土建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例,对科教协同理念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分析课程教材内容滞后于实际、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理论知识、创新能力、科研素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挖掘科研工作凝练转化为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育人资源的衔接点、研究成果与专业知识的切入点,结合典型的教学案例阐述科教协同育人理念的实施路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课堂参与度更高,学习主动性更强,且在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科研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提升。研究工作可为工科类院校土建类专业材料类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面向思维训练的西方园林史视觉教学方法实践——以意大利台地园为例

      2022, 31(6):153-16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20

      摘要 (115) HTML (377) PDF 7.61 M (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新工科建设发展,培养工程人才综合思维得到了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探索专业学习与批判性思考深度融合的教学方法成为关键。以西方园林史教学为媒介,突破原有教学中依赖教材的被动式授课教学模式,采用视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问题为导向的阶段性课程任务,进行思维训练与批判性思考。文章对思维训练的内涵及其影响下的西方园林史教学改革目标进行探讨,梳理了西方园林史学习的多元视角,阐述了以“视觉”为切入的引导方式在阶段性任务框架中的作用,以意大利台地园兰特庄园作为教学示范案例,说明视觉导向的教学任务在发现问题阶段、背景研究阶段、详细论证阶段、综合结论阶段的具体应用及其呈现方式,综合评析了“视觉”与“问题”引导下的西方园林史学习的方法与特点。

    • >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
    • 强化基础理论和案例分析的建筑结构及选型课程教学探索

      2022, 31(6):163-17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21

      摘要 (180) HTML (471) PDF 3.88 M (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建筑专业学生重“艺术”轻“技术”,以及结构概念运用能力不足等问题,结合重庆大学前期课程建设及研究基础,探讨建筑专业深度融合结构基础理论和典型工程案例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现状调研分析了建筑结构及选型课程的特点及其对建筑专业学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变革教学手段和拓展教学模式,提出了强化结构基础理论和典型案例分析两个方面的教学改革研究,系统地将建筑结构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到建筑专业知识体系中,建立了强化结构基本理论与典型工程实践环节的课程架构体系,并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性展示和研讨,为培养具备较深理论素养和前沿结构技术的创新型建筑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该研究构建以建筑结构理论概念知识和结构分析能力为主的教学资源平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工科”教学实践理念,强化典型工程技术应用与结构基础理论的之间关联性,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易懂性,培养学生对结构概念和结构选型的认识、分析和解决能力,提升学生评价工程的能力,对“新工科”建筑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公共建筑设计课程短周期教学实践

      2022, 31(6):171-17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22

      摘要 (190) HTML (316) PDF 2.41 M (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公共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了短周期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学效果。根据社会的新需求、学生的新特点,分析公共建筑设计课程课时缩短的现状和短周期教学改革的缘起,提出了培养逻辑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探索与建筑设计课程相匹配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教学组织。从任务解读、真实情境、教学手段、议题研究、概念生成、设计完善6个方面详细介绍了2020年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二年级公共建筑设计课程的短周期教学实践,并对建构主义下的短周期教学进行了反思。实践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进一步强化参与意识、自主意识、求异意识和主体意识。

    • 面向职业素养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改革

      2022, 31(6):179-18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23

      摘要 (217) HTML (520) PDF 7.81 M (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强化其综合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以建筑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为研究对象,在职业素养视域下对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进行反思与更新,指出传统课程内容滞后于建筑行业发展、传统评价方式不能满足当前需求、传统学习氛围难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三类主要问题。针对课程问题制定了三个教改目标并分析其教改动力,归纳了涵括素质和能力两大部分的教改要素,明确了“融合”“实践”“创新”“动态”四类教改机制,分别探索了以素质培育和能力锻炼为导向的两大教改路径,并进一步提出集系统性、公平性、合理性为一体的教改评价策略和预期效果,以期为建筑类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 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钢结构课程为例

      2022, 31(6):189-19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24

      摘要 (181) HTML (235) PDF 2.69 M (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教育信息化2.0”更加注重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强调创新教与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立足“互联网+教育”新教育生态,阐述SPOC和混合教学的基本内涵、优势及特征,分析混合教学模式的基础理论依据,构建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考核评价3个环节,并以钢结构课程为例开展教学实践探索与反思。结果表明,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实现了实践应用、分析决策和批判思维等培养目标,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同时,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反思发现,对教学者的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科研院所与师生的共同参与,可不断推进SPOC教学改革实践。

    • >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
    • 信息技术支持下工程地质课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2022, 31(6):198-20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25

      摘要 (153) HTML (216) PDF 1.94 M (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5G”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入融合成为新的研究趋势,旨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打造出信息化、智能化的课堂,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培养。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现阶段在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将课堂与智慧工具有机结合,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设计,构建了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将该智慧教学模式应用在工程地质课程中,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具体实施,沿着“课前—课中—课后”的脉络设置教学环节,从课前发送多样化预习资料,到课中进行全方位互动,再到课后进行个性化辅导,最后采用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评价,线上部分主要借助平台教学数据及远程专家打分,线下部分主要依据学生参与程度及学习表现,强调过程性评价。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参与度及体验感受都有所提升,以此验证了该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此模式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智慧型学生,为土木工程相关专业课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

    • “行”至课堂外“知”于景境中——新工科背景下园林考察实习课程中情境式移动教学应用探讨

      2022, 31(6):207-21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2.06.026

      摘要 (197) HTML (501) PDF 7.28 M (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新体系是风景园林专业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园林考察实习课程是重要的实践类必修课程,其教学过程存在时空异质、情境真实的特殊性。根据课程教学现状,归纳情境式移动教学概念,对两步路户外助手、猫眼象限、花伴侣等移动信息技术在园林考察具体情境中的教学应用进行阐述,提出情境式教学模式的3个阶段、3个保障和3个目标,最终实现“行”至课堂外与“知”于景境中的有机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应用创新,为园林专业移动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思路,也为其他专业的户外实践类课程开展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