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
    • 近十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选题研究——以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为例

      2023, 32(2):1-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1 CSTR:

      摘要 (292) HTML (762) PDF 2.40 M (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资助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研究对象,对近十年(2010—2019年)在该学科申报成功的基金项目进行搜集和梳理。通过对获得资助的项目数量与单位分布等多项指标作统计、比较,聚焦于项目的选题内容,提取关键词,从研究对象的时空分布、要素特征、研究类型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加以量化统计,在此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并揭示出获批项目的选题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借此为该领域的青年学者提供项目选题的借鉴和参考。

    • 知识图谱视角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点及趋势

      2023, 32(2):8-1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2 CSTR:

      摘要 (223) HTML (643) PDF 3.86 M (4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学界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领域。采用Excel和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3 431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对文献的年度分布状况、核心作者组成和发文期刊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归纳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热点。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划分为借鉴探索期(1991—1995年)、实践拓展期(1996—2001年)、总结反思期(2002—2008年)和内涵提升期(2009—2022年)4个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特点进行了论述。从3个层面总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宏观层面以战略导向为指引,加强国家发展战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引导作用的研究;中观层面以目标导向为驱动,创新和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微观层面以问题导向为抓手,开展历史溯源、实践探索和国际比较与借鉴的研究。

    • >工程教育研究与评价
    • 美国高校工程教育持续质量改进机制研究

      2023, 32(2):20-2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3 CSTR:

      摘要 (242) HTML (488) PDF 1.37 M (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和建构质量文化的新要求,使得本科专业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美国高校工程教育探索专业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与实践,无疑可为我国本科专业教育质量保障提供参考。在专业认证机构的引领下,持续质量改进理念内化为美国高校专业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核心理念;持续质量改进程序逐渐优化,涵盖界定工程专业教育目标、界定预期工程专业教育产出、确定能够证明教育产出的证据等环节;持续质量改进存在方法论困境,给工科教师造成了压力和挑战,推动工科教师不断拓新方法;持续质量改进理念引领并塑造了积极的评价、实证和质量文化。

    • 创新与融合——麻省理工学院新工程教育改革概况及启示

      2023, 32(2):28-3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4 CSTR:

      摘要 (447) HTML (914) PDF 2.38 M (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面对产业发展需求,如何建立前瞻性的新知识、新技术体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成为当前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以全球新工程教育改革的领跑者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对其"新工程教育改革"计划进行系统梳理,研究新工程教育改革原则,解析以"项目为中心"的串编课程体系,从教师、学生、社会力量的视角探讨工程教育的治理模式,并重点分析工程教育思维模式、工程教育实践、师生角色转变与校企融合等方面的创新举措,提出适合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 >中外建筑教育比较
    • 国内外顶尖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调研与对比

      2023, 32(2):36-4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5 CSTR:

      摘要 (190) HTML (310) PDF 3.58 M (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木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技术,通过创造和改变环境来提高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现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550所,占高校总数的比例大于20%。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研究国内外顶尖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顶尖高校和顶尖土木工程专业两个维度综合考量,本文选取2021—2022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之土木与结构工程专业排名前50的国内外6所代表性高校,调研与对比分析6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可为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土木工程专业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6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基本一致,均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国内高校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本科毕业要求修读的课程门数明显多于国外4所高校,存在课程分配不均匀问题;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在人文、艺术课程方面弱于国外几所顶尖名校,而在可供选修的专业课程丰富程度方面优于国外顶尖名校。课程体系是实现教学培养目标重要抓手,国内顶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可适量减少总课程量,增加人文、艺术课程设置,为学生留足课外学习与消化时间,以实现对学生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者的协调平衡培养。

    • 行动研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工作坊教学方法及借鉴

      2023, 32(2):46-5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6 CSTR:

      摘要 (176) HTML (433) PDF 3.74 M (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空间发展和治理工具,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设计是实现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设计人才是当前城市设计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课程采用行动研究式工作坊特色教学,注重城市设计人才空间设计和治理能力培养,其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城市设计教学参考和借鉴。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工作坊教学秉持CPS创新性教学理念,以行动研究为特色,注重学生的学术素养、批判思维、决策能力、研究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能力培养。城市设计工作坊教学包括现状调查、发现问题、观点产生、找出解决方案和形成解决策略五个环节,教学内容涵盖空间设计和治理实施等系列课程。通过讲座、调研、阅读、研讨、咨询等教学方式,将城市形态学理论贯穿于项目实践教学,让学生多视角参与城市动态发展与建设的行动研究中,实现创新性解决问题的目的。以奥克兰滨海地块的更新与开发工作坊教学为例,介绍了行动研究方法在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针对我国城市设计工作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强调综合能力培养、建构设计与治理并重的教学内容体系、运用行动研究的实践教学方法等对我国城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建议。

    •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 土木法学本研贯穿培养体系的探究与实践

      2023, 32(2):55-6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7 CSTR:

      摘要 (261) HTML (322) PDF 1.81 M (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合性大学本应凭借自身多学科优势,成为法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但长期以来的学科划分及管理机制成为制约复合型法学教育发展的巨大阻碍。如何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为复合型法律人才提供外部支撑,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梳理工程法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造成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困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土木法学人才培养为例,梳理"双路径"复合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学习方向分流制度,从课程体系、实务训练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革,落实"双路径"交叉学科试验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结合 "宽口径"法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完成了对土木法学本研贯穿培养体系的探究。

    • 工程管理类专业“四体系一平台”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设计及实现

      2023, 32(2):63-7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8 CSTR:

      摘要 (243) HTML (585) PDF 1.64 M (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鼓励企业参与高校育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适应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在工程管理行业的推广与应用,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产教融合。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存在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校企师资流动差及"双师型"教师缺乏、校企协同中参与各方利益不协调及动力不足、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滞后及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急需构建整合行业发展和本科质量标准的课程体系、校企间教师与专业人才流动的师资体系、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3+1"的培养体系、"全过程+多元化"的监督评价体系与校企相长的协同育人平台,以形成"四体系一平台"的协同育人模式。同时,还需形成校企参与动力机制、协同育人项目实施保障机制、激发各方参与的激励机制和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以形成"四位一体"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可持续运营模式。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对产学研用支持力度,完善法律、夯实产学研用融合的法律基础,并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面支持;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工程管理类企业加大高校育人的投入,实施工程管理类产业学院专项发展计划并明确办学定位,以逐步形成协同育人良性发展机制。

    • 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以重庆大学为例

      2023, 32(2):71-7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9 CSTR:

      摘要 (283) HTML (453) PDF 1.36 M (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技创新与发展对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基于"大工程观"理念与"新工科"背景,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共享机制、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与研发平台等方面完善了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了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体系。教学改革成果已纳入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对工科专业教育教学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导向性支持。

    • >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新工科背景下农林院校土木与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与提升

      2023, 32(2):77-8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0 CSTR:

      摘要 (198) HTML (639) PDF 1.74 M (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迎来了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因为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质量下降的问题。立足于农林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基础条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福建农林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发展现状,引入灰度预测模型预测问卷数据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质量系数与实践水平质量系数均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外语能力也未得到有效提升。为此,从学校和教师层面出发,详细阐述了提升创新能力、实践水平及外语能力的改进措施和建议。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今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符合"新工科"理念和农林院校特点的研究生质量提升方法,这将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未来发展格局的高素质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人才。

    • 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 32(2):88-9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1 CSTR:

      摘要 (296) HTML (621) PDF 2.23 M (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交通强国国家战略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以"两新一重"为指导,以适应新时代智慧交通发展要求。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应紧密贴合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鼓励交通运输工程各二级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推进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性改革。以现行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行业和高校两个角度出发,围绕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交通基础设施方向研究生应具备的四项核心能力:知识迭代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适应能力。针对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特点,紧扣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核心目标,以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学科交叉为主要措施;以支撑培养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以管理办法、导师团队、实践平台为坚实后盾,保障改革措施能够切实落地。"三支撑"与"三保障"互相有机联系,共同致力于提升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了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际探索案例为依托,介绍了该案例在国际教育、学科交叉和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效,指出了培养模式探索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指明了未来重点关注方向,并提供了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的范本。

    • 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课程生态群建设实践

      2023, 32(2):97-10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2 CSTR:

      摘要 (196) HTML (471) PDF 1.46 M (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提升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越来越重要。本文以一所研究型大学面向研究生开设的旨在培养学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专业外语、科技论文写作和研究生学术英语三门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设计、师资背景、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课后反馈等方面对三门课程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该系列课程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提升研究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但这三门课程并未形成合力,未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因此,本文尝试用建构主义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创新建立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生态体系,为提升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供新的路径。

    • >教学成果与经验交流
    • 建筑类专业“双主体”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 32(2):103-10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3 CSTR:

      摘要 (265) HTML (896) PDF 5.77 M (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面向工业4.0时代建筑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背景下转型升级的新挑战与新机遇,转变建筑类专业教育中"以校为主、以企为辅"的传统校企协同教育理念,探索"校企同行"的"双主体"协同育人新理念,通过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创新、特色实践课程体系的搭建、机制保障与育人平台的打造,全方位构建"立体交融"的建筑类专业"双主体"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立足于新工科建设,融通多元学科与多方资源,经过8年的探索与实践,凝练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哈工大范式",为建筑类专业教育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了全新的启示与路径。

    • 土木工程专业桥梁风工程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3, 32(2):110-1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4 CSTR:

      摘要 (245) HTML (282) PDF 1.94 M (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融入新时代研究生课程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课程思政是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促进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桥梁风工程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围绕"课程思政整体教学框架""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探索""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特色性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案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建设工作,以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为首要目标,结合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将思政教育具体化、生动化,可为其他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实践证明:桥梁风工程课程思政的融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史为鉴,激发了对重大工程设计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理想信念和德育思维能力;践行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哈工大校训;启迪了学生对突破现有桥梁抗风理论的历史责任感与发展现代桥梁技术的紧迫感,结合"交通强国""建造强国"国家战略,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和投身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热情。

    •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统领房地产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探索

      2023, 32(2):117-12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5 CSTR:

      摘要 (178) HTML (401) PDF 1.35 M (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培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华中科技大学房地产管理课程教学团队经过多年实践,找到了课程思政隐性育人的普适性路径和针对性举措。然而深入研究发现,旨在培养国家机关及其组成部门新生力量的房地产管理课程仅仅追求隐性思政显然不够,必须实现显性思政、显性育人、有声育人、旗帜鲜明育人。当前,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房地产管理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压倒性任务。文章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统领房地产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创新思路,并根据"七个坚持"的理论骨架厘定课程的章节框架和具体内容,以期对众多管理类课程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培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积极传播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后疫情时期混凝土结构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3, 32(2):124-13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6 CSTR:

      摘要 (124) HTML (381) PDF 1.50 M (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混凝土结构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以"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的后疫情时期为背景,在已有研究成果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学现状,分别从混合式教学目标的明确、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考核方式的改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持续改进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开展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研究,为后疫情时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常态化开展与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 基于计算可视化的土木工程可靠度课程教学方法

      2023, 32(2):132-14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7 CSTR:

      摘要 (177) HTML (471) PDF 7.65 M (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基于可靠度理论的结构设计方法的快速发展,可靠度理论已经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由于可靠度理论较为抽象、常涉及复杂的数值计算,学生常无法完成学习流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匮乏,学习效果有待提高。针对上述难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可视化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基于EXCEL这一通用工具,可将各种可靠度算法的中间过程和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和展示,消除可靠度理论学习中涉及的数值分析要求,由此精简学习流程。该方法可帮助学生从复杂的数值计算中解脱出来,将精力聚焦在可靠度分析原理上,方便和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并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基于计算可视化的教学方法可大幅提高可靠度课程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获得感,为土木工程可靠度理论的教学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 变式教学法在体系几何组成分析教学中的应用

      2023, 32(2):142-14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8 CSTR:

      摘要 (190) HTML (471) PDF 2.42 M (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结构力学课程平面体系几何组成分析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部分关键概念掌握较差,影响几何组成分析的解题正确率。为强化学生对几何组成分析相关概念的理解,基于知识可视化和认知负荷理论,提出利用结合图示的概念性变式教学法对虚铰、铰结三角形和二元体等概念进行讲解的教学方法。在总结学生以往错题的基础上,增加三个概念的非概念变式和概念变式图,可降低学生学习概念时认知负荷,促进形成长时记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概念初期能多角度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辨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调查学习效果发现,结合概念性变式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对体系基本组成分析重要概念的掌握程度,有助于正确地进行体系几何组成分析。此外,概念性变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概括概念特征的思维能力。

    • 微模块植入在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中的运用

      2023, 32(2):150-15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9 CSTR:

      摘要 (146) HTML (565) PDF 4.86 M (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学习实践进入全新发展领域,注重和加强城乡规划宽口径的技术复合型人才和重基础的多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创新能力和过程控制能力是城乡规划专业全新发展过程中重点培养的两种能力。通过线上问卷对在读以及毕业五年内本科生进行动态调查,发现学生在设计类课程中存在过程控制前松后紧、关键节点思维卡顿、与社会热点脱节等问题。以郑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城市与建筑设计课程为例,对设计类课程进行微模块灵活植入,修正课程关键节点,在课程前期设计构思创意阶段增加方案互换环节,突破设计构思瓶颈;在课程中后期方案深化过程中增加专题研究和技术模拟支撑,加强设计内容的深度和思考问题的广度;课程完成后加入课后自我评价环节,总结得失,寻找对策。实践表明,对课程过程关键节点效果进行打磨提升,达到了增强学生交流表达能力、过程控制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的目的。

    •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 建筑构造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23, 32(2):159-16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20 CSTR:

      摘要 (266) HTML (490) PDF 5.10 M (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之根本在于"立德"与"树人",思政教育是立德的有效手段之一。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大思政背景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注重专业教育与价值引导之协同作用,在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始终坚持思政教育。以建筑构造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对思政教育融入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进行探索,构建融合与创新的建筑构造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法,运用建筑构造理论知识深度剖析建筑工程实践案例,并深度融合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向学生传递工程实践案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高等教育育人育德的根本目标。

    • 中国园林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2023, 32(2):167-17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21 CSTR:

      摘要 (278) HTML (305) PDF 1.35 M (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已成为全国高校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国园林史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担负着传递正确史学观与哲学观的重要使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沿阵地。文章以广州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通过课堂上下"双向联动",推进学生"学习、思考、实践、感悟"的认识过程,从而实现"明历史发展之理,增园林艺术之信,崇爱国爱民之德,力专业报国之行"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其中,课堂主要举措包括:宏观架构,纵横兼顾;以点带面,详略突出;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课后主要举措包括:任务驱动,学生主导;必做选做,注重差异;过程评价,激励竞争。该教学改革探索促进了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全面实现,为中国园林史和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参考。

    • 思政元素融入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2023, 32(2):175-18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22 CSTR:

      摘要 (276) HTML (470) PDF 4.52 M (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已成为当前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新趋势。但是,如何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是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师面临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以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钢结构设计原理为例,初步探索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法和路径。基于"四个自信",并结合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特点,确定了制度认同、文化自信、专业道德修养和科学精神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围绕思政建设目标,总结各章节相应的思政教育点和融入路径,并通过4个教学案例,简要介绍了思政元素融入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的方法,提出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平时成绩考核的改革方案,达到对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成果全面评估的目的。

    •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2023, 32(2):183-19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23 CSTR:

      摘要 (280) HTML (969) PDF 2.74 M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实现在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立德树人,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建设在实践中利用具体、生动的先进人物事迹和工程建设实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人生观。从提升德育的实际效能和实践效果出发,课程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将其整体、科学、有序地融合进各知识章节和各训练板块,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四个核心模块有机注入课程知识点和学科内容体系构架,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提高课堂效率,探索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教育指向的思政课堂教学体系和高效能实践操作模式。

    • >高校管理与思政教育
    • 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创造性转化的实证研究

      2023, 32(2):192-19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24 CSTR:

      摘要 (189) HTML (504) PDF 1.76 M (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的创造性转化既是教育自信的积极彰显也是教育自觉的主动呈现。通过对4所建筑类高校传统美德融入高校德育的情况调查,全面厘清高校德育在内容设定、课程设置、实施策略与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现实状况,探究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转换与改造的困境,以及扬弃与整合的阻滞因素。基于定性与定量分析,指出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的创造性转化中主体与客体的结构性矛盾和形式与内容的系统性冲突,切实认清其根本原因与现实困境,批判道德异化的根本性危害和经济至上论的价值偏离。进而,依据高校德育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原则,提出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力求从德育价值内核的熔铸切入,探寻高校德育四重功能与三层目的的统一、过程与环节的连贯、实践性与超越性的相适;从传统美德自觉内化的引导着力,寻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者和受教者等全要素整合的课堂教学路径;从教育技术的建构入手,打造科技加持、数据驱动的"智能+"德育载体;从评估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创造性转化的实效出发,坚持认知、动机、行为相统一的原则,追求以评促改、以改促教的转化实效,构建全程考核、全员评教的教学评估模式。

    • 高校教工党支部在“三全育人”过程中作用发挥与实践分析

      2023, 32(2):200-20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25 CSTR:

      摘要 (284) HTML (709) PDF 1.32 M (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教工党支部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教工党支部作为联系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三全育人"总体布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新时代,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新需求,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高校教工党支部如何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必须考虑的时代命题。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存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抗挫折能力较弱、网络依赖性强等问题,介绍和分析了北京建筑大学自动化系教工党支部"三全育人"实践过程,以为其他高校教工党支部创新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