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
    •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维路径

      2023, 32(3):1-1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01

      摘要 (227) HTML (193) PDF 1.34 M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融入内容、融入主体、融入方式、融入渠道,切实解决"融什么""谁来融""如何融"等现实问题。要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道理""学理""哲理",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穿透力;要激发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愿融""会融""善融"的动力能力功力,增强教育主体的融入力;要契合认知图式、尊重接受心理、对接日常生活,提升融入的具象化、互动化、生活化,增进教育客体的接受力;要依托日常教育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网络虚拟空间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融入,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辐射力。

    • >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
    •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概念、目标与多元路径

      2023, 32(3):11-2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02

      摘要 (266) HTML (477) PDF 4.12 M (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势在必行,但对处于不同阶段和状态的一线教师而言,尚有许多问题亟待厘清。以一线教师的视角,基于边界定义法界定"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概念,即高校一线教师完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和其自身具备的包含知识、技能和态度在内的教学专长。该能力具备从新手水平到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和专家水平的多层次提升空间,提升方式包含渐变和突变两种。分别基于任务特征和个人特征建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多层次目标,即提升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能力,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发展多元技能,树立职业态度。将相关政策、理论与自身实践相结合,指出多元路径对提升教学能力的影响,并分析教学能力提升多元路径对不同水平高校教师的适用性。

    • 双重认同:新生代教师工作绩效的提升路径——来自云南民办高校教师的实证分析

      2023, 32(3):21-3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03

      摘要 (164) HTML (369) PDF 1.41 M (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民办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流砥柱的高校80、90后教师具备较强的科学创新素养和能力,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新生代群体。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不稳定性、社会保障程度不高等因素,导致教师流动性大、流失率高,以及师资队伍不稳定、不足等现状,提高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组织的认同感,成为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自我一致性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通过对云南3所代表性民办高校教师进行调查,构建了工作价值观对工作绩效影响的双路径假设模型。为避免同源方差,研究分成两个时间点展开了两次调查,成功匹配253份新生代教师有效样本,运用Amos、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假设检验等。结果表明:工作价值观对工作绩效、职业认同、组织认同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在工作价值观与工作绩效之间起双重中介作用。研究从管理层面提出了民办高校应该尊重新生代教师的工作价值观、选拔具有积极工作价值观取向的教师、打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等建议,以增强新生代教师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进而提高新生代教师的工作绩效,稳定优化教师队伍。

    • >新工科建设
    • 农林院校智能建造专业培养体系构建

      2023, 32(3):32-3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04

      摘要 (128) HTML (274) PDF 2.90 M (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工业4.0背景下,建筑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推动了智能建造的发展。为响应国家发展战略,针对现阶段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现状,总结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路径,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建立了农林特色智能建造专业。以土木专业为主体,联合城乡规划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等进行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形成以乡村民居为主体的智能测绘、智能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监测与运维等创新课程体系。专业分为4个课程群模块,包含14门课程和10个实训项目,在课程和实训项目中,均包含乡村民居特色模块。通过对组成智能建造专业主课程群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阐述,从组建教学团队、丰富理论教学和拓宽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农林院校智能建造专业培养体系。依据院校培养定位,提出基于农林院校的智能建造专业培养体系模式,突出农林特色,开展理论与实践创新设计。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智能建造专业达到了较好培养效果,可为农林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启示。

    • “一中心、三协同”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

      2023, 32(3):39-4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05

      摘要 (216) HTML (230) PDF 1.65 M (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国家"双碳"战略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引领下,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已成为中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与之对应的智能建造人才需求迫切,培养适应建筑业未来发展需求、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创新型智能建造人才已成为相关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与挑战。地方院校是培养智能建造人才的重要力量。然而,在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中,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设置难、多专业组织协调难度大、人才引进培养难等问题。如何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克服以上困难,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办学特色,建立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地方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胜任力为中心,以现代产业学院、虚拟教研室、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驱动的"一中心、三协同"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正是针对地方院校智能建造人才培养痛点进行的有效探索。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一中心、三协同"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实践为例,阐述该体系的内涵、特点及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其他地方院校智能建造专业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升级转型、人才培养及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 中美高校工程学习模式比较研究——以富兰克林·欧林工学院和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为例

      2023, 32(3):45-5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06

      摘要 (129) HTML (218) PDF 1.54 M (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工程学习模式是为学习共同体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为智能信息时代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而构建的工科学习活动结构。高校知识生产模式和学习科学理论,共同构成工程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因此,以富兰克林·欧林工学院和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为研究对象,基于学习生态系统视域,开展工程学习模式的系统性研究。通过对比中美工程教育模式的异同,发现工程学习模式的逻辑起点在于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和知行创统一。借鉴欧林工学院工程教育模式,提出促进中国新工科学习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新策略,以期为新工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 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建筑课程创新思考与实践

      2023, 32(3):56-6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07

      摘要 (172) HTML (556) PDF 1.33 M (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工科"战略实施是我国应对全球竞争、推动创建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为积极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天津大学紧抓机遇,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自动化等优势学科基础上开设智能建筑专业,通过构建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人才。由于天津大学智能建筑专业尚在起步阶段,未能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广泛认识,因此开设一门能够为多个学院学生提供课程选择的公共选修课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建筑课程建设,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来设计不同授课阶段的重点内容和精讲内容,结合对创新型教材的打造、理论教学中技术应用前景的展望和实践教学中回归技术原理的思考,辅助多名具有不同研究方向和专业背景的教师联合授课,以诠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特色,并在授课过程中关注行业发展与实践要点。通过对课程组织模式、教学安排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分析,提出了针对智能建筑创新课教学方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了模块化多维交叉课体系和多学科融合育人平台,针对性地建立了混合式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能力标准构建路径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

      2023, 32(3):63-7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08

      摘要 (130) HTML (371) PDF 1.98 M (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工程建设领域需要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工程人才。造价管理工作投资造价信息化与大数据共享发展趋势、工程造价领域出现新技术和新方法等都使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挑战,导致传统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标准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做出动态调整。因此,构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能力标准是提升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重要保障。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积极响应新工科教育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国内造价协会在高校与行业市场之间桥梁作用,根据国内造价工程师执业范围及所需专业能力,确立"计量与计价能力—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能力—项目投资与可行性研究能力"逐级递进的能力结构。借鉴OBE教育模式,以行业市场需求和学生未来岗位胜任力期望为导向,将"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重构"学校-社会、专业-行业、教师-学生"间的联系,推动新工科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在教学方面,贯彻"顶天""立地"的方针,即课程理论教学与工作坊实践教学结合,形成知识架构和能力培养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保证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并设置APC测试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 基于矿业特色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

      2023, 32(3):75-8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09

      摘要 (145) HTML (398) PDF 5.48 M (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矿业类院校建筑学专业针对现存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固化、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对外合作交流匮乏以及缺少矿业特色的创新课程、教材资源、教学科研团队、创新平台建设和资金投入等问题,开展矿业类院校建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结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以通专结合、矿业特色鲜明为目标,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培养框架,基于复合型、创新型、综合型、专业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主线,从矿业特色"一轴两翼"课程体系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构建、综合型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多渠道协同育人平台搭建、智能云教学资源开发、多层面保障措施实施六方面探索培养具有宽厚通识教育基础与扎实矿业特色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旨在为矿业类院校建筑学专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 融合CDIO理念的建筑类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3, 32(3):84-9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10

      摘要 (86) HTML (398) PDF 4.59 M (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国家人才战略实施的现实需求,但目前在人才培养实践上普遍存在双创课程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教育主体单一、实践教学平台资源不足、课内外教学环节缺乏融通等问题。以建筑类专业的本科教育为研究案例,为实现学生核心能力综合提升的目标及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建筑类"双创型"人才的愿景,在教学实践中融合了"构思—设计—实施—运作"(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索。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愿景的基础上,对建筑类专业教学进行了"专业设计+双创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将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与教师实践项目密切结合,实现了"思维与意识培养+市场认知+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在教学过程组织上,通过设置"创新思维与意识培养—市场和赛事认知—实地调研—团队辅导"的进阶式学习任务、交互式虚拟仿真认知与真实项目体验结合的体验式教学、竞赛导向的激励式教学等方法实施教学,实现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的创新。最后,为保障"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运行,应构建以政府、高校、企业、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协作机制,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政产学研协同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可操作的项目平台及积极的创新环境;通过企业导师、行业先锋等的引入,构建综合性联席教学团队,并建立跨专业师生共创项目组,实现高水平项目的培育及孵化。

    • >教学成果与经验交流
    • 对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变革与研究性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2023, 32(3):93-9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11

      摘要 (162) HTML (365) PDF 1.58 M (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也是当前我国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围绕当前对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的普遍认知,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代信息化背景下知识传播和专业知识体系构成特征,指出面对专业知识由"树状"结构向网络化结构转变的趋势,应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跨学科研究型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教学目标。以建筑学专业课程改革为例,从高年级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前沿性课题策划、师生共建的研究性专业课程等方面,提出了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网络化结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设想。为适应未来专业教育变革发展,需根据学科研究特点与教师的研究、实践特长,设置专门化培养方向,构建本硕贯通的相应研究性课程体系。通过多学科、复合型的建筑学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引入高水平企业教师,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学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需求间脱节的问题,以保障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对未来知识更新与行业快速发展变化的有效适应。

    • 土木建造类研究生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2023, 32(3):100-10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12

      摘要 (148) HTML (133) PDF 3.34 M (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大工程观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目标需求,因此,文章旨在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土木建造类研究生培养途径。以重庆大学土木建造类研究生培养为例,通过目标需求分析,打造良好的多学科融合研究生培养条件,构建智慧赋能、学科交叉土木建造类研究生的培养体系。通过十余年的改革与实践,创新了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并在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能力、教学改革成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通过智慧赋能土木、创新助力建造,有效提升了土木建造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实现研究生培养从传统土木到智慧建造的复合式发展,开辟了土木建造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新方向。

    • >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深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导师团队培养研究生探索与实践

      2023, 32(3):107-11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13

      摘要 (136) HTML (169) PDF 1.91 M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然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单一导师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本文首先分析了单一导师模式在研究生思政教育、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等方面的局限性;其次,以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领域导师团队为例,就如何构建与管理导师团队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最后,从厚植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开拓研究生的国际视野,营造研究生的和谐氛围等五个方面,探索了导师团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可为同类院校导师团队模式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 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2023, 32(3):114-12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14

      摘要 (146) HTML (339) PDF 1.96 M (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理念和专硕培养目标,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立足于学校学科专业水平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专硕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国家专硕招生计划逐年增加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分析总结了目前专硕招生和培养模式存在"重学硕、轻专硕"顽固难消、"一报多、调剂少"不稳且低、"理论深、实践浅"理念惯性和"校内紧、企业松"合力分流等现状。结合学校隶属地土木工程专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培养目标定位等因素,针对学校/学院专硕招生/调剂政策、论文选题和全过程思政育人、校内导师选拔及管理、企业导师遴选和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的措施和建议,并对专硕研究生三年培养模式的个案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该培养模式效果反映良好,可为其他类似工科专业专硕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 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3, 32(3):122-13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15

      摘要 (150) HTML (365) PDF 4.59 M (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思政建设是我国高校专业课程教育改革的重点。思政元素融于专业课教学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既能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又能发挥对学生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通过梳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课程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的教学内容与特色,探讨其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建设思路,提出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为构建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对建筑遗产保护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元素研究与应用

      2023, 32(3):132-13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16

      摘要 (170) HTML (401) PDF 3.37 M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是系统的育人工程。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抓手,是高等教育之根本。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着力点,是高校育人之灵魂。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才兼备高质量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探究专业课程思政缺少思政教育、教师思政素养不足、学生缺少思政教育引导等问题,科学设计教学项目,以项目为依托,甄选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以专业课程为植入载体,探究专业课程思政化路径,全方位、多视角和系统地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诗歌化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真正做到专业知识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培养有灵魂懂专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空气调节教学改革及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2023, 32(3):139-14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17

      摘要 (157) HTML (171) PDF 1.29 M (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哈尔滨商业大学能源动力类主干课程空气调节为代表,开展了新工科背景下多层面内涵式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主要包括理论知识体系的多维交叉融合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性与探索性提升、全新版教材建设与大纲修订、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等。同时开展了 "精准思政融合"体系构建与创新,重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历经3年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创新空气调节课程体系,促进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3, 32(3):146-15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18

      摘要 (200) HTML (305) PDF 1.29 M (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深刻了解课程思政内涵、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要素及其实施路径的基础上,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提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5个思政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及其对应的知识或能力目标,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目标融为一体,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教学方式创新和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改进四个方面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落实提出了保障措施。

    •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 协同论视角下中国风景园林史教学体系优化

      2023, 32(3):153-16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19

      摘要 (111) HTML (198) PDF 20.16 M (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风景园林史作为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赓续本相、以启未来的重要价值,而在专业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的学科背景下,其教学体系有待不断优化。通过调研,分析归纳当前课程教学中大纲框架"揣小失大"、案例解析"情理两分"、授课方式"重讲轻践"等现实问题。基于协同论视角提出三系交织优化知识结构、情理相融深化认知模式、关联实践形成历史思维的教学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突破传统视角,关注整体环境,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通过递进式实践体系的建构与实施,培养学生的风景园林历史思维。

    • 基于本体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贝叶斯拓展

      2023, 32(3):163-17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20

      摘要 (101) HTML (152) PDF 2.39 M (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具有概念多、内容多、符号多和公式多的特点,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学及拓展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引入本体论的哲学概念和本体模型的建模步骤,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本体论融合,建立课程各主要教学内容的精细化本体模型。考虑到贝叶斯思维可以更新和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结合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的本体模型和服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相关信息,采用贝叶斯方法实现本体模型的拓展,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了解,提升学生专业认知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土木工程专业相关课程提供一种新的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

    • 组合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辨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2023, 32(3):171-18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21

      摘要 (110) HTML (493) PDF 1.71 M (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思辨能力是工程类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传统组合结构课程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局限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式的被动学习,这一教学现状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工程教育认证的培养理念背道而驰。以组合结构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托,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机制从教学设计、教学法和学习绩效评价作行动研究。教学内容选自组合结构教学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对遇到的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评价和反思。课堂教学中从模拟实际工程应用角度分析学习绩效评价,使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综合识别、分析、判断、评价工程问题,以作为提升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 构建“四结合”教学模式强化工程能力培养——以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建设为例

      2023, 32(3):182-18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22

      摘要 (122) HTML (292) PDF 1.65 M (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标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从教学团队、教学方法、考核评价、质量管理四个维度出发,秉持以学生为中心、OBE和持续改进"三位一体"的工程教育理念,突出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培养。通过在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中构建和精准实施"校内外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任务与指导结合的引导模式、考核与评价结合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的"四结合"教学模式,在2017和2018级本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课程目标达成,为相关课程的建设与持续改革提供了依据。

    • >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
    • 应用型高校建筑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2023, 32(3):190-19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23

      摘要 (105) HTML (204) PDF 1.32 M (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应用型高校对建筑机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实践教学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着建筑机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对应用型高校建筑机电类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应用型高校在建筑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中面临的困境,通过对一些应用型高校建筑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和社会对建筑机电类人才满意度的调查,指出了当前应用型高校在培养建筑机电类专业人才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应用型高校制定的建筑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应用型高校在培养建筑机电类专业人才过程中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并在应用实践中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实践与研究

      2023, 32(3):199-20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24

      摘要 (142) HTML (517) PDF 2.65 M (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毕业设计对培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联合毕业设计不仅能促进高校之间的交流,而且能夯实专业建设,扩大专业影响力。通过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联合毕业设计8年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探讨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等主体与各协同体互动式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落实教育资源共享共用理念,推动教学相长,实现多方互惠共赢,推进协同育人多维度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 注重整体思维培养的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教学探索

      2023, 32(3):207-21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3.025

      摘要 (132) HTML (315) PDF 1.63 M (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筑设计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一项基础内容,城乡规划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后,应改进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以北方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为例,总结归纳学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环境分析不充分、整体设计观念欠缺、逻辑分析能力训练不足等问题,提出以整体思维培养为重点、加强过程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学建立以空间形态设计为核心、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为出发点的整体设计观念,在此基础上细化教学主题,完善题目设置,围绕环境、行为、功能与空间设计等核心要素展开教学。同时,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调整教学过程和组织方法,理清教学主线,强化分阶段、分层次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将多种互动交流模式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