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缘起、挑战与应对
    李春林,裴雪晴
    2024, 33(2):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01
    [摘要](213) [HTML](62) [PDF 567.71 K](461)
    摘要:
    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高等教育数字化是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跃升的必然选择。在全球教育大变革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是顺应数字时代的必然要求、提升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国家战略发展的内在需求。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数字治理理念尚未转变、数字治理主体素养欠缺、数字治理技术不够成熟、数字治理制度有待完善等现实挑战。针对此,高等教育治理主体应转变理念、培养高等教育数字治理思维,提升素养、培育高素质技术型数字人才,变革技术、推动高等教育数字转型升级,完善数字化制度建设、优化高等教育数字治理布局。通过数字技术为高等教育深度赋能,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让数字化治理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  “双一流”建设视阈下河北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探析
    张巧月,李兴国,潘振华
    2024, 33(2):7-1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02
    [摘要](179) [HTML](69) [PDF 615.30 K](382)
    摘要:
    河北省正处于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过渡转型期,立足国家“双一流”建设形势和河北省高等教育现状,从重点支持头雁大学建设、在特色发展中寻求突破、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三个方面为河北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破局之策,从“两保障、两提升”方面给出解题之法。“两保障”中经费保障包括充足的经费总量和提升筹资水平,人才保障立足于选拔卓越的大学校长、引进高层次的科研领军人才和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两提升”中内涵建设包括回归学术、回归教学、回归特色三个方面,大学声誉建设包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多措并举,精准发力,为河北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助力河北省教育强省建设。
    3  高校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中的信息技术伦理教育探析
    陈雯
    2024, 33(2):16-2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03
    [摘要](134) [HTML](70) [PDF 662.69 K](475)
    摘要:
    随着中国建筑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推进,建筑业从业者需以更高的信息素养参与智能建造实践,并积极构建和维护建筑业良好的伦理道德秩序。文章分析高校在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中开展信息技术伦理教育的意义,包括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伦理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提升学生解决智能建造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应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信息技术伦理问题等;提出高校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中的信息技术伦理教育,需要引入课程思政理念,并依据融合性与层次性的平衡、跨域性与教育性的平衡、适切性与灵活性的平衡等原则,妥善整合设计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与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终生所需能力;探索对高校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中的信息技术伦理教学进行系统化的方案设计,包括明确信息技术伦理教学目标、构建信息技术伦理教学内容、实施信息技术伦理深度学习策略、提升智能建造师资的信息技术伦理教学水平等。
    4  双创理念下建筑实践教育的工作室模式研究
    朱斯坦,贺建新
    2024, 33(2):25-3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04
    [摘要](136) [HTML](48) [PDF 1.87 M](237)
    摘要:
    传统本科建筑学专业建筑师业务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而轻视创新创业、人际交往和管理等综合能力培养。基于该现状,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从当下建筑学学生能力与行业需求脱节、培养方式和职业规划多元化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出发,提出了双创型工作室建筑实践教育模式。该模式以专业实践教育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为模块,以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为保障,以培养“专业实践型+”多元化建筑人才为目标,以期推动高校建筑学科实践培养体系改革,提升建筑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5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建设与示范
    陈金华,沈雪莲,谭力,秦子雄
    2024, 33(2):35-4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05
    [摘要](182) [HTML](48) [PDF 2.05 M](348)
    摘要: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空调冷热源系统、大型通风空调系统等成本高、危险性高、周期长的实验内容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建设,共建设了空调冷热源系统、空调系统、热水供暖系统三个综合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实验建设紧密围绕建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展开,坚持“能实不虚、虚实互补”原则,以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创新思维、高素质综合型工科人才为目标。实验内容设置综合性的多工况虚拟实验、事故工况实验和科研创新实验,支撑了完整的实验教学过程,并建立了双向评价体系。实验采用Web端在线实验形式,提高实验的便捷性和共享性。2020—2021年,虚拟仿真实验系统除服务本校本科实验教学外,向4个高校超300名学生提供实验教学服务,获得校内外较高评价,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社会效益。
    6  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实验室共管机制完善
    纪伦,谭忆秋
    2024, 33(2):42-5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06
    [摘要](148) [HTML](39) [PDF 685.42 K](248)
    摘要:
    “双一流”高校建设体系中,人才培养和实验室建设作为关键要素举足轻重,分析二者一致性和互补性,结合传统的“共管”理念,构建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实验室师生共管机制,在提升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的同时,有效实现学生培养目标,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创新氛围,克服以往简单共管模式,为“双一流”高校建设和学生总体能力培养提供保证。文章分析了“共管”的基本理念、经验与可行性;明确了需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提出具体应对策略;进行了共管机制的工作分工,对工作的有序推进提出了建议;对高校实验室共管机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进行了说明。从理论体系到实践环节,完整地阐述了高校实验室深入共管机制的实施关键,对于高校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7  新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跨学科能力培养探索——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
    贾玲利,傅娅,赵东平
    2024, 33(2):51-5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07
    [摘要](151) [HTML](74) [PDF 1.09 M](649)
    摘要:
    为积极应对新领域、新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新工科教育。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跨学科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实现跨学科创新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结合西南交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分析了风景园林专业跨学科能力培养在专业配置差异性、课程体系独特性和教学环境局限性等方面的复杂性,论述了该专业跨学科能力培养的途径,包括构建“学生—平台—教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更新教学理念,完善知识架构,细化培养过程,以及建立多重的科学评价方法等,并探讨了该专业跨学科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包括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念、突出学科优势和平台资源、强化关键培养环节等。
    8  道桥专业开放实验平台构建模式探索
    周飞,杜静,薛金顺
    2024, 33(2):59-6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08
    [摘要](126) [HTML](49) [PDF 764.88 K](232)
    摘要: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而言,实验教学对磨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索开放实验平台在地方应用型院校的构建模式,以湖北文理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道桥实验室为例,从课程及教学管理两方面指出了当前本科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开放实验平台的改革措施,包括开发集实验项目选定、在线课程云共享和实验仪器预约于一体的开放实验智能综合管理平台,构建师生双选末位淘汰体系,完善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评价机制,建立师生全覆盖的专项安全管理制度。开放实验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潜质,提高了实验设备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进而为立德树人、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9  以问题为导向的工科设计类课程线上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以城市设计课程为例
    张益峰
    2024, 33(2):66-7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09
    [摘要](127) [HTML](39) [PDF 574.12 K](258)
    摘要: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广大高校无法正常线下教学,各高校纷纷开展线上教学实践。但由于传统工科设计类课程的特殊性,线上教学无法适应其要求。基于此,以南京大学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为例,对其教学任务、目标进行剖析,认为线上教学存在基地现场调研难、线上教学深化难(方案信息损失大、师生线上交流浅)、线上答辩误差大等问题。继而提出“云”调研的创新(线上“云”选题、线上“云”调研)、线上教学的改革(“VR”技术的运用、线上交流的优化)、线上答辩的纠偏等系统化改革创新思路,为未来设计类课程线上线下融合和线上教学改革深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10  智能建造背景下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改革探索
    李庆涛,袁广林,张营营
    2024, 33(2):73-7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10
    [摘要](133) [HTML](67) [PDF 465.03 K](357)
    摘要:
    智能建造是以传统土木工程专业为基础,面向国家建设需求的新工科发展方向。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作为传统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仍是智能建造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结合目前国内高校智能建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分析,探讨了现有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知识的改革措施,构建了适应智能建造背景下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明确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在智能建造专业中的作用,相关成果可为智能建造专业结构设计教学提供参考。
    11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探索——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姜乖妮,董宏杰,王苗
    2024, 33(2):79-8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11
    [摘要](212) [HTML](53) [PDF 2.47 M](423)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对学科交叉融合与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城乡规划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从国土空间规划切入,论述了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性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剖析了城乡规划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四个主要矛盾——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教学方式、理论类课程与设计实践类课程、旧知识体系与新规划体系、单一学科框架与交叉学科知识,从而得出了城乡规划学科亟待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和课程体系优化的结论。根据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定了兼具实践思维、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和运算思维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从理清课程体系脉络、增设学科交叉类课程、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三个方面对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学校依托新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12  面向新工科“五维形态”的城乡规划课程结构反向设计
    姜雪,赵宏宇,王春青
    2024, 33(2):89-9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12
    [摘要](139) [HTML](55) [PDF 1.25 M](275)
    摘要:
    在我国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城乡规划教学如何匹配国土空间发展尤为重要。城乡规划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课程成果是直接检验其授课效果的高效工具。针对目前理论课程教学成果路径设置模糊、实践创新性不足、理论知识繁杂枯燥等问题,本研究面向新工科(人文维度、规模维度、政治维度、产业维度与人文维度)“五维形态”,将OBE理念分解为5个阶段运用到课程结构设计中,结合课程技术、规模、政治与人文成果形成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及素质模块,力求提升城乡规划专业理论课教学效果。
    13  基于OBE理念的海洋工程地质虚实结合实训教学探索
    杨庆,孔纲强,高凌霞,王忠昶,冯晓静
    2024, 33(2):97-10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13
    [摘要](145) [HTML](42) [PDF 661.92 K](262)
    摘要:
    海洋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地质工程等本科专业基础课,探索课程的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是新工科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按照“学生为本、目标导向”的教学思路,开展“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和“虚实结合”等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以工程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为目标导向,重新设计海洋工程地质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设置、教学形式与方法,以及多元化能力考核与评价等环节,校企合作、协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共建海洋工程地质实践基地的新模式。
    14  问题导向与成果导向相融合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案设计
    刘月飞,樊学平
    2024, 33(2):104-10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14
    [摘要](163) [HTML](55) [PDF 750.81 K](314)
    摘要:
    综合考虑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章节内容较多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课程教案设计是目前较好地教授这门课的方法之一。首先,基于问题导向,总结各章节教学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然后,基于成果导向,以问题导向中的各个关键问题为教学成果,开展各个章节的教案设计;最后,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的主要章节内容整理成易于教学的教案,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问题导向与成果导向相融合的教案设计方法可为土木工程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教案设计提供参考。
    15  桥梁工程专业贯通式实践教学链条模式探索
    刘超,高春嵩,阮欣,吴培峰
    2024, 33(2):110-11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15
    [摘要](118) [HTML](71) [PDF 1.05 M](327)
    摘要:
    实践教学是桥梁工程专业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实际生产的桥梁,针对桥梁工程专业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连贯性差、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课群组在多年实践和研究基础上,构建了针对多门实践课程的贯通式学习链条新模式。该模式以需求驱动、潜能激发、创新导向为核心,形成了从学习认知到技能训练,再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教学思路。在此教学链条中,学生的课程学习、虚拟平台、生产实践、论文科研层层贯通;思政教学、国情实践、现场实习、专利申请、创新创业等环节环环相扣,从而提高桥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连贯性,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效果。
    16  土木工程专业线上生产实习教学方法探讨
    陈志华,范小春,周宁宁,强小康
    2024, 33(2):118-12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16
    [摘要](134) [HTML](44) [PDF 484.47 K](288)
    摘要:
    新冠疫情防控时期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面临困境,以武汉理工大学的卓越工程师实习教学为例,提出以“线下专题讲座+线上视频学习”的方式在校内完成生产实习教学任务。与传统现场生产实习教学相比,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全面、先进、详细,并取得较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为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17  以结构设计大赛为平台的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研究
    旺敏玲,王化杰,钱宏亮,陈德珅,范峰
    2024, 33(2):123-12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17
    [摘要](135) [HTML](37) [PDF 1.97 M](324)
    摘要:
    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是全国范围内土木工程领域参与度最广泛、专业性较强的赛事。为丰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和工程实践能力,对土木工程专业以赛促学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论述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推广的可行性和优势,建立了清晰的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框架。同时,详细分析了各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及要点,并对以赛促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小范围的实践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表明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其思路和成果可为类似教学模式实践提供参考。
    18  批判地域主义视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李春青,司敏劼,王韬,段炼
    2024, 33(2):130-13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18
    [摘要](120) [HTML](55) [PDF 1.70 M](292)
    摘要:
    当前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存在建筑类型单一、设计内容固定、建筑与地域脱节等问题,通过梳理建筑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结合建筑设计理论发展趋势,尝试在本科二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中引入批判地域主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以教学载体设计为例,从教学培养目标、教学途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成果五个方面展开改革和探索,对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能动性、学生创新积极性以及探索具有非历史地域性、现代在地性的建筑设计方法有重要推动作用。
    19  “两性一度”要求下传热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罗清海,涂敏,陈国杰,熊军
    2024, 33(2):136-14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19
    [摘要](212) [HTML](70) [PDF 990.91 K](305)
    摘要:
    重塑课程教学是一流课程建设亟需探讨的课题。结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分析了传热学课程特点,总结了目前传热学实践教学的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传热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并针对对流换热的实验教学改革案例,进行了基于“两性一度”的教学思路分析和成效分析。突破实验室课堂教学的时空约束,不拘一格改革实验教学,强化自主性、体验性、综合性的拓展训练,注重知识融通、技能锻炼、思维引导和思想引领融于一体,是落实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路径。
    20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与路径
    李家丽
    2024, 33(2):143-14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20
    [摘要](189) [HTML](35) [PDF 496.45 K](372)
    摘要:
    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源泉和宝贵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体系创新与实践创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时代的应然要求:二者在理论上有融合性、在内容上有延展性、在价值上有契合性。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应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网络思政教育三条路径全面展开,实现思政教育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检验相统一、课堂思政教学与网络思政教育相统一、个体道德修养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统一。这个过程有利于涵养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帮助新时代中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1  高校建筑体系整合课程思政建设思考与探索
    吴蔚
    2024, 33(2):149-15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21
    [摘要](126) [HTML](38) [PDF 525.76 K](316)
    摘要:
    当前我国课程思政建设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阶段,研究生思政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作为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研究生思政教育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以南京大学建筑技术课程建筑体系整合为例,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表明,结合社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将立德树人精神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中,以潜移默化方式,多方位、多层次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无痕融入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组合结构课程为例
    耿悦,王玉银,张欢,杨华,郭兰慧,刘发起
    2024, 33(2):155-16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22
    [摘要](205) [HTML](47) [PDF 562.46 K](274)
    摘要:
    为实现土木工程专业中思政内容的无痕融入,针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理论难度大、专业知识多的普遍特点,以组合结构专业课程为例,探讨从课程内容、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教材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建设思政元素的方法与可行性,开展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以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教学矛盾,阐述上述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与改革措施在本科生与研究生组合结构专业课中实施的效果,以期为土木工程专业课题提供参考。组合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组合结构理论复杂、形式多元,教学难度大,在组合结构课程中无痕融入课程思政,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授课技巧、教学模式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增加“工程案例库”“八百壮士精神”等思政内容,穿插“工程问题案例剖析”“学术前沿”等思政元素;在试验教学中,增加“试验设计”“学术研讨”等环节;在考核体系中,增加“团队项目”。在教学模式方面,开展“多渠道”授课、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课程,实现教学从课堂向课外、从国内向国际的有效延伸。在教学方法方面,实施多种电子教学媒介综合教学法,实现个性化教育。经过上述思政内容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得到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成绩优秀率达到30%。
    23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牛晓峰,周君明
    2024, 33(2):161-16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23
    [摘要](193) [HTML](63) [PDF 1.33 M](283)
    摘要:
    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基于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探索了课程思政实施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方式,制定了与课程特点相契合的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教学需以学生为中心,从培养思辨能力、传递科学精神和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三方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践探究式教学、过程性考核机制可保障课程思政高效融入课堂教学。并以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教学内容为例,给出了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流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