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政策演进的治理意蕴

      2024, 33(4):1-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01 CSTR:

      摘要 (125) HTML (25) PDF 606.98 K (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改革政策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治理起到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在政策的导向下,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经历了治理思路由行政逻辑向学术逻辑的转变,治理目标从服务工业建设向支撑产业升级的转变,治理格局由自上而下向多元协同的转变,治理意蕴日益凸显,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但我国工程教育仍存在治理理念待更新、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监督评价机制缺失等治理困境,有待于通过优化流程、健全规范和反馈评估等途径进一步改进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效能。

    • 新型举国体制下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的发展成效、关键挑战与协同治理

      2024, 33(4):9-1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02 CSTR:

      摘要 (88) HTML (43) PDF 604.10 K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加强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在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赋能原始工程科技创新、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等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简述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的战略意义基础上,从政策设计、改革实践、工程教育研究和质量保障论述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的历史成效。进一步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师评价和协同治理等角度指出卓越工程师培育面临的关键问题与挑战。最后,在协同育人治理共同体统筹下,从学生工程实践、工科教师激励、质量评价设计、注册工程师等方面指出新型举国体制下未来推进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的革新路径。

    • 高校创新能力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探究——基于30个区域创新指数

      2024, 33(4):18-2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03 CSTR:

      摘要 (85) HTML (24) PDF 1.32 M (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30个地区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创新指数,运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法,明确了高校创新能力对人才创新指数的25个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对25个关键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提取了3个共性因子,分别为f1研发资源、f2创新平台建设、f3创新主体。采用多元回归法,探究3个共性因子对人才创新指数的显著性影响。研究发现,地区高校的研发资源是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提出了三条建议:重点优化地区高校研发资源;完善高校创新平台;不断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研究成果为高校提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 0+1
      • 1+1
      • 2+1
    • >工程教育研究与评价
    • 项目驱动下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欧美高校的实践与启示

      2024, 33(4):25-3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04 CSTR:

      摘要 (104) HTML (40) PDF 794.04 K (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正肩负重要使命并迫切需要深化改革。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其影响力和应用范围正不断扩大。本文通过遴选三所工程教育具有传统优势并走在工程教育改革前沿的代表性欧美高校:麻省理工学院、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欧林工学院,从工程教育改革历程、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设置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三所高校的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和分析了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工程技能、增强团队协作、体现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

      • 0+1
      • 1+1
      • 2+1
      • 3+1
    • 基于“专创交叉融合”的机械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4, 33(4):36-4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05 CSTR:

      摘要 (71) HTML (45) PDF 2.02 M (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对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高校人才自主培养体制机制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进而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积极探索并构建了以“专创交叉融合”为基础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师资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着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知识运用能力,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该体系对促进中国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基于乡村振兴教育的跨学科社会实践——研究导向型融合式教学模式初探

      2024, 33(4):43-5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06 CSTR:

      摘要 (156) HTML (40) PDF 1.58 M (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实现教育教学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贵州民族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成立了“贵州报京侗寨乡村振兴联合工作营”,在乡村实景中探索相关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推进建筑类学科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实践中发现,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与多资源融合的教学平台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有效方法。针对乡村振兴的教学改革核心应变“知识积累”为“思想价值引领”。“联合工作营”设计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型融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了在乡村学习、向乡村学习、为乡村学习、让乡村学习等多维度教学活动,为乡村振兴培养和储备人才。

      • 0+1
      • 1+1
      • 2+1
      • 3+1
    • 数字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精细化应用实践与效果对比

      2024, 33(4):51-5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07 CSTR:

      摘要 (61) HTML (29) PDF 1.04 M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互联网+”的新型数字信息化教学方式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实现数字信息化赋能教育。以中国矿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交通规划与道路勘测设计为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学对象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上,依托课程团队建设的在线教学平台资源,采用4种代表性的教学方式,针对各类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别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对比分析教学效果,最终确定各类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优势、特点、适用性,据此精细化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因材施教的效果。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地方高校土木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4, 33(4):59-6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08 CSTR:

      摘要 (111) HTML (29) PDF 1.69 M (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针对地方高校土木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模式不合理、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构建了以“产教协同、项目驱动、开放融合”为特色的“一目标、二协同、三递进、五保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简称“1235”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围绕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核心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产教协同的二元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了“理论—实践—创新”三阶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了以“教学礼拜”为载体,导师、学科方向、学院、学校、政府“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与改进机制。经过多年实践与完善,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成效,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 0+1
      • 1+1
      • 2+1
    • >新工科探索与实践
    •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思考

      2024, 33(4):66-7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09 CSTR:

      摘要 (129) HTML (43) PDF 620.49 K (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卓越人才,因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成为教育领域的首要任务。在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领域亟须思考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以及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满足行业变革的需求,这已成为当前土木工程教育的核心议题。通过引入复合型人才的概念,明确定义人才的特质,涵盖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这种全面素质要求不仅符合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而且要与土木工程产业的发展需求相契合。部分高校已在新工科背景下,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优势,紧密结合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及未来发展,制定了土木工程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为此,从加强跨学科合作专业教育、基于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和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

    • 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力学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以土木交通大类专业为例

      2024, 33(4):76-8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10 CSTR:

      摘要 (81) HTML (46) PDF 1.63 M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不断发生变革,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使命,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落脚点。材料力学作为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团队分析了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课程强理论性、逻辑性、工程实践性等特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枯燥、推导过程抽象、评价体系生硬等问题,以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优势,在课程教学内容、讲授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提出了“Interest+Understand+Application”的创新教学体系(简称为“IUA”创新教学体系),旨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内容理解、强化学生知识应用。东南大学土木交通大类专业对该教学体系进行了实践,包括引入工程案例、利用校内及在线资源丰富课堂形式、改进课程评价方式等。通过评估学生课堂满意度调查、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学生课外实践成果等,证明了该教学体系改革成效显著。

      • 0+1
      • 1+1
      • 2+1
      • 3+1
      • 4+1
    • 城乡规划本科人才培养智慧赋能课程体系设计与地方实践路径探索

      2024, 33(4):84-9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11 CSTR:

      摘要 (61) HTML (32) PDF 777.56 K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治理工具。作为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事业发展的核心专业,城乡规划本科人才培养急需结合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需求进行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提升。针对传统建筑类城乡规划专业重空间规划设计训练轻数字智慧维度知识体系和业务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国土空间规划行业技术变革趋势,以及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对数字智慧赋能的实践需求,以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创办“国土空间规划创新班”为例,提出改革内容:一是基于“广度-深度”课程体系重构法则,对知识矩阵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变换,形成倒“T”字课程体系,即宽口径夯基础和窄方向促拔尖。二是围绕倒“T”字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增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人工智能概论:科学与工程”等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强化现代人地关系时空统筹原理支持,增设“测量与地图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与空间政策”等课程;在规划实践课程中加重“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分析”“空间数据分析及规划应用”等专题分析。研究建构的智慧赋能课程群可为地方院校革新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团队组建提供决策参考。

      • 0+1
      • 1+1
    • 基于数字技术创建交互式实验教学资源的实践与探索

      2024, 33(4):92-9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12 CSTR:

      摘要 (61) HTML (24) PDF 1.70 M (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展览馆正成为一种文化趋势。作为建筑大类教学的重点实践环节,建筑模型的制作、展示和存储具备艺术价值和学习交流的双重意义。为了打破时空界限,整合教学资源,基于三维扫描、网络交互等数字技术,领先于国内建筑类高校,创建了学生数字化虚拟建筑模型展览馆,探讨并实践了实体建筑模型数据采集、数字化建模数据匹配、全数据处理流程、虚拟平台全息展示、在线网络交互等一系列现实资料虚拟化应用的技术,提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数字化建筑模型在线展示的流程。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教学学术研究与实践
    • 基于BOPPPRS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混合式课程改革探索及拔尖人才培养——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例

      2024, 33(4):100-11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13 CSTR:

      摘要 (71) HTML (31) PDF 1.21 M (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新工科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知识的需求,本科教学对研究型教学内容的需求愈发强烈。因此,提出一种基于BOPPPRS的新型教学理念,将部分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元素(R-research)融入课堂中,为未来研究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思路。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板书教学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基于BOPPPRS新理念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及拔尖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BOPPPRS理念进行优化设计。最后,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与思政的融合,将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研究中涉及的环保、“双碳”政策等内容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提高拔尖型人才思政水平。

      • 0+1
      • 1+1
      • 2+1
      • 3+1
    • 构建“四个融合” 助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以硅酸盐水泥热工设备课程为例

      2024, 33(4):111-11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14 CSTR:

      摘要 (49) HTML (21) PDF 667.69 K (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一流本科课程 “两性一度” 的建设标准,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硅酸盐水泥热工设备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过程进行了介绍,构建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相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相融合、多维度考核机制相融合的四种教学模式。将融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强化立德树人思想,通过建设智慧课堂,让课堂“动起来”。硅酸盐水泥热工设备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对于强化学生正确世界观、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勇于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探究学习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0+1
    • 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调研与教学方法探讨

      2024, 33(4):118-12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15 CSTR:

      摘要 (55) HTML (28) PDF 1.38 M (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我国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艺术轻技术、学生学习建筑技术类课程动力不足等问题,综合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开展了建筑技术类课程现状调研与教学方法探讨工作。对河北工业大学63名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所有建筑技术类课程、设计类课程的单门课程成绩和学年课程模块成绩进行了统计,结合问卷调查,分析了建筑技术类课程和设计类课程的相关性、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的薄弱环节。基于教学现状,着重探讨了与课程各环节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要积极引进课程思政教育、人文化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成果导向模式的传热学教学改革及实践研究

      2024, 33(4):129-13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16 CSTR:

      摘要 (56) HTML (30) PDF 1.03 M (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类课程。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和成果导向理念,以传热学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近几年课程教学效果及现状,研究了传热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从工程知识、问题分析和研究能力分别开展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注重理论教学联系工程实际,以及学生团队协作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对课程产出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工程知识、问题分析和研究能力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分别为0.77、0.68和0.8;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确保教学改革始终与毕业要求密切结合。研究成果为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质量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 0+1
      • 1+1
      • 2+1
      • 3+1
    •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结构力学课程双语教学设计

      2024, 33(4):138-14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17 CSTR:

      摘要 (52) HTML (27) PDF 2.16 M (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面向国家建设交通强国的发展目标,交通事业对人才的国际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广结构力学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交通人才的有力措施。首先,概述了华中地区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展结构力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其次,基于学习迁移理论介绍了英语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的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再次,分析了结构力学课程内部知识点的纵向迁移;最后,以“叠加法作弯矩图”为例,说明了结构力学双语教学的设计。实践证明:通过采用结构力学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国际化水平。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索

      2024, 33(4):147-15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18 CSTR:

      摘要 (67) HTML (14) PDF 579.49 K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析新时代给排水专业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企业-家庭-社会”多方协同的劳动育人模式与实施途径。具体而言,通过高校劳动育人平台训练大学生从事专业劳动的技能;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引导大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的价值;通过家庭日常生活劳动锻炼大学生处理生活事务的能力;通过社会公益劳动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述劳动育人模式在河北农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中,体现了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步促进了相应行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 虚拟仿真实验在无障碍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以无障碍通用标识环境设计实验为例

      2024, 33(4):153-16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19 CSTR:

      摘要 (59) HTML (22) PDF 1.75 M (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际上建筑学无障碍设计理论已进化到通用设计等人性化设计思潮,我国部分高校也建立了无障碍设计教学体系。专业课程中实验教学让学生体会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但传统无障碍模拟体验难以满足所有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实践学习的需求。无障碍通用标识环境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引用“循证设计”的教学模型理念,将基本原理与实际操作体验互动结合,通过6大系统、3个层次,引导学生按层级深化学习。虚拟仿真实验手段的引入,实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报告的反馈结果看,虚拟仿真实验融入无障碍设计教学能提升学生专业素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社会责任感,是促进无障碍设计建筑教育升级的有效路径。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高校管理与思政教育
    • 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熔铸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2024, 33(4):161-16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20 CSTR:

      摘要 (79) HTML (36) PDF 645.60 K (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奋斗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青年是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广大青年要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熔铸有着丰富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新时代青年拥有最大的创造空间,处于最有作为的时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大量知识迅速升级换代,世界不确定性增强,青年奋斗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围绕青年成长规律和时代特征,须从坚定信仰信念、坚持多元协作和提升青年能力等三个维度熔铸奋斗精神,引导和助力广大青年从奋斗认知、情感认同到行动自觉,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流体力学教学改革与思政建设探究

      2024, 33(4):170-17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21 CSTR:

      摘要 (70) HTML (26) PDF 557.21 K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课程思政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而对专业课进行教学改革和思政建设是实现课程育人的主渠道。流体力学作为高校航空航天、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流体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确定课程思政目标,提炼思政元素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案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探索以学生为中心、教职工为主导的创新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依托在线课程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旨在为专业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在教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思政建设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

      • 0+1
    • 侨校境外生班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思政建设与探讨

      2024, 33(4):177-18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22 CSTR:

      摘要 (46) HTML (27) PDF 1.57 M (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成为各大高校的共识。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华侨大学作为一所传统侨校,更要注重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做好境外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专业学习和独立生活,而且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中国的文化背景与发展现状。以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为例,多维度分析课程定位、课堂教学以及毕业要求,明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在课程思政设计时,应注重搜集钢结构相关工程项目、行业翘楚与中国传统文化等案例,从中挖掘具有思政内涵的教学元素,深度融合教学设计与思政育人。此外,从课前预习辅导、课中理论教学和课后实践教学三个环节,探析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路径,落实课程思政目标,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新工科背景下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路径探讨

      2024, 33(4):185-19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4.023 CSTR:

      摘要 (101) HTML (20) PDF 1.27 M (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工科”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及融合给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挑战和改革动力,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养具有优秀思想政治素养的“新工科”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土工程勘察课程为着力点,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认知需求,设计课程思政目标,挖掘了四个维度的思政元素,构建了课程思政全阶段闭环融合路径,完善了课程教学目标需求,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及资源素材,创新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展了岩土工程勘察课程的深度、广度和温度,实现了专业学习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育人目标,形成了工程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新探索。

      • 0+1
      • 1+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