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33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政府作用的比较研究
    张虹
    2024, 33(3):1-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1
    [摘要](267) [HTML](53) [PDF 722.23 K](322)
    摘要:
    中国政府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中起到了突出作用,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实后盾。通过梳理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政府作用发现,政府在组织创新、人才需求、法律法规、资金支持四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不能脱离本国实际,盲目照抄照搬国际经验,又不能忽视大学发展的共性规律,固步自封,而应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在借鉴吸收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探索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本土道路,探寻中国政府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发挥的作用,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2  探索国际化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以重庆大学国际联合办学本科生全英文课程为例
    孙立东,苏俊,乔丽英,韩广
    2024, 33(3):9-1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2
    [摘要](212) [HTML](62) [PDF 901.75 K](371)
    摘要: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基础目标,也是高校一流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传统全英文教学课程设置通常照搬国外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材更新缓慢,教学“深度”不够;国内专业课通常聚焦专业领域知识,课程难度较大,教学“广度”不足,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弱。因此,以重庆大学全英文课程工程材料为例,积极探索改革方案,寻求中外课程平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摆脱语言转换思维,分析讨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新思路。该课程面向“重庆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已开设6学期。目前,联合培养学生中共计23人进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其中21人已毕业,成绩优异,90%以上毕业生进入QS排名前50世界名校深造。
    3  数智时代BIM创新创业教育范式构建与研究
    田兴旺,匡挺,陈小波,邵雪
    2024, 33(3):16-2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3
    [摘要](233) [HTML](43) [PDF 1.43 M](516)
    摘要:
    地方高校土木建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着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交叉融合不够,双创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校企双创协同育人不深入,双创教育实践平台不完善等发展瓶颈。数智时代背景下,BIM技术可以突破土建类各专业间的壁垒和隔阂,对适应建筑领域的新业态、新经济形势,开展基于BIM技术的土建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专业的特色定位和产业人才需求,从“培养什么样的人”“上什么课”“谁上课”“如何上课”“用什么教材”,以及“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等闭环角度,探索将BIM技术融入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途径,构建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范式,有助于建立土建类专业师生的BIM双创教育大工程观,可有效解决土建类专业学生信息化素养不足、共性知识点理解碎片化、行业岗位双创能力弱等实际问题。最后,以辽宁省大连市某高校土建类专业为例,探讨实施的总体方案、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效果,指出该范式提升了土建类毕业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思路。
    4  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研究发展与启示——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陈兰,杨星莹,高梦凌
    2024, 33(3):25-3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4
    [摘要](253) [HTML](43) [PDF 1.13 M](606)
    摘要:
    第二课堂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载体和有效途径,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搜索了2015年1月到2022年4月的第二课堂相关研究文献,运用了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技术解析“第二课堂成绩单”研究的集中领域、热点话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认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关注度和研究深度在不断增加,该领域的学术价值也逐步提升,当前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现状、功能价值、技术平台融合应用等方面展开。同时,“三全育人”成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核心议题与热点。未来可从“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标准化与科学化、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与学生发展路径的关联、与就业市场的对接等方面深入研究。
    5  国外建筑学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前沿与启示
    宫聪
    2024, 33(3):33-4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5
    [摘要](268) [HTML](39) [PDF 2.83 M](658)
    摘要:
    近10年国外建筑学教学与教学研究蓬勃发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软件探究建筑学教育主要概况、研究热点与发展阶段。近年来国外建筑学教育研究整体趋势从初步设计转向设计研究、工程实践、知识体系、利用技术与科学手段教学。领域热点主要集中在工作室设计课、理论课、数字技术课程的创新与发展,重视思维能力、跨学科、可持续性、实践等教学理念,关注认知分类、学生兴趣、项目导向、通信技术等教学方法,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评估。通过国外研究热点分析以及结合国内建筑学高等教育窘境,在建筑学教学改革方面,基于设计与理论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创新,以设计课程为轴线,融通符合时代需求的多专业、技术性、实践化的综合知识;在建筑学教学研究方面,构建以学生为课程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习成果补给课题研究,此外建筑学高校教师应以学科“本体”研究为内核,形成交叉学科研究体系。国内新工科背景下建立良性的教学与研究供给关系可作为建筑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手段。通过对国外近10年建筑学教育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梳理与热点追踪,希望为国内当前建筑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6  交通强国战略下交通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机制研究
    袁红,袁芬,崔叙
    2024, 33(3):47-5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6
    [摘要](193) [HTML](32) [PDF 605.90 K](312)
    摘要:
    交通强国战略导向下,交通院校应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进行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以满足我国交通建设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需求。对国内8所交通特色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发现,理论课程及设计实习均较少涉及对交通建设问题的探索,国际教育受限于学制和学籍管理而系统性和特色性不强,研究及实践未结合交通建设的前沿问题而创新性不足。因此,结合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和交通强国战略的要求,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交通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机制:建立多学科交叉、理论联合实际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国际联合培养机制。这对我国交通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7  地方建筑类高校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例
    吴建国,崔荣臻,毕颖
    2024, 33(3):56-6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7
    [摘要](186) [HTML](39) [PDF 507.35 K](391)
    摘要:
    地方建筑类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北京建筑大学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的做法为例进行实践探讨,分析地方建筑类高校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力点。介绍了地方建筑类高校的概念及当前面临的发展环境,分析地方建筑类高校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北京建筑大学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做法进行了详细阐述,研究了地方建筑类高校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8  工程特色引导性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房明,庄大昌,陈少沛,朱孟珏
    2024, 33(3):62-7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8
    [摘要](223) [HTML](38) [PDF 1.20 M](293)
    摘要:
    工程特色引导性课程体现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助于提高相关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建筑工程概论作为代表课程之一,已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多个工程管理类专业开设,可为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工程基本理论,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较多矛盾待解决。在界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定位和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该课程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基于工程管理类专业执业能力大纲的要求,制定了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了“学科通识、专业提升、创新设计”三层次内容的虚拟仿真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并强化了实践教学的过程考核,对实施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工程管理类专业执业能力大纲的要求,可为相关院校开展工程特色引导性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9  工科专业实践类课程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郑妮娜,谢强,王志军,卢黎
    2024, 33(3):74-8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09
    [摘要](186) [HTML](34) [PDF 476.24 K](370)
    摘要:
    工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质量对达成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非常重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及质量提出了要求,但目前实践类课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存在缺失、内容不完备或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基于工程认证对实践类课程的相关要求,结合面向产出的教育理念,分析得到影响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含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质量的共性因素有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三项,并将其作为质量标准的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中又列出具体观测点作为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在总体一致的基础上以个别指标考虑个性因素。最后分析了基于质量标准,按照不同评价目的制定质量评价表的方法。建立的质量标准体系内容全面、指标统一,便于进行横向比较,可促进实践类课程质量的监控和持续改进。
    10  新工科背景下“数智工程造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尹贻林,张娜,柯洪
    2024, 33(3):81-8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10
    [摘要](320) [HTML](39) [PDF 1.80 M](751)
    摘要:
    在新工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对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满足行业对工程造价人才能力的要求,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是紧跟数据时代的大方向,将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专业培养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融合方式,培养新时代下的“数智工程造价”新型人才。基于此,以天津理工大学新工科背景下的“数智工程造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分析了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为应对新形势提出的工程造价人才新要求,从培养体系、培养工具、思维创新、校企合作四大方面进行了“数智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通过对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可以从增强岗位胜任力、优化人才培养工具、形成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加强校企合作四方面入手,构建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数智化人才培养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为其他高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经验借鉴。工程造价人才培养体系只有融入数智化发展的浪潮,进行数智化模式的更新,才能培养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工程造价应用型人才,铸造新时代的工程造价新风貌。
    11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一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冯君,张俊云,杨涛
    2024, 33(3):90-9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11
    [摘要](242) [HTML](48) [PDF 1.41 M](464)
    摘要:
    新工科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范式,在此背景下开展一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有现实意义。教学实践表明,专业课程价值塑造的成效不足和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不够是土木工程一流课程建设中较为突出的两个难题。以课程思政引领课程育人,分别阐述了土力学课程思政总体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课程思政元素设计思路。以案例教学促进实践能力培养,探讨了土力学典型工程教学案例的筛选原则、虚实结合的案例教学方法与模式。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一流课程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12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张海燕,季静,潘建荣,王帆,艾显书
    2024, 33(3):98-10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12
    [摘要](237) [HTML](44) [PDF 1.39 M](440)
    摘要:
    近年来,为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需求,华南理工大学对土木工程专业房建方向的毕业设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调整毕业设计目标、选题、设计内容、实施手段、进度安排、成果提交等。为保障毕业设计改革的顺利进行,采取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如采用PDCA循环制定了毕业设计改革的实施路径,使得毕业设计工作能逐年持续改进;引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基于BIM的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碰撞分析、施工过程模拟和计量计价等内容,改变了传统的以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为单一设计内容的状态;通过多维校企合作、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指导模式以及优秀学生助教,解决了装配式结构领域师资不足和软件使用方面的问题;通过赛教结合,提升了教师指导水平,测算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论文还探讨了传统手算内容与电算内容的取舍、现浇构件与预制构件设计内容的设定、设计难度和工作量的把握等问题,提出对于任务设置和进度安排必须基于预测结果, 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设置必做和选做内容适应其发展阶段。改革后,毕业设计总体工作量和难度有所增大,设计内容更符合工程实际,学生的软件应用技能有较大提高,学生对预制构件的细部构造、生产和施工过程等有了更深的理解。上述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
    13  基于FAHP方法的智能建造微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陈伟,饶俊芳,刘雯洁,田仪帅,蔡礼雄
    2024, 33(3):106-11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13
    [摘要](190) [HTML](35) [PDF 1.94 M](281)
    摘要:
    将智能建造人才培养需求和微专业建设优势有机结合,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提出了智能建造微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型方法。首先,分析智能建造微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建立智能建造微专业课程库;进而根据对应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基础,运用FAHP计算拟设课程与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基础的耦合匹配度,从中优选出匹配度较高的课程,确定学校智能建造微专业的课程群。对武汉理工大学智能建造微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实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优选出与学校办学优势适配的工程物联网与智慧工地、工程智能监测与运维等课程,有利于增强微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实现特色培养目标。
    14  风景园林专业生态学课程沉浸式教学改革研究
    李波,杜春兰,胡俊琦,王艺芳
    2024, 33(3):115-12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14
    [摘要](198) [HTML](28) [PDF 1.16 M](312)
    摘要:
    生态学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适宜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促进生态学知识与专业设计的有机结合。从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出发,重点探讨了沉浸式体验的教学介入途径和教学模式设计。沉浸式教学具有场景虚拟化、情景智能化、角色平等化、过程交互性等特征,对于克服生态学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问题与不足具有显著优势。生态学课程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由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效果分析,以及教学支持系统组成能够良性循环发展的系统架构。目前,生态学课程的沉浸式教学模式探索尚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从软硬件条件、知识传播的正确性与准确性、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15  融合工程实践项目的风工程类实验教学探索
    闫渤文,周旭,杨庆山,刘猛,谢强,黄国庆,韩军,郑妮娜
    2024, 33(3):123-12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15
    [摘要](171) [HTML](36) [PDF 2.07 M](277)
    摘要:
    根据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实验教学现状,从重视程度、硬件条件、组织管理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以解决实际工程项目问题为主线的实验教学方法,采用“学生为中心,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模式,优化成绩评定标准,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索的兴趣和动力。以风荷载实验教学为例,讨论了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情况。从课后反馈可以看出,该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并明显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16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资源建设——以隧道工程课程为例
    蒋雅君,李帅,方勇,王士民
    2024, 33(3):130-13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16
    [摘要](203) [HTML](29) [PDF 560.79 K](266)
    摘要:
    在一流课程建设的背景下,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也应及时开展教学内容与资源的重构,为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奠定重要基础。以隧道工程课程为例,分析了目前课程教学中的困境,并介绍了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思路,包括纲领性的教学大纲编写、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设计、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性的教学资源配置、系统性的思政元素体现等方面。通过完备的教学内容组织、丰富的教学资源配套和全面的思政元素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助力一流课程建设目标的达成。
    17  基于OBE理念的“分段融入式”工程图学课程探索
    王娟,赵均海,孙珊珊,周媛
    2024, 33(3):137-14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17
    [摘要](176) [HTML](35) [PDF 1.24 M](318)
    摘要:
    结合现代工程图学课程体系的特点,以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为载体,从平面图形、基本体、立体表面交线、组合体,以及建筑工程图等方面,论述了三维建模软件Revit与工程图学课程融合的切入点,提出了基于OBE理念的“分段融入式”工程图学课程的实施方案。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新设计项目引导学生协同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并以长安大学为例,详细介绍了“分段融入式”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实践效果。
    18  基于案例引导的可靠性理论教学模式探析
    吴兴征,王瑞凯,宋鹏彦
    2024, 33(3):144-15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18
    [摘要](232) [HTML](29) [PDF 1.43 M](282)
    摘要:
    常规可靠性理论教学存在重视公式推导而轻视案例分析的现状,课程教学效果不佳。文章探索用案例教学法讲授该课程知识,着重强调案例教学理念与编程实践促学的重要性。结合4个典型工程案例,如悬臂梁、海堤、基桩、板桩墙等构筑物,说明可靠性理论教学实施的步骤与方法。每个案例各有侧重,由浅入深地引出重要知识点,通过编程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实例求解。基于案例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探求可靠性理论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与专业问题相互衔接。
    19  创新时代下桥梁美学课程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杨国俊,杜永峰,李万润,项长生,李喜梅,冯微,王英
    2024, 33(3):154-16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19
    [摘要](220) [HTML](42) [PDF 2.38 M](441)
    摘要:
    桥梁美学课程建设对培养桥梁技术创造力和美学创新素养兼备的综合型人才至关重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参与感,积极探索创新时代下桥梁美学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BOPPPS教学设计方法,建立了以改革为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了以工程实践为指导的项目式教学,增加了以新技术为牵引的直播教学,整个教学中贯穿了“浸入式”课程思政。通过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获得感,培养学生对桥梁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综合思维创新能力,促进作品设计的丰富性和表现力。此外,从桥梁美学专业课衍生出桥梁文化与美学通识课,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桥梁文化和美学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创新时代下,通过探索和实践桥梁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为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培养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和美学素养的综合型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20  在桥梁工程生产实习中嵌入BIM实训的教学探索
    张迅,姚昌荣,李小珍,肖林,何畏,占玉林
    2024, 33(3):163-17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20
    [摘要](175) [HTML](39) [PDF 1.70 M](317)
    摘要:
    为解决当前桥梁工程生产实习中教学效果不佳、桥梁BIM人才缺乏等问题,西南交通大学尝试将BIM实训嵌入桥梁工程生产实习中。通过对国内外BIM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研,提出了桥梁工程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目标。基于该目标,探索了桥梁工程生产实习改革的实施方案、题目设置和考核评价方式。通过分析2016—2018级学生的BIM实训成果,总结了教学改革的优点和不足。实践表明,改革后的生产实习,大幅提高了学生的BIM应用水平,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科创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21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探索——以乡村规划系列课程为例
    陈倩,翟辉,赵蕾
    2024, 33(3):171-17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21
    [摘要](245) [HTML](30) [PDF 1.59 M](413)
    摘要: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在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要将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使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乡村规划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中,不仅传承学科基础知识,积极应对时代需求,融入新知识、新技术,而且将思政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根据理论与实践专业教学特点,创新学习方式方法,通过开展各类活动让思政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系统、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寻找有效教学方法、提升教师队伍思政素养、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全方位建构乡村规划思政教学体系。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科研反哺教学,思政贯彻始终的教学理念,带领学生参与易地扶贫搬迁、乡村公益实践、全国四校乡村联合毕业设计,并建立多个教学实践基地,为开展实用性乡村规划、学生实习实践等提供了多方位的教学实践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深化思政育人成效,为思政教改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2  课程思政在工程专业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应用
    梁艳,唐茂林,何畏
    2024, 33(3):180-18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22
    [摘要](169) [HTML](32) [PDF 509.45 K](277)
    摘要:
    将美育纳入主要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最终促进品德教育,是高等教育课程思政顺应时代的要求。论文针对工程专业的特点,结合“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契机,改革工程专业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及学生关注的热点,充分利用工程类专业实体模型、工程实践、移动网络、社交平台、网络自媒体、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等教学方式和手段,邀请校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走入课堂,将美育和德育无形地融入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以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通识课程桥梁美学为例,探索一套可行的教学方法,可为相关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23  工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思政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姜封国,孙大珩,白丽丽,艾骁,王涛
    2024, 33(3):185-19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3.023
    [摘要](188) [HTML](35) [PDF 1.35 M](266)
    摘要:
    为培养学生扎实的工科理论基础、宽广的工程知识面和强烈的工程意识,总结了以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培养过程的差异等,从科研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多样渗透方式、评测体系、思政评价指标四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提出了符合学生思想特点和心理特质的多样性思政教育渗透方式,并构建了思政认知能力评测体系,对科研过程中学生的思政认知变化进行了有效量化。一是将课程内容按课程目标的不同要求划分为不同模块章节,结合课程思政案例和学生汇报过程,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专业自豪感,厚植家国情怀。二是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有效结合,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