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33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ChatGPT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隐忧与化解
    刘盛,余捷
    2024, 33(6):1-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01
    [摘要](22) [HTML](4) [PDF 637.67 K](9)
    摘要:
    ChatGPT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语言模型,一经面世便引发了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热议。当前,世界各国高校对ChatGPT的态度存在分歧,这反映出人们对ChatGPT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隐忧。这些隐忧主要涉及弱化学生学习主体性、威胁大学教师身份认知及对学术伦理的冲击。这种隐忧源于人们对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对教育形态的影响,以及对高等教育中物化逻辑的担忧。为此,需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准则,理性看待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坚守高等教育本真,让高等教育实践归回塑造学生心灵的目标;主动迎接ChatGPT带来的挑战,并采取相应防御措施。
    2  对中国高校平均学分绩点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童小东,陆金钰,范圣刚,宛敏,张晋,邓温妮,张吾渝
    2024, 33(6):9-1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02
    [摘要](10) [HTML](3) [PDF 495.30 K](9)
    摘要: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源于欧美高校成绩评价体系的平均学分绩点已成为中国高校学业水平评价的主要指标。由于其与学生的评奖评优、免试研究生推荐、境内外升学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从而引发了广泛的关切。针对当前中国高校在课程百分制成绩与绩点的转换方法上存在的利与弊进行了思考,并基于学习成效的科学评价,提出了推动中国高校与欧美高校在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上接轨的建议。
    3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三链协同+四力驱动”课程体系构建
    叶堃晖,彭铭梨,刘俊颖,傅晏
    2024, 33(6):15-2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03
    [摘要](7) [HTML](2) [PDF 1.47 M](7)
    摘要:
    在新工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改革面临着巨大挑战。迫切需要解决“专业边界不清晰、工程教育理念贯彻不充分、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等问题,以确保工程造价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厘清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症结点入手,以重庆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机制”的培养理念,构建有特色的“本体驱动力、行业渗透力、国际胜任力、未来引领力”四力驱动培养框架,形成“三链协同+四力驱动”的课程体系。实践表明,该体系可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螺旋式上升,并为同类高校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做好课程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4  “六位一体”视角下新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综合评价研究
    刘伟,黄青呈
    2024, 33(6):23-3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04
    [摘要](5) [HTML](3) [PDF 1.28 M](7)
    摘要:
    研究生的创新潜力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索新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水平,首先,运用文献分析、专家意见征询等方法,从研究生自身个性思维、理论基础教学、多学科的交叉、科研支撑条件、社会实践能力、导师育人机制六个方面初步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结合TOPSIS法和综合指数法两种评价方法,构建了新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选取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方向的24位研究生进行综合评价。两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基本相同,表明评估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新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水平,目前新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研究生自身个性思维、导师育人机制、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应通过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制定合理培养方案、大力支持实践活动等措施,促进新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5  基于OBE的课程目标全过程达成情况评价方法与实践——以科技与专业外语课程为例
    陈鑫,刘聪,李启才,凌志彬
    2024, 33(6):32-4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05
    [摘要](5) [HTML](4) [PDF 1.04 M](6)
    摘要:
    产出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论基础,建立OBE理念下的课程持续改进机制是现阶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底线,因此,提出了全过程课程持续改进框架,建立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全过程评价方法,并以科技与专业外语课程为例针对2016级和2017级本科生开展了全过程评价与持续改进实践。形成性评价的课程目标达成增长率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逐渐提高。相对于2016级,2017级的终结性课程目标达成率平均提升13.1%,支撑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达成情况提升12.7%。全过程评价与持续改进同时促进了本轮和下一轮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效促进了学生解决土木工程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可为我国工科专业课程建设和持续改进提供借鉴和参考。
    6  专业认证视角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探索与实践
    卢黎,谢强,郑妮娜,王志军
    2024, 33(6):41-4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06
    [摘要](8) [HTML](3) [PDF 806.74 K](5)
    摘要: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但课程质量评价一直存在评价标准多样化、评价客观标准不足、评价结果区分度差等问题。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深入开展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简称评课)提出了更高要求。评课工作需要贯彻产出导向、以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专业认证的要求既对课程教学质量合理评价带来了更多挑战,又为解决质量评价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聚焦于土木类专业理论课程评价,基于OBE理念,探讨了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视角、评价依据及评价方式等问题;以各种评价主体为线索,分别论述了不同评价主体在课程评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案。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同行评教团、双听制等应对方案保障了评课工作的顺利推进,教师对待教学的认真态度不断强化,对评课工作的理解度和支持度不断提升,总体评课结论的可靠性相对较好;学院全部课程评价平均分数逐年提升,学生对课程质量的满意度较好;学院持续获得了更多的教学成果和教学奖励。通过近几年积累的评价基础数据,可以勾勒出学院整体的课程教学质量轮廓,为评课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类似较大师生规模的土木类学院提供了参考。
    7  多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长江大学土建类专业为例
    肖桃李,折海成,丰燕,朱国庆,黄向阳
    2024, 33(6):50-5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07
    [摘要](2) [HTML](3) [PDF 1.43 M](5)
    摘要:
    随着土建行业的转型升级,专业融合与渗透更加显著。以长江大学土建类专业为例,开展多专业协同育人实践。首先,从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多专业协同思政等角度出发,分析土建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并结合专业课程、专业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制定多专业协同育人实施路径;其次,通过分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土建类多专业协同育人的价值指标,形成思政引领下的多专业价值链;最后,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专业思政为着力点,多专业协同思政为目标点,构建土建专业“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该研究成果在长江大学土木类、建筑类专业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对同类高校具有借鉴意义。
    8  “双碳”目标驱动核电站建设交叉学科发展研究
    王雨竹,贺敏,王莹,宋伟,潘蓉,侯钢领
    2024, 33(6):58-6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08
    [摘要](6) [HTML](3) [PDF 740.78 K](7)
    摘要:
    绿色低碳高效的核能发电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简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核能科学与土木工程交叉学科(核电站建设)发展缓慢成为制约核能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满足“双碳”目标的国家需求为导向,构建了“核红色文化”“知识新体系”和“核建筑新科技”三位一体发展新模式。提出了课程思政与核安全文化的互动融合,构建了“核红色文化”及其教育;表明了核能安全与结构性能提升的内在统一,构建了核建筑全寿命低碳发展的新知识体系;归纳了“双碳”目标与核建设新技术的关系,形成了核建设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研究成果为核电站建设交叉学科提供了快速发展路径。
    9  基于校企合作的新工科课程探索与实践
    丁研
    2024, 33(6):66-7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09
    [摘要](9) [HTML](3) [PDF 736.56 K](5)
    摘要:
    校企共建是当今新工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常态化路径,也是建立和完善新工科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与必然抉择。然而,现阶段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校企合作没有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对工科学生就业问题开展的调研问卷发现,现阶段新工科专业校企合作链条中存在供需发展不匹配、学用结合不紧密、实操训练不深入等问题。本研究基于新工科课程特点并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出发,提出了校企合作下新工科课程体系发展策略及课程体系建设路径设计,建立高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双教模式”,通过对课程教学设计、实践应用形式、技能考核评价进行改革,加强对校企合作中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着重提高学生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运用紧密结合的能力,以“工程认知-项目实践-协同评价”为进阶,建立校企一体化培养高质量工科人才的实践体系,培养与时俱进、适合当前行业需求的工程技能人才。
    10  新工科视域下工程伦理教学困境解决对策及教学模式设计
    王传林,吴鸣
    2024, 33(6):73-8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10
    [摘要](12) [HTML](3) [PDF 1.59 M](6)
    摘要:
    工程伦理教育有助于提高工程专业学生伦理和道德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近几年,我国提出新工科建设,要求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思维、跨学科合作,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新工科培养目标不仅要学生掌握扎实工程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崇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工程伦理课程涉及工程实践背后的伦理、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问题,开设工程伦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等。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要求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工程伦理课程,但目前工程伦理教育存在课堂教学效果不高、学生学习层次较低、学生的工程伦理水平较低等问题。研究分析了目前工程伦理教学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项目基于新工科培养要求对工程伦理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教学创新设计。教学内容从创新思维培养、跨学科融合、实践教育、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五个方面作出改革。教学方法则采用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发展而来的任务驱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估方式采用任务评估、问卷调查、数据评估和作业评估四种方式,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工程伦理水平和教学效果。
    11  面向智能建造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模块化案例教学模式
    王璐琪,冯为民
    2024, 33(6):85-9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11
    [摘要](12) [HTML](3) [PDF 1.26 M](7)
    摘要: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应对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对知识单元的结构性有着更高要求,强调与工程实践的关联性。为了应对智能建造背景下知识更新的要求,对课程理论知识单元进行模块化分解,构建针对性的模块化案例体系,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理念(Problem/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设计了面向智能建造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模式。通过穿插式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与理论知识的匹配程度。
    12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抗火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王卫永
    2024, 33(6):91-9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12
    [摘要](7) [HTML](4) [PDF 974.96 K](6)
    摘要:
    火灾是威胁建筑结构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结构抗火设计是钢结构和组合结构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随着《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 51249—2017)的应用和推广,结构抗火设计方法也从传统的基于试验的结构抗火设计方法过渡到基于计算的结构抗火设计方法。为了开阔学生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技能,掌握结构抗火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结构抗火设计的能力,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重庆大学从2011年开始开设研究生选修课高等工程防火理论,从2020年开始开设本科生特色专业选修课结构抗火设计基本原理。本文概述了作者对本科生课程的建设探索与实践,介绍了课程培养层次、目的和目标,通过多个教学内容片段重点讨论了科研成果支撑教学的尝试,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的方法,为土木工程同类特色专业选修课的建设提供参考。
    13  “国土空间规划+OBE”导向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教学优化研究
    白淑军,黄梦石,卞广萌
    2024, 33(6):100-10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13
    [摘要](5) [HTML](2) [PDF 1.27 M](6)
    摘要:
    我国正处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的进程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一环,控制性详细规划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亟待改革和创新。自2020年以来,河北工业大学与时俱进,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课程,进行了大量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由之前的纯设计课程调整为“理论课程+设计教学”两部分,然而,课程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理论课程与设计教学之间衔接不够通顺、教学与行业实践脱节等问题。以国土空间规划相关规范、标准、指南为总引领,优化更新了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调整了学时,并引入OBE理念,从教师、学生两个角色出发,优化了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具体体现为:教师团队“1+1+1”的全过程把控和翻转引导;学生小组“1+1+1”全设计过程的参与协作和自主内化;“学生小组+教学团队”的自主反馈机制和全过程评价机制。强调持续改进是OBE理念的重要内涵之一,控制性详细规划课程的改革与优化将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下持续进行,服务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建设。
    14  面向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基础工程教学改革研究探索
    陈炜昀,黎学优,林凯荣,黄林冲
    2024, 33(6):107-11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14
    [摘要](3) [HTML](3) [PDF 1.04 M](6)
    摘要:
    基础工程作为传统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洋、水利、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为了让基础工程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结合中山大学基础工程课程的实际情况,吸纳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教学理念,进行了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探索。教学内容方面,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对核心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教学方式方面,重视工程实践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的有机结合;考核方式方面,在改进传统笔试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全面锻炼和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  设计创作类课程在线学习情绪模型建构和教学优化策略
    曹阳,陈科平
    2024, 33(6):113-11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15
    [摘要](4) [HTML](4) [PDF 695.79 K](5)
    摘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教学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方式。在线教育应重视在线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在线学习中产生的情绪影响学习的效果。把设计创作类课程的在线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索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情绪的影响因素和相应学习情况。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初期按照计划引出的问题方向获取访谈资料,然后对访谈资料进行第一层次编码和第二层次编码。发现了在线学习设计创作类课程的四类影响因素,分别是学习环境、个人特征、课程任务和教学方法,并且探索了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的关联关系,并以此构建模型。该模型阐释了设计创作类课程在线学习者的情绪影响因素、产生过程和结果,对优化在线教学策略有一定启示作用和参考价值。
    16  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建筑学教学模式探索
    李鹍,姚柯吉,李文雅
    2024, 33(6):120-12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16
    [摘要](3) [HTML](4) [PDF 1.06 M](5)
    摘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建筑学教育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建筑学一年级的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如何培养好高素质的建筑学新生,为后续的建筑学教育奠定基础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思考方向。本文研究高校低年级建筑学专业教学的情况,提出该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武汉大学建筑学专业为例,以建筑学专业一年级教学为主要对象,探索由技术和艺术相结合适用于一年级新生的建筑学教学模式。
    17  教具在建筑结构抗震教学中的应用
    潘毅,张兰林,刘方琳,张昊宇
    2024, 33(6):127-13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17
    [摘要](7) [HTML](3) [PDF 2.72 M](6)
    摘要: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已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理论内容较多,概念抽象难懂,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将复杂原理进行具象化演示。针对抗震教学中的问题和难点,将可操作的教具引入课程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杜哈梅积分、地震反应谱3个知识点为例,给出了教具在抗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通过地震响应现象的展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枯燥难理解的理论易懂。根据问卷调查的反馈信息,并与未采用教具教学的年级进行了对比,采用教具教学的年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学习成绩得到提升,课堂教学的交互体验感更好。
    18  建筑3D打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何春,陈珂,骆汉宾,贾倩,周诚
    2024, 33(6):136-14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18
    [摘要](4) [HTML](3) [PDF 1.39 M](5)
    摘要:
    为加快推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许多高校正积极建设智能建造专业,并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专业课程。其中,建筑3D打印是智能建造专业的一项特色课程,其教学内容涵盖机械、材料、信息等领域。传统课堂教学和大范围实验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识理解效率低,以及大范围实验受制于3D打印的高成本、长制作周期和低成品率的限制;因此,有必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本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建造专业建筑3D打印课程教学为例,讨论了建筑3D打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内容设计与实践运行。该课程搭建了建筑3D打印虚拟仿真系统,提供三维模型格式转换、模型自动检测、模型修复等工具,使学生能够进行虚拟打印操作,以最低成本和最短时间对打印模型参数进行调整。此外,使用基于工业级六轴机械臂的建筑3D打印设备进行线下打印实践,建立了标准化的打印工艺流程,以确保打印构件的高精度成型。通过“月壶尊”壳体结构混凝土3D打印案例,介绍了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的完整学习过程。该教学模式符合智能建造专业掌握一种软件语言、驱动一台硬件设备、解决一个工程问题的“三个一”人才培养理念,为其他高校开展建筑3D打印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
    19  以“发展”为核心的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理念与实践
    姜宝石,董金爽,罗立胜,谢朋
    2024, 33(6):144-14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19
    [摘要](3) [HTML](2) [PDF 475.67 K](6)
    摘要:
    在教育强国的建设中,高等教育发挥着龙头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发展既是国家需要,又是教师需要。当前,党员教师在高校教师中的占比为一半左右,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发展”为核心开展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对培养优秀党员教师、提升党支部活力具有积极作用。针对当前教师党支部在组织生活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组织生活质量提升理念,并对部分理念进行了实践。
    20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力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周素霞,郭振坤
    2024, 33(6):149-15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20
    [摘要](3) [HTML](4) [PDF 1.33 M](6)
    摘要:
    为助力国家新工科建设,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求,工程力学课程的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首先,优化教学内容,在工程力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其次,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将工程力学知识与社会发展、工程伦理等问题相结合,并通过团队合作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最后,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综合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政教育效果,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21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探索——以武汉工程大学工程地质实习课程为例
    舒苏荀,杨志权,周春梅,吴巧云,陈旭勇,皮康
    2024, 33(6):156-16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21
    [摘要](4) [HTML](3) [PDF 575.97 K](5)
    摘要:
    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是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方向和扎实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渠道。在实践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实现全过程育人的关键举措。以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地质实习课程为例,在分析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改进方法:通过举办培训活动和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践路线,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思政教育;设置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反馈途径评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实践表明,上述举措在工程地质实习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研究成果可以为土木工程及其相近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22  地基处理技术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周杨,孔纲强,陈永辉
    2024, 33(6):162-16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22
    [摘要](6) [HTML](3) [PDF 1.01 M](8)
    摘要: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是高校课程教育重点改革方向。地基基础是土木、水利及海洋工程等本科专业课,针对课程思政碎片化、关联性不足以及课程知识体系不紧密的问题,结合地基处理技术课程的内容与特点,提出了国家需求-工程问题-学科交叉-思政教育(DPCI)“四位一体”的总体建设方针。阐述了服务于专业毕业要求的教学目标以及服务于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结合地基处理课程的授课章节知识点,分别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大型工程建设案例进行剖析,形成思政素材并将其与课程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同时建立了“课程思政评教”评价体系。构建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体系,在课程传统专业知识体系中有机融入前沿新工科内涵,强化人文内涵与学科交叉,构建了具有土水融合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实现了课程育人与专业育人的有机映射,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学习该课程,为土木、水利及海洋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及“三全育人”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23  混合式教学环境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梁炯丰,严幸钰,程丽红,何春锋
    2024, 33(6):170-17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6.023
    [摘要](4) [HTML](3) [PDF 908.18 K](6)
    摘要: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和坚持社会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被认为是未来教学的主要形式。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混合式教学环境有其独特优势。首先,介绍课程思政在高校建设的内涵及意义,课程思政符合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要求;其次,分析了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下“线上+线下”课程思政育人的优势;最后,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从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对混合教学环境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进行探索。混合式教学环境概念在我国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平台、新应用对混合式教学进行研究,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较少。针对土木工程学科,在专业教学的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和课程考核中重视德育功能,利用混合式教学环境的优势,将思政点融入教学,并将其教学效果纳入课程考核,在“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会贯通,完善过程化教学考核,提出线上线下教学方案。实现课程思政融入土木工程专业学科教育的要求,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互促进的反馈循环,逐渐形成土木工程专业思政育人模式。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